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化妝,美妝行業渡劫

作者:響馬
來源:新消費101(ID:xinlingshou1001)
文章已獲授權
“美妝行業正在‘渡劫’。”
上個月,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4年1月至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87895億元,同比增長3.5%。
其中,化妝品類別全年零售額卻明顯“掉隊”。資料顯示,同期,化妝品總零售額(絕對量)為4357億元,可比下滑1.1%。
迎來2025年後,這一頹勢仍然難以得到緩解。行業分析人士“清揚君”認為,行業面臨一定增長壓力,2025年化妝品總零售額“可能會進一步下滑3%左右”。
在此形勢下,行業淘汰賽已經“順勢升級”。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進入2025年以來,已有至少8家化妝品企業進入破產程式或被強制清算,數量是去年1月至2月的兩倍。媒體直呼:“今年化妝品行業形勢之嚴峻可見一斑。”
隨之而來的疑問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美妝行業變得如此頹敗?其中,又蘊含哪些機遇?

年輕人化不動妝了
探究化妝品消費狀況,2月14日,也就是西方情人節,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觀察視窗。
2023年情人節,艾媒諮詢進行過消費調查,認為“浪漫經濟”推動消費市場升溫。具體到情人節送禮型別,男性送化妝品或護膚品的比例逼近50%。
2025年情人節,艾媒諮詢再次進行了消費調查,此前的“浪漫經濟”變成了“年輕族群實用浪漫兩不誤”,而在情人節送禮型別中,送化妝品或護膚品的比例為24.92%,即使是最受青睞的禮物型別“微信紅包/轉賬/現金”,被選擇的比例也只有28.39%。
對比這兩次情人節的消費調查,我們至少可以推斷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是,和兩年前相比,年輕人的消費意願、消費信心大打折扣,這在客觀上影響了化妝品的銷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妝行業的發展。
二是,即便在以“浪漫”為主要特色的關鍵節點,實用功能也被凸顯出來,“實用浪漫兩不誤”,反映了當下年輕消費者的務實。
不只是情人節,在其他更多時間中,化妝品都不如過去那麼受歡迎,年輕人化妝的熱情有所減退。
對於其中的原因,不少女性深有體會。比如,在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名為“第二天上班就不化妝了”,總閱讀量超過3億,該話題的導語是“上班化妝費時又費力,不化了不化了”。
除了“費時費力”,更關鍵的是,諸多打工人一身班味,自嘲為“牛馬”,卻可能比真正的牛馬更為疲累,自然沒有多少心思或心情化妝。
舉個例子,網友“Hikari”表示,自己曾在一家大廠做線上教育運營,一開始,每天正常上下班,她挺樂於化妝。但是,換了新領導後,工作節奏變了,“每天清晨六七點回復家長訊息,零點後睡覺,變成常態”。這種情況下,她“乾脆不化妝了”。
這位網友還發出靈魂追問:“人缺覺的時候,往往會變得暴躁。有次同事問我為何不化妝了,我沒好氣地回說:‘這裡有什麼人值得我化妝呢?’”
當然,也有一些網友選擇化妝,卻是化繁為簡,用“通勤妝容”替代“精妝”,力求在洗漱之後五分鐘後就能走出家門,主打一個便捷省事。
透過這些社會現象看,「新消費101」發現,背後潛藏著部分年輕消費者的“覺醒”,她們爭取、展現的是不化妝的自由,是“我樂意這樣”的自由。
2024年8月,談到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告別“精緻打扮”,開始穿醜衣服、不化妝時,為女性提供健康知識與服務的垂類自媒體“第十一診室”直指:“更多的年輕人願意關注自己真正的感受,而非外界的眼光和評論,她們更願意遵循自己想遵循的東西,想化就化,不想化就不化,依據自己的狀態來,也能夠接受自己不同的樣子。”
不要小看部分消費者的覺醒,也不要覺得不化妝的女性只是極少數,要知道,年輕人乃是化妝品的消費主力,當她們的意願、需求和做法發生變化,並不斷擴散,傳導至市場,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衝擊。

洋品牌過“苦日子”
部分年輕人化不動妝了,並不代表全面收緊消費,恰恰相反,消費的需求始終都在,且有一些消費還出現強勢升級的態勢。
近日,“後浪研究所”釋出的年輕人消費升級報告顯示,這屆年輕人吃飯是囤優惠券的,外賣是拼好飯的,手機是二手的,化妝品是平替的,卻本著“該省省該花花”的理念,很多時候節省,有時花起錢來卻也毫不手軟。
以“體驗消費”的升級為例,選擇在旅遊方面“狠狠消費”的年輕人比例高達47.4%;選擇演唱會、音樂節的比例位居第二,也有24.1%;選擇戶外活動的比例第三,為23.8%。
回到化妝品的話題,再看這份報告提到的關鍵點,年輕人即使化妝,也努力追求“平替”,換言之,更強調價效比。
正是在這一消費趨勢下,較長時間裡風光無限的洋品牌即國際美妝品牌不得不過起“苦日子”。
資料顯示,資生堂集團2024年營業利潤下滑73.1%,中國市場實際銷售額下降4.6%;科蒂集團2025財年Q2亞太區淨收入下跌11%;聯合利華2024年營業利潤同比下滑3.7%,中國所在的亞太地區以及非洲地區營業額下跌0.9%。
同樣,在中國較有影響的兩大巨頭雅詩蘭黛、歐萊雅也是壓力巨大:
前者2025財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淨銷售額下滑6%,淨利潤虧損5.8億美元。護膚、彩妝等多業務受挫,亞太市場業績不佳。正因如此,宣佈全球裁減5800至7000個崗位,開始“史上最大規模的運營變革”。
後者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下降3.2%,這是十年來的首次下滑。
對於洋品牌業績紛紛“變臉”,行業普遍認為,經濟環境的變化、消費者行為轉變以及市場競爭加劇是主要原因。
就“消費者行為轉變”而言,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部分消費者化不動妝了,另一方面是,持續化妝的消費者慢慢對國際美妝品牌整體祛魅。
艾媒諮詢釋出的《2024-2025年中國化妝品市場執行狀況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相較2022年,超三成消費者對國際知名品牌購買頻率降低。
“消費者對於美妝產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不再盲目追求大品牌,”接受媒體採訪時,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認為:“國際巨頭在華業績的下滑,反映了中國市場正在從‘品牌霸權’向‘使用者主權’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的聲音越來越被重視,品牌需要更加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這種轉型不僅是對國際美妝品牌的挑戰,也是對整個美妝行業的重新洗牌。”
從這個角度看,有國際巨頭直言需要在中國市場“加快品牌的創新能力和吸引消費者的能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國貨品牌“開香檳”?
國際美妝品牌過“苦日子”,國貨品牌卻吃到了一波紅利。
據《中國經營報》梳理,珀萊雅最新財報業績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69.66億元,同比增長32.72%;歸母淨利潤為9.99億元,同比增長33.95%‌。
2024年“雙11”,韓束、薇諾娜、可復美等品牌的交易額都出現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長”。
之所以能和國際美妝品牌“背道而馳”,上文提及的價效比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此,上海悅妝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白雲虎認為,化妝品的“口紅效應”沒有失效,只是轉移到國貨美妝品牌身上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在國貨美妝上消費”。
其實,“後浪研究所”上述報告稱,年輕人買化妝品追求平替,擴充套件來說,主要是追求國貨品牌。
上海證券釋出的研報也顯示,2025年1月抖音及淘天平臺美妝類目GMV表現亮眼,其中國貨品牌增長顯著。其中,抖音美妝類目GMV同比增長6.37%,護膚類目中國貨品牌佔據TOP20的60%,淘天平臺美妝整體GMV達163.94億元,多個國貨品牌表現突出。
問題在於,抓住了平替消費的市場機遇,國貨品牌就能“開香檳”了嗎?
顯然不是,在消費者看來,追求價效比,使得一些國貨品牌一味注重低價,而非提升“質價比”,提升核心競爭力,行業大打“價格戰”,品牌壓力激增。
本文開頭寫到,2025年以來,已有至少8家化妝品企業進入破產程式或被強制清算,數量是去年1月至2月的兩倍,正是因為它們難以承受與日俱增的壓力,被迫劃上了休止符。
反過來說,國貨品牌要持續有力、有效地爭奪市場,除了價格上的優勢,還需要研發創新,需要品牌影響力的提升。
事實上,當國際巨頭們發展失速,國貨品牌能吃到一波紅利,研發創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正如“清揚君”所言:“珀萊雅、韓束、貝泰妮、薇諾娜和穀雨等本土品牌也在不斷崛起,透過‘國潮風’及研發創新迅速增長,初步具備了與國際品牌抗衡的規模。”
接下來的挑戰是,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國貨品牌需要繼續加強研發創新,以獲得更強的發展驅動力,來應對國際巨頭的“反擊”。
某種程度上,這是從國家到行業的“共識”。
就國家層面來說,2月初,國家藥監局釋出《關於釋出支援化妝品原料創新若干規定的公告》,進一步鼓勵化妝品原料創新,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原料協同創新體系,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就業內人士來說,大家越發明白創新的重要性,行業低谷期內,“需要更多更可靠的創新成果來支援”。
曾任江蘇省日用化學品行業協會副理事長的毛建林對媒體表示:“對於工廠而言,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給到客戶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更好的服務,進一步對工廠的客戶群體進行分析最佳化,主動變革,提升競爭力,讓‘內卷式’競爭迴歸正常。”
這也意味著,在當前的消費環境和消費趨勢中,國貨品牌和國際巨頭並無二致,都要“加快品牌的創新能力和吸引消費者的能力”。
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化不動妝了,給整個美妝行業丟擲了難題。對品牌而言,誰能催生出更契合消費需求的創新,誰能吸引更多消費者,誰才能穿越“渡劫”時刻,行穩、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