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一下:特長升學、多元升學和孩子的長期生涯規劃

這是郝景芳的閒聊自留地,關不關注請隨意(但關注會有好運氣)~~

今天我來說一說家長給孩子做路徑規劃的問題。
在上週我和高考諮詢專家任衛軍老師進行了一場直播,在直播之前,我們特別從“拾光童行”社群裡徵集了大量問題,其中有很多問題非常具有共性,說明家長對於現在的多元升學路徑還是缺乏認知和理解。
今天我就來說一說特長升學、多元升學和孩子長期生涯規劃的一些基本思考原則。
我不在這裡講具體的政策,在任衛軍老師的新書《高考是做選擇題》中已經把各種升學路徑的政策講得非常清晰了(過幾天給大家推出購買連結),而且現在大家還可以去問DeepSeek,DeepSeek給出的解答也通常都是比較靠譜,而且是最新的資料。
例如你可以問DeepSeek:“你能不能給我介紹一下綜合評價升學?”在它的回答基礎上,你還可以去提問:“目前提供綜合評價升學通道的高校都有哪些?”
你還可以問DeepSeek:“能不能給我介紹一下體育特長生的高考升學路徑?”
你看一看它的回答,我相信會給你驚喜,相當專業,而且資訊相當領先,所以在現在AI時代,我就不做資訊的搬運工了。
我只說一下我對各種升學路徑的觀察和個人思考。
第一點,特長升學必須要有特長。
什麼是特長升學?強基計劃和其他相應的學科升學計劃、藝術體育特長升學都算成特長升學。
所謂特長,其實不難理解,就是水平遠超過平均水平,達到全國領先水平。這原本是一個不太需要解釋的概念,但是我發現有很多家長的提問,表明這些家長對這些特長升學計劃還是有一定的誤解。
例如有很多家長提問:我家小朋友很喜歡昆蟲、恐龍、天文,或者我家小朋友喜歡動手的專案,或者我家小朋友的學習成績雖然不是很好,但很有商業頭腦,該如何走強基計劃呢?
這些問題表明:大家是把強基計劃理解為了多樣化興趣發展方向的計劃。但不是的,強基計劃就是在基礎學科領域裡面,要證明你自己比全國絕大部分學生都厲害很多,才能走強基計劃。
強基計劃的方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科學、農學育種、古文字學、歷史、哲學這樣的一些基礎學科,你需要證明自己在這些基礎學科方向上非常優秀,超過全國絕大部分學生,並且有志於從事這些基礎學科的研究,才可能被列入到強基計劃的錄取名單中。與之相仿,還有一些特殊計劃,像是清華大學物理人才的“攀登計劃”,還有全國的“丘成桐數學計劃”,都是同樣的邏輯。
雙一流大學招收這些方向的強基計劃人才,就是要招收這些方向上的特長生。因此,不存在在學校平時成績不太好、這些基礎學科的成績不高,但是透過強基計劃升學的可能性。
強基計劃適合的學生是那些學有餘力、覺得學校內的中高考太過於簡單,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的學生。
為什麼會有強基計劃的招收門檻比高考成績低20~30分?那是因為在這些基礎學科的院系看來,不希望學生的短板分數去拖後腿,例如真正有物理特長的學生,不要被語文和英語學科拖後腿,因此可以總分降分,以把這些學科上面的特長學生選拔出來。
想要入圍強基計劃,也就需要證明自己在這些學科上的特長能力。
一種方式就是:在這些學科的學科競賽上獲得全國獎項,儘量是一等獎,起碼是全國二等獎。可以入圍校招。
第二種方式就是:你的高考總成績在這所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下20~30分,並且很有自信,在某一學科上有特長,能夠透過校招,可以報名。
第三種情況(也是比較少的):破格情況,就是有個別考試在高考中能夠達到滿分之類的特殊情況。可以參與校招,再綜合確定。
強基計劃的校考一般都是達到這些學科的競賽水平,或者比競賽水平略低一點,但是會涉及到一些大學知識或者是非常創新思維的考試。
所以想要透過強基計劃(或者攀登計劃、丘成桐計劃等學科類特殊計劃升學),就需要學生至少在1~2科學習水平遠高於學校的校內水平
最簡單的考量就是:是否覺得校內考試過於簡單而無趣。
很多有志於走強基計劃和特殊升學計劃的學生,都是從小學高年級、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做課外競賽學習和超前學習,因此這條路上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但是會很適合有專項特長的學生。
強基計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學科承諾和科研承諾,例如不可以轉系或者研究生定向,真正要篩選出願意研究這些基礎學科的學生。
那麼回到前面的父母問題,如果自己家小孩喜歡昆蟲、恐龍、天文或者是動手做手工,或者有商業頭腦,能不能走強基計劃?那就要看看:能不能把孩子這些方面的興趣,引導到相應的學科學習和學科競賽上,例如生物競賽、物理競賽。
如果孩子對於競賽學習覺得比較吃力,或者他校內相應的科目分數並不是非常高,不建議走強基計劃,因為會比較沒有競爭力。
比較特殊的是文科強基計劃,文科沒有相應的中學競賽要求,校內校考也比較靈活。如果你家孩子對古文字學、歷史、考古、哲學有很強烈的興趣和投身於此的熱情,而且高考能達到雙一流大學分數線下20分左右(例如北大的高考分數線680分,孩子能考到660分左右,並且熱愛考古或哲學),是可以不需要競賽就可以申請文科強基計劃的。
歸根結底,這些特殊升學計劃的出臺,主要是因為初高中學習的內容較為簡單,高考的題目不足以篩選出最有學科優勢的人才,因此會給這些有特長的學生單獨的競賽場地、競爭空間和特殊升學通道。目前像清華北大的這些基礎學科,基本上都是被這些特長學生的特殊升學通道所包攬。
其他藝術升學、體育升學,如果你想要追求進入到優秀的大學,也需要你在專業水平上達到全國領先的水平。
2024年之前,各種優秀的大學還是可以招收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進到各個院系,但是2024年之後,各個普通大學(例如985、211大學不含藝術專業的院校)都不可以再招收藝術特長生,藝術生只能去報考藝術類的專業院校。
藝術專業院校中,最優秀的一些院校,像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等,競爭也非常激烈,你必須是在全國專業水平考試中達到名列前茅,並且文化課考試的分數也比較高,才能進入到這些專業院校學習。
體育生在2024年之前也可以被優秀的大學錄取到高水平運動隊,並且進入到各專業自由學習。但是從2024年之後,絕大部分體育生如果進入到這些普通大學,只能讀體育類專業,而且按照最新的政策,到2027年只有各項運動成績能達到全國前8的水平,才可以去被這些優秀大學以高水平運動隊的名義錄取。
能夠不讀體育專業的,只有你在保證了運動水平的同時,高考分數線只比這所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低20分。例如清華大學你要考到660分以上,並且體育成績達到全國名列前茅,才可以進入清華大學,並不讀體育類專業。
在普通大學減少了對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的錄取名額之後,那麼藝術和體育路線的學生,更多是要進入到專業的藝術院校或者體育院校,或者普通院校的相關專業去就讀。
這種就不適合想把藝術和體育作為一個敲門磚作為門檻來學習的學生,例如把鋼琴10級作為進入清華北大的敲門磚。而是適合真正有志於從事藝術和體育相關事業的學生。
普通的藝術類院校和體育類院校的報考門檻並不太高,這個時候考察的其實是家長和孩子對藝術和體育本身的熱愛:我是否願意學了這個專業,將來去從事跟專業有關的工作?我是否願意一輩子進入到藝術行業或者是體育相關的產業工作呢?
對於原來很多功利的家長,讓孩子學鋼琴是為了報考清華大學金融系,那麼現在這條路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可能性了,清華(美院以外院系)再也不招藝術特長生了。家長和孩子真正要選擇的是:我到底願不願意為了鋼琴愛好投入我的時間精力、追求成果,並且願意在音樂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走到音樂專業的方向?
歸根結底,國家出臺了這麼多特殊人才的升學通道,就是想要篩選出那些既有天賦又有熱愛的學生。
數學強基計劃招收的是有數學天賦且熱愛數學,將來願意做數學基礎研究的學生。哲學強基計劃招收的是有哲學天賦且熱愛哲學,將來願意做哲學基礎研究的學生。藝術特長生的計劃招收的是有藝術天賦,熱愛藝術,將來想要一輩子從事藝術的人才。體育特長生的計劃招收的是熱愛體育,願意從事體育、進入體育事業的人才。
所有的這些特長生計劃都不是平時考試成績不好的替代性計劃,也不是敲開名校大門的捷徑或者鑽空子的路徑。
強基計劃、攀登計劃、丘成桐計劃、藝術體育特長生路徑,都指的是有熱愛、有天賦、有特長的學生,在保持學習成績不錯的情況下,可以走的特殊升學路徑。
那麼對於特長並不那麼顯著、沒有那麼突出的學生還可以考慮其他什麼方式升學呢?我們現在就來說說綜合評價升學。
第二點,綜合評價升學一定要早規劃,通盤考慮。
綜合評價升學是最近這些年給到一些高校自主招生許可權的特殊嘗試,現在在很多省份都有一些可以參與綜評升學的高校,很多高中也鼓勵學生走綜合評價升學的路徑,升學率會比較好,尤其是像山東、浙江、上海等等東部沿海省份。
綜合評價升學是不是一條普娃可以繞彎逆襲的路?其實也不是。
綜合評價升學也必須要學有餘力的學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說只卷高考成績叫做“單卷”,那麼綜合評價升學就有點類似於出國申請留學,它是一種“花捲”,也就是花式卷你的各種各樣的素質能力。
首先,對於“綜合評價升學”,學習成績不能不好。
一般情況下,綜合評價升學最終的錄取考核分數線,高考成績要佔到65~85%之間,也就是說你的高考成績也必須達到一個非常優秀的水平,可能比你目標學校常規的高考分數線低那麼二三十分,但是也必須要達到接近於你理想學校的水平,才能夠在綜合評價升學中入圍。
其次,綜合評價升學還要考察其他多方面的競爭力。
比如:你如何證明自己的綜合素質超過一般人,那就要在你的考試成績之外,還有文藝特長、體育特長、競賽特長、發明專利、科研等等花式特長,要透過這些成果來證明你的能力,尤其是理工科專業,會比較看重一些重要科技賽事的成績。
有一些家長就會說:我現在看到滿天飛的白名單競賽,還有那些競賽的輔導班,似乎拿一個白名單競賽的獎項也並不是很困難。現在有很多機構造假,似乎花錢就能買獎,我是不是可以透過買獎幫我的孩子爭取到一個綜合素質評價的優等生類?
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真正到了高中階段,這些競賽的難度就會大大提升,獲獎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沒有真的在這些科創領域進行兢兢業業的學習,他以前的獎項全都是花錢買獎,到了高中實打實要拼實力的一些競賽裡面,它也是非常難以獲獎的。
例如,像含金量非常高的金鵬科技論壇,如果你能夠在高中階段獲得一等獎,是很容易被一些優秀大學的綜合評價錄取所看重的。但是金鵬科技論壇到了高中階段想要獲得一等獎,談何容易。
我知道的一個案例是:北京市的金鵬科技俱樂部的一個學生,在高二那年暑假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去進行暑期實習,這個學生真的是把自己的一個創造力的idea變成了一項發明創造,他想要做的是潛水員在水下之間的相互溝通。他暑假在實驗室裡面真的在嘗試聲音、超聲、電磁等各種各樣的物理實驗,最終做出了自己的發明創造。這項發明創造後來獲得了金鵬科技論壇的一等獎。
我認識清華物理系負責實驗室的老師,他很生動的講述了這位高中生自己帶著問題、帶著想法、帶著熱情在暑假進進行實習的狀態。
像這樣有含金量的獎項,其實不可能靠家長一直拿錢假裝買出來,為什麼?因為高中以上有含金量的獎項,到了最後會有專家現場答辯環節。如果你自己是草包一個,你平時根本不在這些領域裡面花時間精力投入,那麼在現場答辯環節一定會像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一樣被當場戳穿。
即使有一些不規範操作的比賽,可以買到一些獎項,但是也很難透過校測環節,所有綜合評價升學,各校都有自己校內的校考和麵試,校考和麵試都是由大學的招生官和各個院系負責招生的老師來進行。如果你從來沒有進行過這些方面的真實努力,那麼一定會在校考和校測環節暴露出來,還是沒有辦法走這條路。
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的綜合評價升學會比美國大學的申請還要困難一些,並客觀一些
因為大多數綜合評價升學,都有校內考試的環節,並不完全是靠你的簡歷材料就決定你的錄取。
那麼誰適合綜合評價升學呢?首先是各方面表現都非常不錯,成績在學校裡、在市裡都排名相對考前,願意去衝擊一些較好的學校。而與此同時又綜合素質能力比較強,具有很多的社會實踐經驗、藝術體育的特長、科技創新的特長,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加持的情況下,能有一個較高的綜合分,比較適合走綜合評價升學。
這種情況下,考驗的也是家長和孩子的選擇。比如在初一和初二的時候,家長和孩子就面臨選擇了:我是把時間花在課外的學習,讓我的孩子有一些文體特長,有一些科技競賽的特長,還是我把時間全部都花在考試的學習,讓我的孩子中考分數更高,高考分數更高,哪一種更划算呢?
這些決策需要在很早就做出,在孩子的小學高年級、在初中,就需要一直考慮這些問題,做出決策,因為如果走綜合素質評價升學的路徑,那麼高中階段就需要去衝擊一些你需要達到的目標,並且需要在你的學習成績之外,保持一定的時間精力去做其他方面的努力。
有一些學校還會看你的社會實踐能力、領導力等等綜合素質。如果每天只是考試,那麼最後你拿不出這些方面的證明,也沒有辦法在口試和校測環節裡面去表現自己。
綜合評價升學也不是特別容易透過,所以綜合評價升學最適合的人群是:
第一,所在的城市區域有這樣的政策。
第二,孩子學有餘力,興趣廣泛,願意在學業之餘花時間去做其他某些方面的探索。
第三,孩子的領導力、口才表達能力比較強,可以在面試環節給招生官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走綜合評價升學的學生必須要提前多年開始規劃,進行準備。
我自己有一個寫作課的學生,在上海,學校老師推薦他進行綜合評價升學,其實這個學生跟我學習了寫作,也學習過童行書院的科研課,但是到了高三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再讓他寫小說出版作品,或者是憑藉他當時學習的科研內容做出科研成果、發論文、去競賽獲獎,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此他在綜合評價升學的簡歷上,就沒有辦法寫小說出版或者是科技競賽獲獎這樣的成就了。
前面所說的,都適合成績很不錯、學有餘力且愛好廣泛的學生。但是對於很多的家庭,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普娃,普普通通的娃,沒有什麼特長,也沒有什麼學有餘力、愛好廣泛的特點,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升學呢?
這裡我們要說到第三個升學路徑方向就是投身到國家最需要的方向上去。
第三點,要理解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中國的教育制度和西方教育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公立的高等教育體系承擔了很大的給國家培養需要人才的職責。它並不是培養你家庭需要的人才,它是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
前面說的都是第一類人才:國家需要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在各方面有特長的人才,需要願意從事基礎科科學研究解決國家卡脖子問題的人才,因此才有了這麼多的特長升學計劃。
下面說到的這種計劃,就是國家給有志於奉獻國家的人才開的特殊計劃,其中就包括了公費教師培養計劃、特殊外交人才培養計劃、飛行員培養計劃等,還有給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特殊升學計劃。
這些計劃大家一聽就明白了。公費的教師培養計劃,你後面需要按照國家的要求,在基層的教師崗位上貢獻你自己的光和熱。國家很重視基礎教育,但是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師資不平均。如果你真的有一顆奉獻心,你很願意給那些教育資源薄弱的地區送去光、熱、溫暖和智慧,那麼這種升學計劃實際上是有比較好的綠色通道,而且免學費,是非常適合有奉獻心的孩子。
特別的外交人才培養計劃,特指小語種的一些學習。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外語類的學校總有特殊升學通道,但是你要是走上了這條路,將來也許你會去葉門出差,去巴勒斯坦出差,那麼你願意嗎?你願意派駐到一個小語種的國家去嗎?你願意為了中國的尊嚴與安全,去到那些可能生存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嗎?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國家給一些小語種人才有特殊的升學通道。
最後是飛行員的培養,我們國家飛行員一直是非常稀缺的。優秀的飛行員,不管是民航飛行員,還是戰鬥機飛行員,都是很重要的人才,而且篩選標準非常的高。如果你願意報考飛行員,你還有可能進入清華大學的飛行員委培計劃。
所有的這些計劃,其實都是應國家之需,在國家最需要最緊缺人才的方向上發揮自己的光與熱。
但是對於很多家庭和孩子來講,很想要安逸富足,又想要在大城市在大廠獲得好工作高薪,年薪一兩百萬。對於考大學和工作,都只從個人的階層地位出發想問題,對於這樣的家庭和孩子,其實國家是沒有特殊招生通道的。
從前三點我的總結大家可以看出來,國家在高考錄取的招生有怎樣的政策傾向。
第一,傾向選拔出最拔尖的人才特長方向。超越全國一般學生水平,成為國家的優秀人才。學科特長和綜評招生,都是這樣的傾向。
第二,是選拔那些願意為國家做貢獻的人才,或者從貧困地區出來的堅韌不拔的人才,能夠在國家需要的一些困難的崗位上為國家發揮發光發熱。
在總結完前三條之後,大家也就會知道怎麼去選擇這些升學路徑,如何去做規劃。
首先,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測試一下孩子到底有沒有特長方向。這種特長方向是非常容易看出來的:他首先是願意在這個特長方向上投入精力,花很多的時間精力,在特長方向上精益求精,越做越好,無論是數學競賽還是長大的物理競賽、化學競賽或者是文藝特長、體育特長,其實都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熱愛天賦和他在成領域裡面取得的成就。
先去測試特長方向,如果沒有特長方向,會可以看看孩子有沒有學有餘力,如果學有餘力,可以讓孩子試一試綜合方向的發展,就是在自己的學習之餘,發展幾種不同的愛好,發展自己的創新專案,發展自己的社會實踐,發展自己的領導力,發展自己在一些科技創新領域的成果,那麼這樣的孩子適合走綜合評價路線。
如果孩子確認沒有特長天賦超過一般人,也並不算學有餘力、愛好廣泛的這種學生,那麼再老老實實的走中考和高考路線。
其實,不像很多家長考慮的:先要去衝考試成績,衝完成績不行,再考慮其他升學路線。
其實邏輯是恰恰反過來的:先考慮特殊升學路徑,看看有沒有特殊升學路徑的可能性。如果不行,孩子夠不上特殊升學路徑的門檻,再退回來只准備中考和高考。
這些特殊升學路徑都比中考和高考要困難。每一個特殊升學路徑都對孩子的基本素質有很多要求,要麼是要求天賦,要麼是要求極強的熱愛和常年的付出,要麼是要求孩子不畏艱苦,能夠到艱苦的崗位上去工作。
所有的這些特殊要求如果全都達不到,那就只好老老實實走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相比起來是現在的這些升學路徑裡面最為簡單和保守的路徑。
像清華大學,在前兩年招生,已經達到了特殊升學路徑佔51%以上,而普通高考路徑佔49%以下,就是因為清華大學是非常尊重遵守國家的高考升學人才要求的。
普通的中考、高考,從競爭的慘烈程度上其實肯定是遠遠遠遠高於特殊路線,但是特殊路線對於孩子和家庭本身的要求,是遠高於普通中考高考的。
現在我想說今天的最後一點,如果是普普通通的孩子,既沒有特長髮展方向,又不能夠在普通的中考、高考中學習成績優秀、脫穎而出,那該怎麼辦呢?
我在這裡完全不討論那些學霸,憑自己的中考高考成績就能考到市重點、考到985、211學校的學霸。這種學霸自然有一整套的升學和工作的路徑,但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學霸,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透過中考高考的成績就進入市重點、985、211的大學。
那麼這佔據80%以上的普通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要如何規劃?這些學生註定沒有好的前途嗎?
我不相信。
對於這超過80%的普通學生而言,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能力培養就是對於職場的熟悉程度,尤其是對於前沿的新興領域、朝陽產業的熟悉程度,一個普通學生很有可能因為對於產業、行業的熟悉度而進入產業和行業工作,並且憑藉他自身的素質站穩腳跟,也獲得幸福生活。
普通的孩子最怕的不是比其他孩子能力水平差,最怕的是一直在成為炮灰,成為那些特長學生腳底碾壓的分母,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拼搏,一直在失敗,一直在被其他學生所鄙視。到最後自信心也沒有,興趣也沒有,愛好也沒有,特別能力也沒有,這樣的孩子才是在這場亂世大軍的戰鬥中最為不幸的孩子。
對於這樣的孩子,想要憑他閃閃發光的學歷簡歷,找到大公司的職位,可能是非常渺茫的。但是我們就看著他在這樣的亂戰當中浮浮沉沉,最終遭遇到失敗,我們做父母的就不管不問嗎?
當然不行。做父母的都想要託舉孩子。除了在中學、大學學業上託舉,其實我們還可以做的一點是職場的託舉。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孩子,眼看他並沒有考上非常重點的高中和大學的能力,我們趁早給他找一點職場的經驗,是對普通孩子最大的心理安慰。
他可以朝著自己的學業方向努力,但也知道,自己如果失敗,也還能有其他的職業選擇,可供自己退守。進可攻、退可守,一個人才有自己安全的心理堡壘。
在傳統社會中,一個家庭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讀書方面不太擅長,一定會帶著他開始去做手工藝活,或者做經商、做生意,看看他在其他方面能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可是我們到了當代社會,所有的家庭都把所有的寶押到了一條路上,就是他能在考試裡面拼殺出來,但是萬一失敗了,萬一他只是考試成績平平,那麼我們就不給他一點退路嗎?當然不行。
職業體驗、職業理解、行業選擇,這就是我們能給普通孩子找到的退路。
在這種情況下,我作為童行書院的創始人,我心裡想的一直是大多數孩子。
有很多學霸孩子可能是不需要我們的,但是學霸畢竟鳳毛麟角,學習平平的孩子,有沒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前途?這是我真正一直日思夜想思考的事情。
因此,我想要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職業體驗的可能性。這種職業體驗不是真的做童工,你不需要去到公司,也不需要去到工廠,你只需要在家裡面去了解熟悉和體驗這些職業所做的事情,一個孩子就可以積累對這個職業的理解和經驗。
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能在自己的興趣方向上選擇出自己相對比較喜歡和擅長的職業。哪怕高考的成績一般般、去的院校一般般,但是後面的職場發展也仍然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終身上升的發展過程。
最近我們給孩子準備了第一個職業體驗專案:AI產品經理專案。
什麼是產品經理?可能很多從事傳統行業的人並不知道,這是在網際網路行業、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和創新制造業非常重要的崗位。
這個崗位就相當於以前傳統的部門經理,之所以以前我們可以是部門經理,是因為生產線都非常的確定,可能十年、幾十年都不改變,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固定的管理崗位去管理整個的生產。
但是在現代時代,每過5年、10年都有技術上的革新,這些革新的技術怎麼做出創新性的產品?怎麼去管理創新的產品線?就應運而生了一個新的崗位叫做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其實是目前職場上的當紅炸子雞。我給大家看一下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目前很多人的學歷和他的收入水平,大家就可以知道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是一個怎樣的崗位了。
大家可以從這些圖上看到,產品經理很多都並不是從多麼優異的大學畢業,也並沒有特別閃閃發光的本科學歷的資歷認證,可是他們的預期薪資都非常的可觀。他們的預期薪資一定是和他們上一份的到手薪資是密切相關的,這樣的預期薪資無論在哪裡,應該都算是比較高薪了。
那麼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為什麼在學歷普遍並不是璀璨的情況下,還能拿到這樣的預期薪資?是因為這個崗位的需求實在是太過於重要了,所有的新的科技行業,所有的新的創業企業都需要好的產品經理和產品總監。
這個崗位特別看重行業經驗,特別看重行業洞察,它要看你這個人的快速學習能力、知識獲取能力、對於事情的邏輯判斷、做出思維分析的能力、還有其他溝通的能力、組織的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它跟學校的成績有一點點關聯,但是關聯並不是那麼密切。
因此這個崗位可以說是面向未來時代、永遠有很大需求的崗位。尤其是AI產品經理,就是能夠了解熟悉AI大模型、瞭解熟悉AI技術在現代社會中起到的作用,這樣的人才在未來下一個時代都是稀缺性人才。不管這樣的人才,他的畢業學校怎樣,只要他有成功的產品經驗,只要他對這個行業、對於產品設計和開發有洞察,正常其實都會非常容易在這個行業裡面找到產品經理類的工作。
所以這是童行書院推出的第一個虛擬實習專案,就是藉助一個真實的產品開發流程,讓孩子模擬體驗一遍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
孩子會像實習生一樣融入到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由真實產品經理給孩子講解產品經理的思路,尤其是類似於斯坦福的D-School設計思維的思路(要一年9萬美金),給孩子釋出任務,讓孩子參與產品經理的日常所有工作,最後我們再共同開發出一款AI機器人產品。
這樣的一個工作崗位,其實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並不高,對於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家庭背景資源也不要求。孩子有一顆有熱情的心和有創意的大腦,就能夠真正參與到工作崗位當中。
AI產品經理的專案,我們今天是最後一天有優惠首發,大家對這個專案有什麼繼續想問的,關於課程開展,關於組織方式,關於專案的產出,大家都可以新增客服老師進行諮詢。
希望我們能給很多普通的孩子搭建一條通往幸福人生和遠大前程的通路,希望每一個心有熱愛、眼中有光的孩子,在我們新的科技時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能夠在童行書院的專案中如虎添翼,可以走出一條最適合於自己的幸福人生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