文|凱風
發錢才是硬道理。
國家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公佈,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年滿3週歲。
過去三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是956萬、902萬、954萬,預計將惠及2800萬個家庭,財政每年為此要拿出1000億真金白銀。
這是官方首次面向普通居民大規模發錢,也是頭一遭用真金白銀補貼生育,訊號意義不容忽視。
無獨有偶,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有關舉措,“12年免費教育”即將到來。
無論是育兒補貼,還是幼兒免費教育,在歷史上都是頭一遭,用意只有一個——
投資於人,刺激生育,促進消費,獲得緩衝期。
人口之變帶動政策之變,影響有多大?
01
每年3600元育兒補貼,能否刺激生育?
每月300元,每年3600元,三年下來合計只有1.08萬元,確實不算多。
這筆錢在一線城市可謂杯水車薪,但對於廣大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未必沒有一定的邊際激勵效應。
畢竟,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仍然存在,大部分縣城的平均收入也就三四千元。
與之對比,養育成本在不同人群之間,也存在巨大差別。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將一個孩子養大成人(0-17歲),高收入組成本是130萬元,低收入組只有12.5萬元,平均每年約7000元。

可見,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育兒補貼不是可有可無的雞肋,而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當然,即使如此,也很少有人會為了區區3600元補貼而選擇生孩子。
但對於面臨生還是不生、生不生二孩三孩選擇的人來說,有沒有政策顯然是不同的。
退一步講,真金白銀髮錢,且是歷史首次,本身就有著十足的訊號意義。
它至少讓“生育友好型社會”不再是簡單生硬的檔案語言,而有了可觸控的體感。
客觀而言,這一次政策相當普惠且公平,更不乏現實智慧:
不再區分一孩二孩三孩;不分農村還是城市戶口;不經第三方轉手而直接打到個人賬戶。
過去許多地方的育兒補貼,往往侷限於二孩三孩,卻忽略了更為關鍵的一孩。
畢竟,如果連一孩都不生,何來二孩三孩?
而打破城鄉限制,育兒補貼直接打到個人賬戶,則是一視同仁的體現,且更具可操作性,杜絕層層剋扣的可能。
當然,靠幾千元的生育補貼顯然扭轉不了生育大局,但路要一步步走,有些事情,做與不做有著天壤之別。
如果說放開三孩釋放出生育政策全面轉向的訊號,發放育兒補貼、免費幼兒教育相當於邁出鼓勵生育的關鍵一步。
未來,生育、養育、教育方面的政策,或將接踵而至。
這些政策的組合拳,即使無法刺激生育,至少可以對沖生育下滑的趨勢,為人口轉型帶來緩衝期。

換言之,即使無法逆轉一階導,至少可以緩解二階導。
02
千億育兒補貼,錢從哪裡來?
每年1000億元以上補貼,不是一次性的,而要常態化,未來或許還要不斷擴充。
任何一項善政,都要解決錢的問題,否則再好的檔案,都有淪為空談的風險。

根據檔案,中央財政將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專案“育兒補貼補助資金”,按比例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予以補助,地方提標部分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自行承擔。
這意味著,育兒補貼資金主要由中央統籌,類似於“國補”,透過轉移支付發放到各地,不同地區比例有所不同。
具體分擔比例尚未出臺。據機構預測,央地整體按照9:1共擔,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央分別承擔85%、90%、95%。
之所以需要中央統籌,是因為人口是流動的,沒有人願意為其他地方做嫁衣裳。
人口淨流出地區的生育人口,最終淪為發達地區的勞動力蓄水池,從而缺乏補貼激勵。
一言以蔽之,育兒補貼,相當於全民補貼生娃家庭,東部財政淨貢獻省份補貼全國。
同時,中央的“國補”,給出的只是最低標準,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完全可附加“省補”、“市補”。
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地方出臺育兒補貼政策,最高的三孩家庭補貼超過10萬元,如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其實,從人口流動的趨勢來看,發達地區補貼欠發達地區、人口淨流入地區幫扶淨流出地區,不無現實合理性。

可以說,未來生娃的主力在三四線,但搶人、拼經濟的主場在一二線。
正如有論者所說的,小城市負責生娃,大城市負責拼經濟。
因此,生育層面的轉移支付,從長遠來看,無疑是雙贏之舉。
03
全民發錢,能否徹底逆轉生育走勢?
在國際上,發錢補貼生育的不在少數,人口危機最為嚴峻的日本、韓國最為積極。
在日本,生娃有50萬日元(約2.5萬元)的一次性生育補貼;0-3歲兒童,每年享受12-18萬日元的持續性育兒補貼。

在韓國,1歲以下嬰兒每月可獲得100萬韓元(約合5000元)補貼;撫育1至2歲幼兒的父母,每月可得到50萬韓元補貼。
但與北歐國家相比,東亞的補貼力度還是不夠。
資料顯示,北歐及法國近10年家庭福利支出佔GDP比例約3%以上,東歐及中歐約為2%,東亞地區僅約1%左右。
即使如此,日韓兩國仍未止住生育率持續下滑的走勢,但人口下滑的速度開始放緩,部分年份甚至出現反彈。
作為人口危機最先爆發的日本,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1.15的歷史新低,但在亞洲國家並非墊底的。
韓國出生人口在遭遇致命的“九連跌”之後,終於迎來反彈。
2024年韓國出生人口止跌回升,2024年7月至2025年5月,單月出生人口更實現11連漲,結婚人數也開始反彈。

而在歐洲,低生育雖然早已成為常態,但下降速度放緩,總和生育率仍達1.5左右,遠高於部分亞洲國家。
生育率下滑是全球性現象,既有觀念文化進步的因素,也有家庭原子化的癥結,但也不乏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高企帶來的壓力。
觀念因素一時難以扭轉,但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卻能對沖。
育兒補貼有沒有用,發錢多少很重要,但更在於發錢不能停。
全民發錢,尤其是堅持發錢,總能產生積極的正面效應。
▼
好文推薦
大勢|單身稅來了,影響有多大
區域| 廣東,又一個第一大省
觀察| 中國最大自貿港,來了
經濟 | GDP增長第一省,變了
基建| 中國最快高鐵,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