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6月6日是俄國文學巨匠普希金誕辰189週年紀念日。這天,莫斯科溫暖的陽光如融化的蜂蜜,在普希金廣場上灑下一片金黃。巨大的普希金雕像旁,鮮花怒放,周邊圍滿了自發前來紀念的民眾。人群中,一位目光炯炯的中國年輕人即興背誦起普希金的詩歌《致恰達耶夫》,周圍頓時響起此起彼伏熱烈的掌聲,有些人甚至被他聲情並茂的朗誦和飽含深情的嗓音感動到落淚。旁邊的記者捕捉下了這一動人瞬間,刊登在當地的報紙上,成為當時中蘇友誼“情比金堅”的生動見證。
這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就是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留蘇分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20世紀80年代,在革故鼎新的歲月裡,他跨越國界追尋知識的火光,帶著淬鍊過的學識重返故土,將人生理想錨定在推動中國教育持續發展的偉大事業中。
日前,劉利民接受本刊專訪。在他深厚的人生閱歷中,我們窺見了改革開放後,中國教育發展的宏圖偉業,也看到了那批留蘇學長,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征程中的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矢志不渝的報國初心。
“春天的第一群燕子”
見證友誼的彩虹
少年的夢想往往會貫穿一生的追尋,劉利民即是如此。學生時代,他遇到了一位20世紀50年代曾擔任俄語翻譯的老師。她嫻熟精湛的俄語、嚴謹治學的態度和認真負責的性格讓劉利民十分敬佩。“最美不過教育工作者”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埋在了劉利民的心中。
人會有很多夢想,人生是一場追夢的旅行,途中有些人選擇了放棄,劉利民則是堅持到底的追夢者。他刻苦學習俄語、不斷提升自己,最終如願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隨著中蘇關係正常化,1984年國家教委選派青年教師赴蘇聯留學,時年29歲的劉利民已獲得北京師範學院現代俄語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憑藉優秀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教學成績,他被國家教委選中,進入俄羅斯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攻讀俄語專業博士學位。
次年9月,劉利民等50餘人踏上了北去的列車,他們被稱為“春天的第一群燕子”。當火車駛入蘇聯境內,貝加爾湖映入眼簾,劉利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異國他鄉與祖國的不同,不僅是自然景色的變化,更是思想和生活的天翻地覆。當時,蘇聯作為世界強國,莫斯科居民的生活質量很高,他們的肉蛋奶糖等人均攝入量遠超中國。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在中國還是奢侈品,但在莫斯科人的家庭中十分常見。
最初的一年,劉利民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進修,然後開始攻讀俄語語言學副博士學位(蘇聯的教育制度中,副博士學位相當於中國的博士學位)。當時,想要取得副博士學位,有一項極難的國家考試,學生一般需要兩到三年才能透過,而劉利民僅用一年就透過該考試。他的手寫答案甚至成為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其他學生的學習資料。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留蘇前輩是共和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在國防科技、工業化體系建設、文化教育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既引進了先進技術,更開創了自主創新路徑,其精神遺產至今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新中國第一批留蘇學長的報國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這代留蘇人員,我們把最多的時間、最多的精力都放在為建設祖國而學習上,這也更加堅定了我留學報國的愛國志和報國情。”劉利民說。
在普希金俄語學院期間,劉利民展現出卓越的語言天賦與領導力。他因學術表現突出被推舉為“全蘇學生會主席”,成為中蘇關係正常化後首位擔任此職的中國留學生,協助中國駐蘇使館協調留學生事務,推動兩國青年互動和文化交流。
“我們的內心還燃燒著願望……我們在傾聽祖國的召喚……美好的激情,都呈現給我們的祖邦”——談及在普希金廣場高聲朗誦的那一幕,劉利民回憶說,“這些致《致恰達耶夫》中的詩句,充滿了改革的激情與希望,我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出國留學,能在自己從事的教育領域為國家的改革作出一些成績,是我最大的願望。”
躬耕教育 四十春秋育桃李
出國留學就是要回國報效,這是使命也是初心。1988年回國後,劉利民回到首都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擔任副院長、俄語系主任。1991年12月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的訊息見諸報端。任誰都沒想到,時代的巨人竟然是以這種方式與世界告別。劉利民的腦海裡,留學時期溫馨融洽的生活片段如潮水般湧現,又隨著蘇聯解體的訊息摔碎成岸邊的泡沫。
劉利民說,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發展起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正確道路,既彰顯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更以東方智慧為人類文明進步開闢出嶄新路徑,展現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自此,劉利民更加深刻地思考教育與國家命運的關係。“國家之樹若要常青,根系必須深紮在人民的土壤裡,而教育就像是滋潤大樹的春雨。”

劉利民接受《留學生》雜誌專訪
劉利民將自己關於教育和國家發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多年來的留學經歷融入教學中。在課堂上,他時常會和學生講起留學時代的見聞,鼓勵學生出去走走、開闊視野、見識世界,同時要心懷祖國、心繫人民。他說,中國的發展取得今天的成績十分不易,要珍惜,更要努力,未來屬於你們,也在你們身上。
劉利民身上,既展現了一名人民教師嚴謹治學的學者風範和博學篤行的治學態度,還展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愛生如子的師者仁心。他將全球化視野與回國後的本土化教育思維融會貫通,在教育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多元包容的價值理念。
1998年後,他先後擔任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黨委書記,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育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工作重心由基礎教學轉向教育管理。一路走來,從一線教師,到一所高校、一座城市的教育發展決策者,他始終紮根教育沃土,用青春耕耘寫下教育改革的堅實足跡。
2010年,他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分管基礎教育。劉利民在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程序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個人註腳。
他曾經多次前往農村、山區,實地考察當地基礎教育的發展,調研相關政策的落地情況。在山村,他看到寺廟改建的學校,看到沒有火爐冬天裡瑟瑟發抖伸不出手寫字的孩子,看到用石頭拼成的課桌和用石塊做成的粉筆……他在泥濘山路上,用腳步丈量著當時中國教育的情況。他將下基層所見到的情況整理成報告,受到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此後,我國啟動了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至2018年全面完成任務。再次來到曾經的小山村,看著窗明几淨的新教學樓,聽著琅琅的讀書聲,他倍覺欣慰。
他擔任教育部副部長期間,參與推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國培計劃、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等,促進了我國教育快速發展。在他看來,教育不僅關乎課堂裡的知識傳遞,更是文明存續的根基。隨著全球化程序的不斷推進,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有教育能重構精神的壓艙石。
致力開放合作
探索國際教育發展新路徑
作為“春天來的第一群燕子”,多年來劉利民深耕俄語教學與研究,曾擔任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並推動俄語學科建設。他在首都師範大學期間,主導校內俄語教學體系改革,並在全國俄語教育中都影響深遠,不僅使首都師範大學俄語專業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也為國內俄語教育樹立標杆。
2003年,劉利民當選為世界俄語協會秘書長,參與全球俄語教學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協調國際俄語學術會議,並榮獲俄語界最高榮譽“普希金獎章”。也正是這枚普希金獎章,陪伴著他在2006年,走進莫斯科克裡姆林宮,接受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親手授勳。
那一天,克里姆林宮燈火輝煌、流光溢彩。在莊嚴的音樂下,劉利民身著深色西裝,胸前彆著象徵著俄羅斯學術榮譽的普希金勳章,步入大廳。當天,所有受邀參會的人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號碼牌,上面寫著數字,而劉利民的號牌上寫的是字母“P”(在俄語中,P是總統這一單詞的首字母),意味著他將接受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親自授勳,並與普京同桌就座。隨後,劉利民第一個受邀走上主席臺,普京親手幫他戴上了“友誼勳章”,以表彰他在推動中俄友誼穩步發展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慶典上,主持人介紹:多年來,劉利民先生致力於俄羅斯語言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成果頗豐。同時,他在世界範圍內推廣俄羅斯語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利民在2024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致辭
這兩枚徽章,映照著劉利民以教育為紐帶、跨越國界促進中外教育合作發展的宏大格局。他憑藉深厚的學術背景與國際視野,將中國教育改革經驗延伸至國際教育合作領域,在推動中國教育國際化程序、多領域實踐全球教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貢獻了中國智慧。
劉利民積極倡導中國農村教育與脫貧攻堅經驗的國際共享,依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將職業教育賦能脫貧、提升教師培訓質量等模式推廣至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助力全球農村教育轉型;同時深化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積極推動“職教出海”、實施未來非洲計劃等專案,於2024年11月當選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聯盟主席。此外,他還透過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打造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等平臺,進一步落實中外教育對話與合作。
轉眼間,“春天的燕子”已歸巢30餘年,劉利民從歷史的交匯處走來,始終踐行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座標系中,錨定自己的理想與追尋。
深化文明互鑑
擘畫留學報國新圖景
2015年,劉利民當選為歐美同學會副會長,2020年當選為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會長。在他的帶領下,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團結廣大留蘇學長,不斷增強愛黨、愛國意識,傳承並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積極推動中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
在他的帶領下,留蘇分會策劃“恰同學少年——留蘇檔案見證百年復興路”主題展,透過珍貴史料重現百年留蘇史,喚醒新一代學子的文化傳承意識;聯合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辦“俄羅斯高校國際畢業生日”等品牌活動,構建起中俄教育合作常態化平臺。
他帶領留蘇分會既延續老一輩留蘇人“丹心報國”的精神血脈,又以開放姿態創新民間外交形式,倡導留學生成為“文明互鑑新使者”,使中俄人文合作從單向學習邁向雙向共融,為大國關係注入了持久的人文溫度。
2024年10月,在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慶祝中俄建交75週年暨留蘇分會成立35週年座談會上,劉利民的致辭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傳承發揚留學報國光榮傳統是留蘇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留蘇分會和廣大留蘇人員要進一步強化思想引領,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上展現新作為,為促進中俄兩國友好發展不斷添實磚、加新瓦。
時間的指標順時旋轉,留蘇學長們的精神始終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留蘇人員發奮圖強、勇毅前行。“與百年前、50年代和我們那一代的留蘇人員相比,現代留蘇學子所學的知識理論不斷延伸、發展,但是留蘇學長始終牢記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愛國主義精神永遠不會褪色。”劉利民說。目前,全球的教育格局正在被深刻重塑。已年近古稀的劉利民依然保持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他以教育家的前瞻視野、留學人員的全球格局和拳拳報國之心,探索並致力於構建“科技賦能教育、教育建設中國”的新圖景。
“創新性和引領性是教育的雙重使命。”劉利民強調說,創新性在於突破知識疆界破解未知,引領性則體現為超前研判社會發展趨勢。他認為,以愛黨與愛國的紅色之心引領教育發展,教育塑造靈魂的本質功能就會永葆本色。
面對一代又一代年輕的留蘇學長,劉利民語重心長地說,新時代留蘇青年、留學人員要在傳承與變革中把握平衡——既要掌握前沿科技構建新體系,又要以愛國的紅色基因熔鑄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核心,如同洞察全球風雲的“文明候鳥”,既銜來世界智慧新枝,更築就民族復興的精神基座。
來源 :《留學生》雜誌
文/影片:馬思遙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