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大廠A的創始人甲退居幕後多年後,近兩年重新回到公眾視野,逐漸高調。再加上國補助力,甲迴歸這兩年,A廠的財報也漲勢喜人。
甲迴歸公司業務管理的那一年多,常駐海外,兜轉於迪拜、倫敦等國際大都市。人雖不在公司,但會議是少不了的。
有該廠員工透露,甲常駐海外(迪拜),透過電話會議與團隊保持聯絡,幾乎每天都有會議。他與大部分總監級別的管理層保持緊密聯絡,每週至少兩次,涉及不同部門的詳細事務,事無鉅細。
此前,有媒體對此情況進行了報道。有錄音或錄影被洩露到社交媒體,引發公眾關注。有知情人透露,洩露資訊的員工最終被解僱。
甲迴歸初期,底下人拿PPT給他彙報工作。甲一看就煩得不行,直接開訓:“以後別給我整這些花裡胡哨的形式主義,別搞PPT那一套。”從那以後,公司上上下下,不管是基層員工還是高層領導,彙報工作都改成用文件,具體是用內部的線上軟體。不過,內部不少員工覺得是換湯不換藥。
直播電商逐漸見頂後,抖音快手影片號們正在盯回貨架電商。
誠如某廠B,過去一直都學習抖音,從產品到廣告,從廣告到電商。但這兩年,B廠也開始想要學習拼多多,畢竟大家都是從下沉市場起家的,拼多多把電商做得風生水起,誰不眼饞?
據說,該廠老闆一直比較關注電商,之前甚至親自面試過不少人,也預判了內容電商的天花板,希望啟用貨架電商的可能性。
電商負責人乙,曾找過不少拼多多內部人士交流。聊了一圈後,得出一個難以接受的結論,這是一家很難學習的公司。
大廠C,設立了一個S團隊,專門為創始人提供 AI 相關支援,創始人每天會看很多這個團隊AI相關文件。
這還不夠,S團隊還為創始人與外界AI人才牽線,其中不僅有AI大牛,也有行業新人。看起來,這是個沒啥技術含量的苦差事。
但這事可沒那麼簡單。據說,S團隊裡面,有專業技術人員負責透過 AI 篩選人才。團隊內有部分人,專門在做一個事情,透過技術去掃描市場上的AI人才,用模型給這些人賦分,參考資料包括論文數量,行業引用數等等。
這一套評定下來,不同人才的價值一目瞭然,是不是引薦給創始人交流,是不是要動用資源挖這個人,都會有一個基本判斷。
在別人一心研究大模型時,有人已經把技術用在“挖牆腳”。
產品負責人和商業化負責人發生爭執的情況並不稀奇,但因為“9.9元”開撕的恐怕很少。
某短影片廠D,產品老大丙和商業化老大丁,總是在battle。據說,丙在內部變現業務上話語權非常有限。早前,D內部要做電商,丙想做,結果被老闆一票否決。當時,競品K已經開始在電商佈局,可以說是有了先例,但丙的提議還是被否決了。不過,D廠後來還是入局電商,甚至做的比K還猛。
一個更有意思的事情是,丙挑刺產品內的廣告,認為9塊9的去黑頭廣告太Low,結果被丁聽到後,一句話懟了回來,表示全網都沒有說不能投9.9元的去黑頭廣告,不要自己養尊處優,沒錢的人用的就是這個。
怎麼樣,是不是有種“79塊的眉筆,哪裡貴了”的感覺。
某大廠E,一業務線曾經空降老大戊,為了整頓內部戰鬥力,戊某次臨時要求員工凌晨2點開會,到時未到直接被通知可以轉崗走。
據坊間人說,因為太晚,有的人當時看見也當沒看見。結果2點的時候,有的人過去了,有的人沒去。沒去的人就不能在這個團隊核心待著了,甚至有人後續被開除了。
這一舉動就是典型的商鞅立木,打大仗之前搞一把服從性測試。戊實現兩個結果,第一,所有人保持24小時待命;第二,團隊嗷嗷叫,指哪打哪。
某網際網路大廠F,投入硬體專案,四面出擊,之前有報道稱其做手機被否認。但有小道訊息提到,內部其實對手機專案並沒有放棄,甚至已經快進入量產階段。
除了手機以外,耳機、手環、戒指等等專案多的幾乎數不過來。並且,各個業務間多少有些一團亂麻,相互經常有交叉,不侷限於自身已有業務,還會探索其它周邊相關。或者說,可能是高層有意賽馬,哪條線做出來就上哪條業務線做的產品。
有圈內人表示,網際網路大廠做硬體,採用的是乘法邏輯,透過資料分析等預測轉化率、成交量等等,然後將各個資料相乘,預測未來可能的收益,決定是否投產。而不是先透過售價,扣除成本,預測是不是能賺錢。
國補拯救了的京東,這兩年在服飾上發力越來越明顯,取得了些許成績。只是,要是幾年前,京東做了另一個選擇,京東的服飾說不定早就做起來了。
有知情人曾說,拼多多剛起來那會,裡面的商家大部分是淘寶清理出來的。這些商家原本並沒有全部湧入拼多多,進的是京東。結果京東高層認為,這些商家品質太差,直接把他們搜尋量變成0,這才有了後來的拼多多崛起。據說,當時,京東先後清出2萬多個商家。
回頭看,京東的做法倒也不能說一定是錯誤。畢竟,京東一直主打的是高品質電商平臺。不過後來,京東又眼饞拼多多的低價生意,多少有些前後矛盾。
坊間傳言,某高管己從G廠離職的時候,跟己的老闆發生過一點矛盾。沒過兩年,己從G跳槽到H廠,做的還是跟G廠有直接競爭關係的業務。
H廠和G廠原本競爭關係不大,不過這兩年G廠的業務逐漸觸及電商領域,尤其是開始逐漸蠶食H廠的核心盤,這可能也是H廠非要找己來做新業務的原因之一。
有小道訊息說,己在H廠,最開始試用期差點沒過,H廠的CEO出面保了己,具體是個什麼情況咱也不清楚。不過,當時己在H廠接手的本就是個爛攤子。
之後沒過多久,己開始在H廠大展拳腳,只是目前來看,還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
己在H廠能做出多大成績,H廠能否徹底觸底反彈?反正,小編腦子裡是一堆問號,等著看好戲(不是)。
這兩天,京東攪局外賣市場的訊息在行業內引起不小的關注。京東和美團,終究成了敵對關係。
但據說,當年,京東差點跟美團達成合作,美團想接一部分京東的訂單配送,這個事情被京東的一位高管直接否掉了,認為不能把訂單資訊給美團。一旦美團拿到使用者資訊,加上美團分鐘級的配送能力,京東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這以後,美團的即時零售做的如火如荼,對京東核心的3C品類影響越來越大。直到今天,京東也做起了外賣,兩家終成“宿敵”。
某大廠I,核心高管之一庚的最大功勳是某款短影片產品。但眼瞅這款產品增長見頂,這位高管也不做商業化,就想著得再造一個爆款產品,把希望寄託在某音樂App。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庚幾乎調動了能調動的一切資源。但另一高管辛不樂意,就推動把相關業務合併到之前的產品體系。
據說為了贏得獨立性,庚甚至透過關係在外面找融資。結果這事被公司老闆看見,庚因此逐漸遠離I廠的核心圈層。
本期互動:文中提到的A、B、C、D、E、F、G、H、I廠是哪些公司?你能猜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