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消失後,小孩還以為錢是掃碼出現的?

大家好!

前兩天刷到一個短影片,引發我很多思考。

來源:抖音@是土土啊
一個媽媽說,孩子想買個玩具,她說媽媽沒錢。
小孩說:你拿那個二維碼掃一下,不就有錢了嗎?
媽媽驚呆了,難道說,小孩以為手機碰一下,東西就出來了??買東西是需要錢的 。
後來尋思,這一代孩子,好像確實沒怎麼見過現金,有這種認知也不奇怪。
然後她下定決心,以後多用現金,少用移動支付,讓小孩知道錢來的不容易。
評論區有很多人在噴他,說是你自己沒有給小孩做好金錢教育,成年人,誰不知道錢來的不容易???
我說實話,成年人有時候真的也會忘。
舉個例子,我平時網購挺剋制的,但前段時間晚上,我開通了一個新功能,叫先用後付
我點下付款的那一瞬間,它會顯示扣款:0。

我靠,開通這個功能的那一晚上,我跟魔怔了一樣,半個小時買 5 6 7 8 單零食。
甚至,我把一模一樣的牛奶買了兩次,只是因為兩次刷到了,完全是下意識的,就像在用歡樂豆一樣。
買完之後一看購買記錄,感覺自己像個傻子。
碰巧前不久,我去了一趟香港,那裡的移動支付沒那麼發達。
有很多小店賊橫,只收現金,要不別吃。
所以那周我出門都很焦慮的!
擔心身上錢不夠,每天出門,都要惦記著自己剩下多少錢,因為在香港打 Uber 也是要付現金的!如果錢花超了,那連打車回來都沒辦法,只能在街頭打地鋪了。
在那裡呆了一個多禮拜,回來以為自己花了好多錢,直到我把賬單列出來一看,一共花了幾千塊錢?
我不是說幾千塊錢少,我只是說,在香港消費這麼高的地方,這個開支大大低於我的想象。我以為香港消費這麼高的地方,兩人呆了一個多禮拜,怎麼說也得上萬吧?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我有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嘛,我發現發年終獎的時候,發一張工資條,讓財務打款,總是差點意思,大家的獲得感比較差。
後來有一年,我受土老闆啟發,突發奇想,用現金髮年終獎,在辦公室拿一臺點鈔機,然後:這是你今年的年終獎,一沓嘩啦啦啦啦啦啦給他點出來。
我能感受到,收到現金的興奮和激動,是明顯不一樣的:一樣的錢,明顯是現金讓人更快樂,更有動力。
那種感覺,是數字沒法取代的。
我去查了一下,發現這個事兒吧,還真有科學依據,還是我母校搞出來的。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周欣悅,從學校找了500多個大學生,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人數80張白紙,一組人數80張百元大鈔,然後讓他們把手放到冰水和熱水裡,測試他們的忍耐力。
結果發現,數過百元大鈔那組的大學生,忍耐力明顯比數白紙的長!
後來好多外媒都報道了這個研究,標題叫:貧窮真的很疼啊!(Poverty Hurts)
在我看來這個標題取的有問題:只是數了一沓錢就能忍疼,又不是錢打你賬上了,和貧窮不貧窮有啥關係?
明明就是現金對人的刺激感更強!
所以,我也要開始使用現金了 !這是對自己金錢觀的警醒,不能把錢想象成數字。要時刻謹記,錢是現實中存在的,一沓一沓的東西,要能摸到它,有實感。

就像小時候看父母忙的半死,每個月才拿到一個薄薄的牛皮紙信封回家,裡面有幾張珍貴的百元大鈔,花錢就會害怕。

知道柴米油鹽來之不易,才會謹慎,而賺到錢的時候,也會有更大的成就感。

掰掰!
參考文獻:
[1]Zhou, X., Vohs, K., & Baumeister, R. (2009).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700706.

作者:梓泉

助手:菁菁
審閱:小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