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6

本文字數:3286,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王方然
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雙雙創下近三年來收盤新高。
截至收盤,港股恒生指數漲3.29%,報24369.71點,創2022年2月以來收盤新高;恒生科技指數上漲5.4%,報6068.77點,創2021年12月以來收盤新高。
而在科技股當中,大型公司漲幅居前。其中,快手漲超15%,京東集團-SW、阿里巴巴-W漲超8%,騰訊控股漲超7%,京東健康、美團也漲逾6%。
港股、港股科技公司的上漲,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年初至今,港股大型科技公司的“水位”不斷上升。不到兩個月時間裡,阿里巴巴-W累計漲幅高達80%,小米集團-W、快手-W、騰訊控股也分別上漲60%、50%以上。
科技龍頭的股價不斷走高,大股東們的身家,也在短時間內一漲再漲。在港股科技龍頭這輪上漲行情中,熱門公司的主要股東、創始人,身家增加了多少?在財富榜上的“座次”有哪些變化?推動股價上漲的邏輯又有哪些?且看第一財經細細盤點。

1月13日至今,港股科技板塊迎來一輪大漲行情。恒生科技指數從階段低點4168.04點,一路上漲到目前的6068.77點,區間漲幅超過45%,明顯領先於A股、美股主要大盤指數。
港股的科技板塊,擁有多家中國頭部網際網路公司,這些公司。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中,阿里巴巴-W區間漲幅高達80%,小米集團-W、快手-W、騰訊控股、京東集團-SW、美團-W、百度集團-SW也大幅上漲,期間分別上漲63.64%、54.51%、47.18%、36.74%、28.69%、17.31%。
股價快速上漲,使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股東們,“身家”也不斷水漲船高。
如漲幅最快的阿里巴巴-W,1月13日到3月6日,股價從78港元漲到140.9港元上方,累計漲幅超80%。
近年,阿里巴巴-W未在財報中披露馬雲的持股資料。根據阿里2019年11月重返港交所時披露,馬雲持股比例約為6.1%。而choice資料顯示,馬雲目前持股約2.41%。按這一比例估算,經過此輪上漲,馬雲的身家便增加了284億港元。
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顯示,年初至今,馬雲的身家(以持有的淨資產計算)上漲了53億美元(約摺合384億元人民幣),目前已達到395億美元(約摺合2862.56億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彭博億萬富豪指數)
緊追其後的還有小米集團-W。1月13日至2月27日,小米集團-W從33港元附近一路向上突破,2月27日一度上探至58.7港元的高位,區間漲幅一度接近78%。經過幾日調整,3月6日報收54.9港元。而在去年9月,小米集團-W還在20港元/股徘徊,半年時間的漲幅已接近170%。

小米近期漲幅(圖片來源:choice)
Choice資料顯示,雷軍在小米集團-W的持股比例為24.128%。如此估算,雷軍所持小米集團港股的市值,已從去年9月的993.59億港元,增長到2月27日最高的2916億港元左右。
除小米集團,雷軍持股的金山系、順為資本等,近年也穩步增值。市場早前甚至盛傳雷軍已經成為中國首富,但雷軍本人隨即否認這一說法。
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顯示,年初至今,雷軍身家約增加12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920.28億元),增幅達到42.9%。目前,雷軍身家已達到42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072億元)。
而另一大網際網路巨頭騰訊控股,股價近期也在飆升,1月13日至今,一路從366港元漲至544港元,區間漲幅接近50%。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年初至今,馬化騰的身家增加了70.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510億元),目前上漲至55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007.29億元)。
除上述企業外,1月13日至3月6日,快手-W、京東集團-SW、美團-W的漲幅也超過20%,背後股東的財富也再次躍升。
不過,也有網際網路企業在此輪港股行情中不漲反跌。1月13日至2月27日,東方甄選股價就下跌了約13.85%。choice資料顯示,俞敏洪直接持有東方甄選2.819%的股份。以此測算,1個多月來,俞敏洪所持東方甄選股份的市值,折損了5000餘萬港元。
這也導致網際網路巨頭背後的富豪們在財富榜上的座次變化。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顯示,截至發稿,馬化騰、雷軍、馬雲在排行榜的名次分別為25名、34名、41名,較此前更為靠前。目前,馬化騰身家為553億美元,離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僅一步之遙。

(圖片來源:彭博億萬富豪指數)

港股科技板塊飆升、企業大股東身家迅速攀升,其中的核心驅動邏輯是什麼?
市場行情推動,是港股科技板塊此次上漲的主要因素。1月中旬開始,DeepSeek和阿里Qwen2.5-Max等國產大模型陸續釋出後的表現,被認為是最強力且直接的催化劑。市場開始重新審視相關企業的“科技”屬性,一定程度上帶動恒生科技指數走高。
國金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弛認為,港股領跑全球權益市場,本質驅動力之一是港股“AI含量”高,且AI相關的科技類資產較A股更具“辨識度”。
外資也看好中國資產重估空間。高盛的3月亞太區策略報告,按盈利重評領先指標(ERLI)(Earnings revision leading indicator)準則列出了最新的買入股票名單,其中就包括騰訊、阿里-W、美團-W和快手。
從公司經營層面看,上述漲勢居前的公司,均有利好訊息釋放。
如小米近期的新品釋出,成為短線股價波動的催化劑。2月27日,小米集團-W釋出了小米15 Ultra、小米SU7 Ultra,以及米家中央空調Pro等多款“人車家全生態”高階新品。隨後,該股一度衝至58.7港元/股的歷史新高。
也有網際網路企業因業績超預期、重倉AI板塊受到投資者青睞。如阿里巴巴-W近期利好訊息釋放後,股價均大幅上漲。2月20日,阿里巴巴-W披露2025財年第三財季財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該公司營業收入達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增幅超出市場預期。此外,阿里巴巴-W計劃未來三年內,至少向雲計算和AI基礎設施投資3800億元人民幣。當日,該股大漲5.5%,並在隨後10個交易日內漲超35%。
3月6日,阿里雲官方公眾號發文稱,該公司釋出並開源全新的推理模型通義千問QwQ-32B。透過大規模強化學習,千問QwQ-32B在數學、程式碼及通用能力上實現質的飛躍,整體效能比肩DeepSeek-R1。今日,阿里巴巴-W股價再次上漲8.39%至140.8港元/股。
此外,資金青睞也是部分公司股價狂飆、股東身家大漲的重要原因。此輪漲幅較高的企業,多為網際網路龍頭企業,同時被內外資重倉。
根據興業證券研報,內資、外資淨流入居前的標的,均包括阿里巴巴、騰訊控股、小米集團、美團。
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內地主動偏股基金前五大重倉股為騰訊控股、美團、中國海洋石油、小米集團和阿里巴巴。截至2月26日,國際中介前5大重倉個股分別是騰訊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團、美團和友邦保險。2021年以來,外資對個股的偏好也較為固定,前十大重倉股較為穩定,騰訊控股和阿里巴巴-W長期佔據前兩大重倉,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4月以來,國際中介前五/前十大重倉股持倉規模佔比飆升,或指向外資持股集中度持續上升、主要擁抱港股科技和金融龍頭。


2月27日,小米衝高至58.7港元/股的新高後,隨即開始回落。當日,該股收跌5.68%,全天振幅近13%。
港股科技板塊也連續多日回撥。恒生科技指數2月27日至3月3日連續三個交易日下滑。而長期來看,港股後市仍待明確。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認為,目前港股市盈率偏低,整體估值相較於美股也存在明顯偏低現象。
截至2月26日,恒生指數的市盈率為10.36倍,位於近五年65.1%的分位,低於2023年1月27日的高點約40.8%。同時,恒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為24.69倍,處於近五年29.6%的較低分位數水平。與2023年1月相比,恒生科技指數有超過130%的提升空間。
“本輪行情的主線,包括騰訊、網易、百度、阿里健康等企業,雖然每股收益優勢持續增強,但其估值相較於美股同類公司如微軟、甲骨文、IBM等,折價不斷擴大。”張啟堯認為。
興業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月26日,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小米集團等港股科技“七龍頭股”的相對市盈率為0.71,處於近五年44.2%的中等分位數水平。若以當前美股估值推算,港股科技“七龍頭股”較今年1月還有117.9%的提升空間,較2021年2月還有55.8%的提升空間。

華南一名私募基金人士對記者分析,目前港股估值仍然較低,一些長期被低估,但業績整體或者是所處行業不錯,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企業,還有一定發展空間。其中,科技板塊仍具備一定上漲潛力。從這一角度看,背後股東的身家或許還將進一步增加。
微信編輯 | 小羊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