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一年一度選擇夏令營的迷茫期,我們卻遇到了這樣一位特別的媽媽……
這位媽媽一開口就提出了“四理觀念”——很多家長花了大錢給孩子上名校、培養興趣,但孩子依舊生活不能自理,幾乎不懂道理,對人愛搭不理,彷彿全世界都欠他一個公理…

她說:
我是一個經歷了三代教育歷程的媽媽。43歲時生下小兒子,不想讓他成為“四不理”這般的孩子。”
這個開場白,讓我很意外。採訪之前,我所拿到的資料顯示,這是一個極其有能力且有魅力的女性:
師範文學系畢業、語文教師、電視臺編導、房地產高管、成功創業者、身家不菲……
我以為她會大談特談自己的傳奇的人生經歷,但意外的是,她卻一再強調“我只是一個媽媽”。
她叫劉鳳鴻,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同時也是崇山瀚海青訓基地的創始人。
在劉老師看來,媽媽和創始人是一個身份。因為她就是抱持著一份媽媽的初心,開辦了這個訓練基地。

崇山瀚海青訓基地,從這個名字裡我們就能一窺劉老師的辦學理念:


她希望孩子們能從祖國的大好山川中吸取生命的能量,能從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喚醒內心的力量,能從真實的生活體驗中認識生命的價值,向做人做事的高維智慧發展!
因此,劉老師和團隊成員精心打磨出了“文化山河”這一主題課程,其中包含“文化、山河、社交、生命、研學”這五個板塊,孩子們在這裡可以接受:
以國學為特色的人文教育,
以軍事為載體的體能訓練,
以合作為主題的社交培養,
以理解為核心的親子教育。

當我看完這些課程資料時,一種莫名的“踏實”感從心底生出。作為教育觀察者,我接觸過各種型別的夏令營,可從沒見過一個如此具象、真實的營地:
真實的山河、真實的汗水、真實的歡笑、真實的成就感。
當我把這一感觸告訴劉老師時,劉老師緊接著說了一句:
對,我們這個營地就是要和現在孩子們普遍存在的‘虛無感’做鬥爭,培養孩子成為“五力”少年!”

高維力
——以說文解字和東方文化為抓手,啟蒙孩子的做人哲學智慧。心急想要了解的家長
歡迎直接掃碼諮詢營地資訊


劉老師感覺自己經歷了三代教育歷程,她自己是70後,老大和老二是95後,小兒子是14後:
家長主要圍繞“對錯”而展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家長主要圍繞“有無”而展開:你有什麼,他有什麼;
家長們開始圍繞“生死”而展開:哪個孩子休學了、割腕了、跳樓了……
說到這裡,劉老師忍不住大喊一聲: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很快,我就知道這句感嘆不僅是對屢見不鮮的孩子自殺事件的惋惜,更是一個當事母親的後怕。

兒子出生後,劉老師早已實現財富自由,從早教到學校都安排最好的國際學校。可小兒子上三年級時,狀態明顯不對頭。
“蔫吧”,是劉老師對兒子狀態的形容。起床的時候蔫吧,進校門的時候蔫吧,出校門回家的時候還是蔫吧。
她不知道孩子怎麼了,師範專業和從教經歷讓她敏銳地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不止是“沒精神”這麼簡單。
她查閱各種資訊,瞭解教育大環境,學習教育理念,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哪兒了:
是家長的教育思路出了問題,是教育環境出了問題。
家長們有一個大矛盾:
-
用“數碼產品”來戒斷“數碼上癮”。
-
用“線上打卡”來戒斷“線上依賴”。
家長天天焦慮孩子玩手機看平板,數碼依賴。但是,家長又給孩子買各種學習機和線上課,逼著孩子在學習機上,線上按時打卡閱讀做題。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就要跟著父母的雞娃計劃走,沒有玩樂和社交,沒有自己做過決定,只知道學習、考試,這就像一個成年人要每天996,被KPI牽著鼻子走一樣。成年人覺得工作沒意義,那孩子又怎麼會覺得學習、人生有意義?
“人間不值得。”
作為成年人,我們大機率只是在情緒低落或自我調侃時說說而已。但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可能是極端行為前的心理鳴笛。
談起這點,劉老師情緒明顯激動起來:
孩子為什麼會覺得人間不值得,就是因為他們從未看過‘內卷’這堵牆之外的世界!”
事實上,學校裡有這種情緒的孩子絕不止劉老師小兒子一個。

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近日在採訪中說,他追蹤研究30萬中小學生後,發現孩子普遍存在“四無”現象:
-
學習無動力、
-
對真實世界無興趣、
-
社交無能力、
-
生命無意義感。
而孩子之所以這樣,與社交媒體和AI智慧的發展不無關係。當孩子不再接觸真實的人,只侷限在課本、家和學校裡時,也失去了對自己、對命運的掌控感,產生了“虛無感”。
尼采對“虛無”進行過一個經典的定義:
也就是說,虛無就是對生命價值的貶低,認為生命無意義,不值得。正因如此,那麼多孩子才會因為成績不好或厭學,選擇走上絕路。
如何破除虛無感,尼采給出的應對方法和劉老師今日的實踐都指向了同一個地方:
迴歸日常,迴歸真實的生活。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的注意力已經成為各大平臺爭奪的重點。手機中的訊息提醒、社交媒體的動態更新等,都是在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專注力,越來越越稀缺。想要讓孩子迴歸真實的生活,第一步就是儘可能消除網路的影響,給孩子們創造持久專注的環境。
為此劉老師做了很多努力幫助孩子實現“數字戒斷”。
👉首先,選擇“天然氧吧”作為訓練基地,讓自然美景治癒孩子。
崇山瀚海青訓基地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磨子潭鎮,這裡氣候和自然條件優越,森林和植被覆蓋率高達85%以上,負氧離子含量很高,被稱為“天然氧吧”。
這裡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之一,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完善,是成熟的全域旅遊區。
基地佔地200餘畝,共劃分為9個活動區域,讓孩子擺脫城市的喧囂和擁擠,在山水畫卷中完成心與身的洗滌。

👉其次,精心打造文化課程,引導孩子減少精神內耗。
為了設計課程,劉老師做了很多準備,除了查閱資料外還特地跑到河南省博物館、蘇州古文籍圖書館等實地學習。

最終她確定了以甲骨文的《說文解字》為抓手,採用縱橫經緯的教學方式,結合英文戲劇、音樂、圖畫、影片、軍體實踐、自由演講等多種形式讓孩子“玩”在文化裡,“泡”在經典名著的影響裡,目的是幫助孩子樹立人生理想,減少精神內耗。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給孩子講“孝”的時候,劉老師特意把“女、母、孕、妊、娠、娩、育、乳、好、保、毋、孝”這幾個字聯絡在一起,讓孩子瞭解生命的來處和去處,知道母親和孩子微妙又偉大的血脈聯絡。

這不僅是文化傳授,更是生命教育。
此外,“中醫中草藥”課程更讓人耳目一新。孩子們將走進大山,至少認識5種中草藥,瞭解其特性,還能調配方。
中醫中藥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這樣的課程和經歷一定能在孩子心中播下傳承中藥文化的種子。

劉老師說,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個體生命的價值和珍貴,要引導孩子向內觀照自己,發現自己的亮點。
除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引領,劉老師還制定了極其豐富的體能訓練。她相信,一個孩子必須先擁有強壯的體魄,才能擁有強大的心智和力量。

劉老師和團隊依託當地優渥的自然條件,設計出了“軍事實踐+生存訓練”為特色的體能課程。
軍事實踐第一項,孩子們要完成“21天三次登頂”的目標。三次登頂的山峰海拔一次比一次高,主題也不盡相同。
第一次登頂海拔470米的黑虎尖山,以“山”為主題,孩子們要結合傳統文化思考“峰、巒、嶂、丘、陵”的不同。

第二次登頂海拔1100米的小松尖山,以“河”為主題,瞭解中國山河的空間意義。

第三次登頂海拔1777米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主題為“天地人”,深度解讀《道德經》和《周易》裡的經典語錄。

軍事實踐第二項,是越野拉練。
每天早晨孩子們都要進行徒步拉練,起步2公里最終增加至5公里,並負重行軍。(根據孩子身體情況可進行調整)
拉練的4條線路都是團隊實地勘察和評估過的,安全可靠、環境優美,讓孩子在“氧吧”裡清心養肺。

生存訓練可以分為多個主題,基本涵蓋了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種危險。
防溺水訓練。讓孩子學習皮划艇、水上漿板等多項水上運動,開展防溺水演練,提高孩子水上自救能力。

對家長們最頭疼的校園霸凌問題,這裡也有非常具體的培訓。孩子們要了解校園霸凌的原因、形式以及正確的應對方法。

戶外生存技能主要包含SRT(單繩)技術和戶外野炊。
孩子們要學習SRT技術裝備穿戴和下降規範動作,還要學習掌握製作一道家常菜,提升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城市生存技能,包括防拐訓練、消防演練、急救培訓、高樓逃生、交通避險等方面,讓孩子瞭解並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識,知道如何識別人販子、尋求幫助,掌握滅火器使用方法和逃生脫險的技巧,避開汽車視野盲區等。




充盈孩子的情感生命,傳遞愛與理解
在現代社會有一個弊病,那就是過度強調“競爭”而忽略人本身具備的情感屬性。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走到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創造如此燦爛的文明,依靠的除了腦力和體力勞動外,還有人和人之間的合作精神與情感聯絡。
人,終究是一個情感生命。
過度強調競爭,是在加強人的工具屬性,磨滅人的情感。很多孩子之所以厭學,跟校園競爭太激烈、同學關係太緊張、師生關係太功利化有很大關係。
也因此,劉老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社交課程。這裡的社交,除了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外,還包括親子間的交往。
在社交課堂上,孩子們要學習社交禮儀、社交心理等多種理論知識。但實際上社交引領更多體現在日常活動中。
老師們會特意設計很多團體活動,山海晚宴、篝火晚會、睡衣派對、生日會等,讓孩子們在合作中增進友誼,體驗人和人之間交往的美好,也學習掌握交往的界限。



孩子們還會接受專業的心理療愈,每個孩子既是國王也是天使,每天“背對背”的正向優勢評價讓孩子的自信心倍增,變得更溫暖、更強大。

為了增進親子關係,老師們特意開展“教育沙龍”、“親子晚宴”,引導孩子和家長互訴心腸,學習溝通的技巧,給彼此支援和鼓勵。

友情、親情,當孩子感受到“愛的流動”時,生命能量就會被激發出來,生命熱情也會長久不息。
但劉老師的努力還不止於此,作為一個母親,她想要孩子見更大的世面。所謂的見世面,不是出國買名牌,而是體驗不同的人生狀態,見識世間萬物的多彩樣貌。

在研學課程設計上,劉老師依舊堅持“真實”這一主題,讓孩子體驗真實的勞動也收穫真實的成果。
工業研學。讓孩子走進傢俱工廠,看一塊塊木材如何變成了傢俱。在木工坊,孩子們要學習使用製作工具,打造一件屬於自己的小作品。

農耕研學,孩子走進田間地頭除草、掰玉米,真實地觸控土地和農作物。


在活動專案上,類目之多我已經有些數不過來了。
真人CS、極速攀巖、攻防箭、旱地冰壺、古村漂流、軍體拳、溯溪尋寶等。









使用者外實踐、大自然山水、鍛鍊身體、夥伴社交、紙面書、小組課題討論等等這些現實活動來進行虛擬戒斷;讓孩子們手上有事幹,心裡有任務,腦子裡有思考來轉移忽略他手上沒有數碼產品的空虛感。
孩子進入這個營地,相當於報了“國學文化”“軍事訓練”“體能拔高”“水上運動”“情感教育”“自然課堂”多個專案,是不是覺得超值?
但如果你知道這個營地還可以成為家長的社交平臺,是不是覺得值上超值?!

父母人生幸福,孩子才敢快樂
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劉老師一直堅信一句話:家長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孩子就像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既能反映家長身上的問題,又不知不覺地模仿著家長的行為。
父母自怨自艾,孩子也很容易退縮膽怯。父母唉聲嘆氣,孩子也很難快樂。
所以劉老師在治癒孩子的同時,也把家長納入了治癒範疇,設計了很多家長之間的互動環節,幫助家長也能找到交友、溝通的樂趣。
劉老師說:
這麼多年,我發現國內的夏令營好像都不會邀請家長入營,但我們希望家長也能抽出一兩天的時間,在營地裡和其他家長交流分享,走出熟人圈,並且能夠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


家長們可以得到什麼呢?
有了孩子教育這個話題,不同行業和背景的家長總能談到一起,突破熟人圈,拓展新人脈。
家長們在分享教育心得和經驗的時候,就是在為彼此提供情緒價值,互換教育資源。
當家長們在交流中互相療愈、撫慰情緒時,參加親子晚宴、教育沙龍等活動時能更投入、更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增進親子關係。
身為母親,在孩子健康、吃喝和安全上自然最為關注,劉老師特意加強營地管理、醫療資源配備。

營區實施24小時監控,宿舍採用“6+1”模式(學員和教官比為6:1),夜晚有值班教官巡夜,異性導師不得單獨進入營員房間。

基地醫務室,有專職醫務人員24小時值班,鎮中心醫院距離營地也僅有600米距離,確保孩子的安全。


21天班
第一期:7月5日-7月25日
第二期:7月28日-8月17日
30天班
第一期:7月5日-8月3日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磨子潭鎮
📢家長如有其他託管需求,可單獨諮詢定製課程!
如:14天體驗班或超30天長託管班!

當下孩子面臨的精神危機,可能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嚴重。當下家長面臨的教育窘境,一定比我們看得的要嚴重得多。
採訪結束時,劉老師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帶著十幾歲的女孩來到她面前,泣不成聲。孩子披頭散髮,全程都在低頭打遊戲,說話也不理。家裡經濟情況很好,但媽媽在孩子面前無助得像個孩子。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媽媽求助的眼神。”劉老師嘆了一口氣。投身教育行業以來,她接觸了太多無奈又無措的家長。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教育”產品,可絕大多數依舊沒有落地。被逼無奈的劉老師只能以身入局,希望能給家長們帶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她的最後一句話是: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