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發生,十年前熟悉的配方又回來了

作者 | 知遠
一夜之間,變天了。
光伏玻璃巨頭集體減產30%、
能繁母豬暫停擴產
好幾家汽車工廠取消夜班,產量砍掉至少1/3
部分鋼廠也收到減排限產通知……
異動同時出現,到底發生了什麼?很多人沒注意到,7月1日這天,發生了兩件大事。
供給側改革2.0要來了,影響的不光是國運,還是無數人未來幾年的投資、工作和機會。
一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
表面看,這只是一場關於“統一大市場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常規會議,和過往重大會議沒有太大區別。
但仔細看,這場會議的核心是通稿裡的這句話:
“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整治內卷、淘汰落後產能”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今年已經講很多遍了。
但重點是,是誰在講,誰在牽頭,誰來行動?
這次會議的班底,一二號人物牽頭,在座的也全是頂配。而開會單位是:中央財經委員會。
關心時事的朋友一看便懂,經濟問題的頂層戰略設計者和方向把控者都出手了,那還不是,指哪打哪?
同一天,國內最高規格的求是雜誌也發文了,標題就是:《深刻認識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開篇第一句話就措辭激烈:
近年來,“內卷式”競爭讓不少行業和企業深受其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這論調,基本就是在指著光伏、新能源的鼻子開罵了。
看到這裡大家心裡也應該有個基本判斷了,兩件大事同在一天發生,典型的打配合,意味再明顯不過——啟動去產能和供給側改革。
十年前熟悉的配方又回來了。
2015年的11月,中財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隨後去產能被列為五大任務之首。
當時也是PPI連續54個月持續負增長,鋼鐵利潤率降到1999年的水平,煤炭盈利水平回到2001年,41個製造業子行業中,12箇中上游產業嚴重過剩。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那之後,便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轟轟烈烈的改革開啟。
定目標、強監管,各省一把手簽字畫押領任務,進度拖後腿的,不管你多大的官,不好意思,約談,整改不到位的,還要通報批評。
發改委2017年一次發言提到的江蘇新沂“地條鋼”和河北安豐公司違法違規建設,就涉及到兩個省級幹部的處分,震懾作用非常強。
而對普通人來說,那次改革更大的變化是:
無數效率不高的工廠被幹掉了;
無法接近源頭的商家,也被幹掉了。
原冶金部副部長趙喜子就曾經表示
“全國去除4500萬噸鋼鐵產能的任務,河北省佔了三分之一,在河北去除的1600萬噸鋼鐵產能中,97%是民營企業的產能
國企吃肉、民企割肉的劇本還會不會上演?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當前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電商平臺等行業深陷內卷,這也是《求是》文章中被明確指出來的
比如海南一個汽車企業,去年居然只生產了6836輛汽車,產能利用率低至1.5%;
某地竟然拿光伏板當圍牆用,只是因為一塊光伏板比同面積的圍牆便宜;
某車企竟然強制要求其供應鏈上的供應商全都自降利潤,以確保它能賣出更低的價格……
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些行業背後分佈的是無數的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工作崗位,這是遠超對GDP拉動的意義。
所以2015年的藥方,到底能不能治今天的症,得打個問號,歷史沒法簡單地類比。
上一輪是“鐵和碳”唱的大戲,這一輪,主角已經換成了“鋰和矽”。
況且,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成功,內有房地產撐著,外有全球市場舉著,而現在,房地產熄火,特朗普到處煽風點火,總需求已經滄海桑田。
所以究竟如何才是解法?
或許還是經濟學家吳敬璉那句話:
“如果光談供給側不談結構性改革,就是假的。”
核心是提高效率、最佳化結構、糾正資源誤配,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
而不是地方保護,該退市的不退市,該淘汰的不淘汰,連年虧損還被強制續命。
一場更徹底的改革,或許在所難免。
風浪太大,每個人都要小心折到腰。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鉅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每週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訊號。原價299/年,透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後視窗關閉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