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不是選擇,而是文明存續的必然法則

按:本週六(4.12)達叔將在北京組織線下活動,重點分析講解房地產最新動向和邏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絡我報名(微信:zhangshizhi666)。4.12晚上7點繼續直播,歡迎預約。

文丨張是之

19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曾經說過一句金句:“When goods don’t cross borders, armies will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當商品無法跨越國境的時候,軍隊就會跨越。
這個邏輯鏈條是比較清晰的,那就是壁壘導致孤立,孤立導致敵意加劇,敵意導致戰爭
19世紀英國跟法國貿易壁壘之爭的背景下,巴斯夏在《經濟學詭辯》這本書中,虛構了一場法國鋼鐵廠主與英國地主之間的貿易戰寓言。
這段充滿諷刺的歷史並非真實事件,而是巴斯夏為了揭露保護主義邏輯漏洞而設計的思想實驗,其核心在於用歸謬法證明:貿易壁壘的本質是利益集團綁架國家機器、製造雙輸困局的荒謬遊戲
19世紀中期,英國地主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封鎖法國農產品進口,聲稱依賴法國糧食會在戰爭時餓死國民
而法國這邊呢,鋼鐵廠主們則高呼保護民族工業,禁止英國鋼鐵進入法國市場。
雙方政客一拍即合,各自豎起關稅高牆,並煽動民眾情緒稱對方在發動經濟侵略
巴斯夏在此埋下關鍵伏筆:兩國的保護主義邏輯完全自相矛盾
法國人認為依賴外國鋼鐵是致命弱點,英國人卻認為依賴外國糧食更危險。這種矛盾恰恰暴露了保護主義的本質:任何產業都能以國家安全之名索取特權
故事的第一回合是,暴力對抗的破產。
法國鋼鐵廠主貿易保護主義先生,最初試圖用武力阻止英國鋼鐵流入,他計劃武裝僕從燒燬運載英國鋼鐵的商船,甚至刺殺英國鋼鐵商人。
但這一計劃很快破產,原因主要有三條:
第一,成本過高:暴力手段需要鉅額資金僱傭打手和武器,遠超其利潤承受範圍;
第二,反噬風險:英國商人可能聯合反擊,導致自身性命不保;
第三,道德困境:公開暴力會引發國際譴責,反而削弱本國合法性。
巴斯夏在此揭示是的:純粹的市場競爭無法透過暴力維持,保護主義必須依賴更隱蔽的工具

於是故事來到第二回合:法律與謊言的合謀。

暴力失敗後,鋼鐵廠主轉向合法化掠奪,也就是透過遊說政府頒佈關稅法。
首先是法律的偽裝,以保護就業”“維護戰略安全為名,將貿易壁壘包裝成公共政策。
其次是成本轉嫁,政府動用公共財政建立海關警察,強制全體納稅人分攤保護主義成本。
最後是輿論操控,製造外國傾銷摧毀民族工業的恐慌,將消費者利益與生產者特權捆綁。
英國地主則如法炮製,推動《穀物法》限制法國糧食進口。
巴斯夏諷刺道:當法律成為劫掠工具時,愛國主義就成了最昂貴的奢侈品
因為最後結果是,法國工人被迫購買高價國產鋼鐵,英國農民不得不食用劣質本土糧食。

當故事進入第三回合,我們看到的是:雙輸結局與邏輯反殺

英國和法國的貿易戰持續數年後,雙方經濟陷入惡性迴圈。
法國這邊的代價是,鋼鐵廠因缺乏國際競爭而技術停滯,產品質次價高,導致造船、機械等行業成本飆升,出口競爭力喪失。
而英國這邊的代價則是,糧食短缺推高物價,工人實際工資縮水,工業品消費市場萎縮。
巴斯夏借英國經濟學家科布登之口發出致命一擊:
“你們法國人封鎖鋼鐵,英國人封鎖糧食,表面上是在‘保護本國產業’,實則讓兩國消費者淪為俘虜。若真擔心戰爭斷供,何不平時自由貿易、戰時囤積物資?這比常年閉關鎖國成本更低!”
巴斯夏透過這場虛構的,英國與法國之間的貿易戰,完成了對保護主義的三重解構。
第一,利益本質:貿易壁壘是少數既得利益集團(如鋼鐵廠主、地主)綁架全民利益的工具,與國家安全無關。
第二,邏輯悖論:假如所有國家都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全球化分工將崩潰,人類將退回生產效率低下的前工業時代。
第三,歷史預言:貿易戰不會帶來安全,只會製造仇恨。當經濟紐帶斷裂,軍事衝突的機率將指數級上升。
也就是巴斯夏的著名論斷:當商品無法跨越國境的時候,軍隊就會跨越。也可以更簡潔地翻譯為:商品不過境,軍隊必越界
巴斯夏在一百多年前設計的這場英法之間鋼鐵與土地之戰,今天仍在現代貿易衝突中反覆重演。
他在《經濟學詭辯》中早已預言:任何以保護為名的經濟割據,終將把世界拖入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而破解這一困局的唯一鑰匙,仍是那句被遺忘的箴言:自由貿易不是選擇,而是文明存續的必然法則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