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聖依和麥琳,都是倆娃媽,選擇有啥不一樣?

姐妹們,最近有沒有追爆款綜藝《再見愛人4》呢?
節目裡,黃聖依和麥琳的話題度都挺高的。
她倆一個星女郎,一個純素人,不同的觀念在節目裡相互碰撞,讓人越看越上頭。
在有一期的選學校環節,節目組丟擲一個問題:

你想讓你們的孩子上什麼學校?

A. 重點學校

B. 離家近的學校

C. 國際學校 

撇開婚姻不談,咱們只看孩子上學這件事,她倆一個選擇往前衝,一個相對佛系。
先看黃聖依。
她選的是重點學校,兒子現在正在北京一所有名的國際學校上學。
在另一檔節目裡,黃聖依給我們看過一張安迪的課表:
黃聖依家走的是深度國際路線,課後設計兼顧了學術、藝術和體育三個方向,安排了數學、語文、程式設計、鋼琴、架子鼓、圍棋和高爾夫。
再看麥琳這邊。
和咱們普通人家找學校的思路差不多,她選的是離家近的學校
她家沒買重點校對口的學區房,而是選擇了一所離家特別近的普小。孩子只用5分鐘,就可以從家走到學校。
不過麥琳自己也在節目裡說了,經濟能力允許的話,會選國際學校,她家最終要走的是雙軌路線
麥琳和李行亮都是非京籍,孩子將來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
她家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不少非京籍家長需要面對的問題。
像她家這樣的條件,孩子想要待在北京唸書,初中或者高中轉軌國際學校確實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國際課程體系再怎麼靈活多樣,也不是可以隨便挑的。
全世界最認可的三大主流課程體系A-level、AP、IB——
什麼時候該選什麼課程體系?
選擇哪個課程體系,可以發揮孩子的優勢?
哪個課程體系學起來較輕鬆,哪個更費力?
在申請英美名校時,哪個課程體系更佔優勢?
希望下面關於三大國際課程體系的科普內容,可以為姐妹們排憂解惑,也給正在擇校或者轉軌的你們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導。
01
三大國際課程體系,
我的孩子適合選哪個? 
有一些不負責任的中介會說,三大國際課程體系,A-level去英國,AP去美國,想要多國聯申的選IB。
哪有這麼簡單?!
事實上,IB、AP、A-level只是側重點不同,適用的學生不一樣,但核心都是考查孩子的學術素質和能力,學完了都是英美通吃,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選哪個的重點在於,你家孩子適合哪種課程體系。不同的孩子,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選擇不同的國際課程。
簡單來說,IB、AP、A-level的差距主要在學習方式和考查方式上——
  • IB學習是12年一貫制,適合低齡進國際路線的孩子,平時成績和大考成績都算數。
  • A-level學習窄而深,有點類似於高考,大考成績幾乎是決定因素。
  • AP單科學習難度適中,但是現在卷的很厲害,有的學霸會選考6門以上。
也就是說,偏科的孩子適合AP、A-level,會考試的選A-level,偏科而且理科強的適合AP,綜合型的孩子選IB。
具體來看——
A-level
中國學生選擇最多的專案
被叫做“洋高考”,適合擅長考試的孩子
最接近普高內容,刷題能拿高分,不滿意還可以重複考。
它對應試型的孩子很友好,一些普高轉國際的孩子,只用一年就學完了兩年內容,還能拿到不錯的分數。
而且,它不是一考定終身。
A-level是分階段考試,愛德思考局每年考3次,劍橋考局每年2次,不滿意可以重考,原則上選最好的成績提交。
還有一點,A-level進入中國的時間特別早,老師的儲備特別充足,強大的師資力量,可以有效幫助孩子衝高分。
比如數學考試,難度相當於高考的簡單題+中等題,出題套路也相對固定,再加上多次考試機會,咱們的孩子透過練習和刷題,最後拿到高分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的。
適合偏科,而且偏理科的孩子。
它有70多門課,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最擅長、最感興趣、和大學專業關聯度最高的3-4門課,完全避開自己的短板
但是,70多門課裡80%是理科,而且每門課的專業性強,所以偏理的孩子更適合學。我打聽過,咱們孩子選的最多的是數學、物理、化學、經濟、會計等科目。
英國招生的核心是看事,堅定去英國的,選它最對口。
英國的錄取要求更接近高考,看重的是和專業匹配的成績。
選考的3-4門課要求學深、學精,這就勢必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想清楚自己想要報考什麼專業,將來想要從事什麼工作的孩子,更適合選擇注重學術表現的A-level課程。
AP
選課靈活自由,備考週期短
適合有優勢學科的孩子
偏科的孩子有福了,對較晚進入國際體系的孩子友好。
因為美本是通識教育,大一的時候不定專業,所以它對AP選什麼課也不在意,偏科的孩子完全可以隨著心意自由選課
而且,AP各科之間的連貫性不強,難度和國內高中差不多,備考週期也不長,一門學上個3-6個月就可以參加考試,特別適合逐科擊破
孩子想要比較從容,建議高一選1-2門AP,高二高三根據個人實力和目標院校再選擇幾門。基本3門以上就有學可上,無論是選科數量還是備考週期,AP對進入國際體系較晚的孩子都超級友好。
美國招生的核心是挑人,堅定去美國,願意挑戰自己的大膽選。
美本申請看重你這個人,包括你的面試表現、競賽活動、興趣特長、志願者服務等等,學校會根據你的綜合素質來打分。
當然,AP分數高、選科多可以證明你的學術能力,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不少目標藤校的孩子,考了6-9門AP。
如果你有突出的特長或者優勢學科,配上AP的出色成績,閉著眼睛衝美本就對了。
想省學費、提前畢業的孩子,選它最對口。
美國採用的是學分制,攢夠了學分就能畢業。AP是大學先修課,高中提前學了,可以直接抵扣大學學分。不少孩子美本三年畢業或者提前讀研,就是這個原因。
普通大學一般需要修滿120個學分畢業,一個學分值1333美元,我聽過一個誇張的例子,有個孩子直接省了將近3萬美元。
IB
全球認可,對綜合能力要求高
適合早早待在國際體系裡的全面型孩子
孩子要全面全科發展,最好不偏科。
IB升學有6個方向的主課,每個方向都必須選,分別是:語言與文學、第二語言、個人與社會學、實驗科學、數學、藝術。
當然,為了兼顧興趣,平衡優劣勢,你可以選3門標準難度的SL課,3門高難度的HL課。
在這6門考試之外還有3個特色課,每門計1分,分別是:知識論TOK、社會實踐活動CAS、拓展論文EE。
看吧,IB真的是強調文理兼修的“全人教育”。 
除了6門針對學術能力的考試,還有3門特色課加分,要求孩子具備社會認知和全球視野,還得有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所以,IB難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對綜合素質的要求特別高
對時間管控能力要求很高,熬過來的可以多國聯申。
IB科目多,活動也多,尤其是高二那年的學習量非常大,而學業最忙的時候,還是申請學校的高峰季。
所以,IB特別考驗一個孩子的時間管理和多線任務的處理能力
如果能熬得住辛苦,扛下來的好處就是全球都認它,所以想要多國聯申的,選它最對口。
要能說會寫,進入國際體系較晚的慎選。
IB對思維水平要求很高,課上老師講的少,學生自主探索的多,會有大量的小組討論和專案展示。
IB對閱讀寫作也要求很高,全科依賴大量的英文閱讀和寫作。
所以,越小的孩子越容易適應這套全面嚴格的學習標準,想選IB的最晚不要超過初二
也正因為IB的孩子全面發展+獨立能力強+語言強,這三個buff疊加到一起,上了大學後基本上可以無縫銜接。

點選看大圖

02
三大國際課程體系,
什麼時候選比較合適? 
無論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國際課程,最好能在小低、小中階段做好雙語閱讀,打好數學基礎,再發展一個體育特長。
具體來看——
IB
IB是12年一貫制,越早選越受益。5升6或者6升7想要轉軌的孩子,建議優先選擇IB,可以享受到IB所有的優勢。孩子初二升初三的時候也可以選IB,但是這時候國際學校通常要看語言成績和入學考試的表現,能順利考入並且適應IB學習的大都是學霸型的孩子。
A-level
建議大多數想要避開中考的孩子,可以在初二升初三的時候選擇提供完整4年A-level課程的學校。它的課程難度低於高考,考試形式又類似高考,那些在公立校打下紮實基礎,又過了語言關的孩子,轉過去後很容易適應。
AP
那些轉軌起步較晚,在體制內偏科,又喜歡接受挑戰的孩子,可以選擇AP課程。AP對高中選課的包容度較大、容錯率高,準備週期也相對不長。一般3-6個月備考一門,三門AP就可以申請學校,所以體制內基礎紮實的孩子,高二轉軌不僅來得及,甚至還可能成為一支潛力股。


國際教育的不一樣,主要就體現在它的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展。
除了A-level、AP、IB這三個主流課程,還有一些小課程體系,比如香港的DSE,加拿大的OSSD/BC,澳洲的VCE。
最後選擇哪個,不能光衝著哪個難、哪個牛,而是要看哪一個最適合你家孩子。
而且有時候,選擇的時候另闢蹊徑,也許能意外收穫錄取大禮包。
我就認識這麼一個孩子。當其他學霸一窩蜂地衝IB、AP、A-level時,他選了加拿大的OSSD,最後直接抄近路上了多倫多大學。
OSSD是加拿大的高中課程,它沒有全球大考,評分標準是70%的平時成績+30%的期末考成績。結果,學習普普通通的他因為挑了個小眾課程,升學反而走得更順。
所以我才反覆強調,國際教育本來就是個性化教育,怎麼規劃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嘗試著尋找適合家庭和孩子的最優解。
提前選對課程,選對開始學習的時間,最後的結果都不會太差。
姐妹們,還在糾結孩子適合哪種國際課程嗎?歡迎留言單獨諮詢哦~

戳藍字領資源:

“我是怎麼來的?”娃對羞羞問題好奇時,這樣自然大方的回答他~

頭疼娃玩手機? 不如把碎片時間花在這上面,不帶娃看太虧了~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