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愛羽
最近,美圖獲得阿里2.5億美元(約合18億元)投資。融資,本來是好事,但卻感覺,這是美圖的萬般無奈之舉。為何?
首先,這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股權融資”,它是一種可轉債融資。什麼意思?既然是可轉債,那麼意味著可以是債,可以是投資,至於最終是什麼,阿里可以根據情況決定。

具體看細節。5月20日,美圖釋出公告稱,與阿里簽署了 2.5 億美元可轉債協議:為期 3 年,年利率1%,可按每股6.00港元轉換為美圖股票。
按照慣例,可轉債投資,一般用在“投資人糾結”的情況下:投資決心沒有那麼大,有風險,如果被投公司做得好,那麼就轉成股票;如果做得不好,那麼就當貸款,本金+利息還給我。
美圖這次融資,就是這種情況。股權投資的烙印不大,業務合作痕跡倒挺重。

從這些條款,能夠感受到美圖的妥協,以及商業護城河的軟肋。
首先,阿里將在其電商平臺優先推廣美圖AI 電商工具,比如電商生圖、生影片。這是美圖的核心需求:需要阿里的流量,給他帶去新客戶。
其次,阿里為美圖提供技術支援,比如算力。美圖承諾未來3年,向阿里採購不低於5.6億元的雲服務。
很顯然,這是阿里的需求。很聰明,2.5億美元(18億元)投出去,直接換來5.6億元的收入。更長遠來看,可能會換來一個大客戶。當美圖花掉5.6億元后,說不定會形成阿里依賴,繼續花10億、20億,都將有可能。
再次,雙方共同開發模型,包括影片生成模型、影像生成模型。這雖然是雙方的需求,但從研發角度看,這更是美圖的需求,美圖更需要阿里的研發實力。
這三項,基本可以總結為:美圖需要阿里的流量與客戶,需要阿里的研發實力。阿里則需要美圖這個客戶,去購買他的算力。
這是雙方淺層次的需求。那麼深層次需求呢,美圖的迫切需求是啥?
從融資的條款看,美圖最需要的是流量,需要的是技術研發加持。那麼,這是否直指美圖的商業模式軟肋?某種程度上說,是的。
美圖缺流量嗎?缺,尤其缺精準流量。為什麼?
美圖是一個流量販賣商(部分業務),它也依靠賣廣告賺錢。就憑這一點,對流量的追求永無止境,流量越大,廣告收入就越多。據2024年財報,美圖去年廣告收入8.5億元,佔總收入比例約25.5%。

其次,美圖收入最高的業務——影像設計產品業務,也非常依賴自身流量的轉化。2024年,該業務收入20.9億元,佔總收入比例約62.4%,同比增長57.1%。
什麼是影像設計產品業務?比如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即圍繞這些產品的收入。
這些收入具體又分為兩種:一種是C端訂閱,比如按月付費;另一種是B端付費,比如企業付費,用來設計海報、處理圖片等,有點像SaaS服務費。
這兩種收入,美圖更看重哪種?或許從阿里這筆投資,你已經猜到了,那就是B端業務。
現在看,C端收入佔比更高,但B端增速更大。
據去年財報資料,C端生活場景應用收入貢獻佔比約56.6%,付費使用者約1261萬。而B端的生產力工具,收入約2億元(佔比僅6%),但同比增速達152%。
這種背景下,我們就能理解這筆投資——美圖為什麼需要阿里?需要它的C端流量,但需要它的B端流量。這些電商商家,哪個不需要處理圖片,不需要設計海報。阿里的電商平臺,簡直就是美圖金主爸爸的集合地。
除了流量,美圖的另一個軟肋就是:技術研發。
儘管去年,美圖自研的大模型(MiracleVision),推動了收入的增長。但與競爭對手相比,它的稀缺性是有限的。與Sora、Canva、位元組醒圖等工具相比,美圖有競爭壓力。

比如Sora已經實現電商影片的一鍵生成,位元組醒圖日活也超過8000萬。
因此,在產品力上,美圖也必須借力阿里的技術研發,否則將逐步喪失競爭力。
但坦白講,美圖的業績還比較紮實。去年收入33.4億元,淨賺5.86億元。因此,手裡還有足夠的彈藥加強堡壘。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圖片源自AI。
鉛筆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產品——媒體VIP會員,核心亮點是:以一頓午餐的價錢,聘鉛筆道為你的年度媒體顧問,1年6次專屬顧問時間,做你媒體圈的貼身朋友。詳情可以檢視連結



歡|迎|聯|系
想獲得調研,請聯絡:pencil-news
想商務合作,請聯絡: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絡:Pencil-news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絡:Pencil-news
文章轉載,請聯絡:Pencil-news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