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掏心話:寫給那些想進金融圈,和不想進金融圈的年輕人……

點選

關注毯叔,看更多金融乾貨

來源 | 唐僧的碎碎念(ID:gh_ca210d9cf7d1)
推薦人:毯叔
已獲得轉載授權
時間過的真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秋招季。
從2015年來到公司起,回清華校招,基本上是每年必做的一件事,每次我都是混在全公司合夥人裡集體出動。
每次校招拖家帶口全體出動,是公司的信仰之一——對於金融行業,人,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富。不在人上花最多的時間和精力,沒有聰明、自律、勤奮的團隊,在其他上頭花的時間都可以算是事倍功半。
而且2015年前後,金融行業還處於上升期,還不像現在,一提起就覺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家對私募基金的認知也更接近於海外那些知名的對沖基金,比如橋水、文藝復興、Two Sigma等,都希望自己即將加入的就是中國未來的橋水,並沒有那麼多人覺得私募基金更接近跑路的那些非法集資、P2P機構。每次去校招,宣講教室裡熙熙攘攘,基本都坐滿了前來求職的同學們。
一切都是那麼積極向上,生機勃勃。
我在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了2015年和2017年去做校招的四張照片,可以感受一下。
似乎是從2022年開始,情況急轉直下。那時,許多同學的求職方向逐步開始轉向實業和科技企業,而逐步拋棄更“虛”的金融行業,乃至到了2023年我們再回清華校招,公司去了6個人,下面聽宣講的同學——5位,讓人深刻的感受到什麼叫做“門前冷落車馬稀”。這兩年的照片我就不放了,因為在自己的朋友圈也沒找到:來的人太少,以至於我只敢拍臺上,不敢拍臺下。
寫到這裡,除了感慨一下世事變遷,另外一個目的是從學生求職的心態和熱情,感受一下金融這個大行業,私募基金這個子行業在大多數人心裡地位的變化。金融的週期屬性在校招這個層面上也一樣表露無遺,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但是感慨不是主要目的,今天花時間寫這篇文章,還是想給即將走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的年輕人講一下我的一些經歷,一些想法,看一下在一個金融行業幹了小二十年的人眼裡,這個行業到底還值不值得我們投入青春去參與?
第一、金融將來還會存在麼?還值得參與麼?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你選擇了做金融,那你就選擇了一個可能長期存續的、以人為溝通物件、以錢為溝通載體的這麼一個行業。如果你願意的話,這個行業可以幹一輩子,至少到目前為止,金融這個行業的核心部分還很難被AI所替代。
金融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就有了保管貨幣和發放貸款的業務,而中國的典當行業最早興起於兩漢,至今也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這個行業沒有像電話接線員、高速公路收費員一樣,成為一個短命的被歷史程序消滅的一個行業,就必然有其獨特之處。我認為這個獨特之處,一是因為行業經營的是錢,二是因為行業經營的是人。
之所以作為一個私募基金子行業的人一直在說金融行業,而沒有僅限於私募基金,甚至也沒有說資產管理,是因為基於以上這兩個邏輯,金融這個大行業下面各個子行業之間的邊界其實並沒有像法律界定的那麼清晰,背後的邏輯本質上都是相通的。
一方面是出錢的人,一方面是需要錢的人,金融行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讓這兩者聯通起來而已。
你用自己的信用借到錢,再借給要錢的人,你自己也承擔風險,這就是銀行。
你用資產管理能力接到別人委託給你的錢,再投資給需要錢的人,這就是資產管理行業。
你用資訊獲取能力拿到資訊,然後撮合有錢和有需要的人,這就是投行。
有錢的人自己獲取資訊,自己去找有需要的人,你提供一個基礎設施交易撮合的平臺,這就是經紀業務。
等等等等。
所有金融子行業的劃分,只是切分誰出錢,誰需要錢,你作為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獲取客戶多少信任,多大程度上影響客戶的決策而已。客戶自己全權決策,那麼你就是個通道,客戶自己決策一半,那麼你就是個投顧,客戶全權讓你決策,那麼你就是個基金經理,僅此而已。其他的,都是在法律法規層面對行業的定義,本質上都沒有改變你經營的業務是對錢,對人的屬性而已。
那麼錢是什麼?
稱號上,錢在中國叫人民幣,在美國叫美元;在計劃經濟下,可以叫做工分,可以叫做糧票,在科幻世界裡可以叫信用點,等等等等。性質上錢可以是貴金屬,可以是信用貨幣,可以是貝殼,等等等等。都不過是不同的名稱和不同的載體。
本質上,都是一般等價物,都只是錢的擁有者過往所有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獲取的報酬的集合的貨幣化體現而已(違法犯罪賺的錢不在此列)。
那在我們實現完全的共產主義之前,勞動可能被消滅麼?不能。生產力發展沒有到那個階段。
那勞動報酬能被消滅麼?也不能,完全消滅勞動報酬就是也就不用按勞分配了,是按需分配了。
那我們利用和使用我們歷史留存的勞動報酬的需求會消失麼?也不會。不然我們還努力勞動幹啥呢?人性裡,勞動都是希望改善自己生活的,用勞動報酬的留存和積累改善自己生活是多麼天經地義符合人性的需求啊。  
既然勞動和勞動報酬(也就是錢的來源)一時半會兒還不會被消滅,那金融這個行業就會一直在,只是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在你面前而已。以前會在,以後也會在(至少在共產主義實現前應該會在)。
那有的同學就會去問,這個行業是在,但是他可能不需要我們參與了啊。
就像前面所說的高速公路收費員,這個崗位其實廣義上還在,但是被更便宜更標準化的ETC所替代了而已。金融行業是經營錢和人,錢還在,人不一定還在啊。
這就涉及到我前面講的金融行業的第二個特點,錢是載體,但是金融行業本質上溝通的是人。這個特點決定了金融行業可能是最後幾個被矽基所替代的行業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那麼多模型和理論,為什麼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完美的契合現實世界?為什麼那麼多知名經濟學家組建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最後會倒閉破產?
就是因為人是一種複雜的善變的情緒動物。你可以用各種精細的複雜的模型給人群打標籤,然後按照統計學按照機率去預測這群人的行為。但是由於個體的差異和善變,其實你永遠沒有辦法精確的去描述他們的行為軌跡,不管是個體的還是小群體的。
一個體系規則越容易被清晰描述和定義,實際上這個行業在未來就越危險。因為任何時候,人類對效率進步的追求是近乎無限的,一直在想我們能不能更高、更快、更強?但其實人本身的複雜性和情緒性就是追求效率上的一大阻礙。越難定義、越難預測、越接近混沌系統就越難被標準化流程替代。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如機器一般被精確的設計和預測,那麼人類可能早就已經達到了最高效率了,很多我們看到的無厘頭的事情都不會被髮生、記載和傳播,網際網路上那些靠調動情緒而生存的UP主早就已經都被餓死了。
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來講了,但是結論就是:
如果你選擇了做金融,那你就選擇了一個可能長期存續的,以人為溝通物件,以錢為溝通載體的這麼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可以幹一輩子,如果你願意的話。
AI替代的難度也很大,因為替代本質上是要先算清人性,但是如果真算清人性這部分了,那被替代和毀滅的可就不只是金融行業這一個行業了。
第二、如果想參與這個行業,我需要有怎樣的一些特點,需要準備什麼?
某種意義上,現在整個金融行業特別是資產管理行業所處的底部環境,對於技能點已經點歪並且沒有重置可能的現有從業者可能是致命之災,因為行業的重置週期可能長過他們剩餘的有效職業生涯週期,但是對於現在才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同學,並不見得是個壞事情。
說起行業,特別是私募基金所在的資產管理行業本身,我還是很懷念我剛畢業那會兒的SMTH也就是水木社群股票版(當時還沒有投資版)的氛圍。那個時候,水木股票版幾乎是一個類似烏托邦的以純粹技術性專業性探討為主的平臺。
因為2001年到2005年也是一個長達四年的大熊市,所以但凡抱著投機取巧心態想賺快錢的人,早就都被這麼長時間的下行趨勢給磨走了,留下的大多數都是真正對投資有愛好,想把這個事兒做好,而不是單純想就靠這個賺快錢的人。
所以如果你2005年前後入職金融機構幹活,跟你前後腳入職的應該跟你一樣,不太會是各種二代有資源有背景來的。畢竟那種行情下,有資源有背景應該去菸草、去石油、移動,誰會想著給自己孩子安排去幹金融啊。
你的領導也很有可能就是個單純的技術官僚,靠業務水平上去的,那他除了專業,可能也教不出來你什麼。不像我們看金融行業,2015年以後經常會爆出來領導天天要求你怎麼喝酒,怎麼陪客戶吃飯,各種桃色花邊八卦,因為他教不出來他自己都不會的東西。
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同行和朋友們,大機率也可能跟你是一樣的人,就是帶著興趣和愛好在幹這個行業,現在在國聯證券做前瞻研究的郭荊璞郭所,那個時候經常給我打電話打一個小時,就是單純的為了討論一個研究報告要從哪些點入手,怎麼才能深入淺出讓看得人看得懂。大家聚會經常也是聊看了什麼書看了哪個行業看了哪個公司。
那我們判斷一下,金融這個行業,再過那麼三五年或者更長一點,會不會那些想要賺快錢或者有能力有背景賺快錢的人就又離開這個行業了?
我一直勸我周圍的小朋友們,不要試圖脫離自己的能力範圍和資源稟賦範圍去試圖賺快錢或者走捷徑,在你發現一個特別好的行業或者機會的時候,先停下來想一想:
如果這個機會真的像我看到的那麼完美,為什麼沒有比我更聰明更有資源稟賦的人看到並且介入?我去做這件事情到底有什麼優勢?這個優勢能夠足以讓我在這個行業裡面長期的活下去麼?
我是最聰明的那個麼?有的人會回答,是。那沒有問題。
金融行業是一個贏者通吃的行業,如果在別的行業,你只需要是行業前20%就能夠過的很不錯,因為有地域限制資訊流動限制等等,使得競爭沒有辦法那麼充分,但是金融行業不是,金融行業的資訊流動是非常快的,一個人寫的小作文可能半個小時就能傳到幾十萬人手裡,所以金融行業很大可能是1%的人掙走99%的錢,剩下99%的人苦苦掙扎。那我是那最聰明的1%麼?
我是最有資源稟賦的那個麼?有的人也會回答,是。那也沒有問題,特別是在類似於投行這種特別吃人脈資源的子行業裡。
我還在辛辛苦苦找關鍵人的時候,也許你的競爭對手父母一個電話,事情都已經辦完了。我一直覺得階級躍遷是幾代人的事情,光靠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讀,就想抵消別人三代人的努力,是不是也對別人父母輩的努力過於不尊重了一點?
中國人講究“蔭及子孫”,真是不讓父母的努力能夠一定比例的傳遞給下一代,那父母這代的努力程度恐怕也要大打折扣,未必見得是好事情。也許我辛辛苦苦準備三年的東西,在別的階級那裡,只是半個小時電話的事兒呢?我的確騎腳踏車已經騎到最快了,但很多行業只比速度,有人就是開車來的,而且不犯規。那我抱怨完不公平以後,還繼續參加這個比賽麼?
我是最專業的那個麼?也許有的人會說,是。
但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很難說在專業上就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畢竟前輩們可能除了課本學的那些東西,又多在社會上,多在行業裡累積了幾十年的實際操作經驗。我可能需要用我書本上的東西去對抗別人幾十年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的東西。這個勝率高麼?
答案是什麼?
我覺得是自律,以及自律背後真正的熱愛。
自律是反人性的,在你天賦、資源、專業都不如其他人的時候,你還想贏,那只有一條路,就是把短跑變成長跑,你一定要堅持跑到他都跑不下去了,那你後半程的跑速就不重要了,因為也許這條賽道上,你已經是唯一的專業跑者了。
自律的目的,在於用你的堅持,你的反人性,削減前面提到的你可能存在的競爭對手的優勢,將你所有的競爭對手可能的優勢都強行拉回你的低維度上去公平競爭。你不跟姚明打籃球,你就跟他比下棋。你可以不行,但是必須找到一個對方也不行,而你可以強迫你自己行的方向,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有贏的可能性。
你聰明,你是天賦比我好,但是我一天十二個小時你只有四個小時,我三打一。你是資源比我好,但是你的資源分散在十個方向上,我就只專注於這一件事兒,我一打你十分之一。我專業是還不足,但是行業的進化、資訊的迭代,總會給持續學習的我以彎道超車的能力。
誰都知道少吃多運動能瘦,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
真正的自律是很苦的,所以背後一定必須是真正的純粹的熱愛。
你一個人自律是很苦的,因為放眼望去,都是誘惑,今天張三跟你說太苦了別幹了,明天你爸媽說給你找了個更輕鬆的工作你回老家吧,後天你同學說我考公上岸了真是穩定啊,有多少人能夠一直扛住周圍人的碎碎念,一直堅持自己熱愛和信仰的東西?
所以你需要找到跟你一樣熱愛且自律的人,大家一起,才能更好的堅持下去。而現在這個大家都覺得金融行業不行了的時候,你想找到這樣的逆行者,反而應該是更容易,不是更難。
除了熱愛,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你需要有完整的邏輯思維能力,否則可能上面我寫的這些邏輯你並不會真正看懂和打心眼裡認同,也就很難長期堅持得下去。
至於你是男生女生、本科還是碩士博士、專業學的是數學還是歷史,都不重要。因為一場馬拉松,剛剛才跑了前面100米,基本上什麼都看不出來的。
第三、其他的一些小小建議。
作為過來人再水一點找工作時候需要注意的小小的點。
(一)承認自己對物質有要求,不丟人。
面試的時候經常問很多小朋友主要看重啥,答案有很多,比如我熱愛,我追求理想等等等等。但是很少談到我希望將來能多賺點錢養活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是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麼,想多賺點錢在我們這個社會啥時候變成不正當的理由了?似乎就是為了理想而工作才政治正確,想多賺錢的都是有問題的。我覺得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失敗的一部分。
只要你賺的是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錢,就該大聲說出來啊。畢業了就意味著你該徹底的獨立了,經濟獨立才能精神獨立,你連自己都養不活,扯什麼獨立呢?經濟獨立也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一部分,否則你經濟不獨立還要啃老,談什麼對自己負責?連自己都不能負責的人,我怎麼敢相信他會對父母負責,有能力對父母負責?如果你都沒有意願和能力對自己和親人負責,我怎麼會相信你會對公司負責對工作負責?
(二)可以海投,但請認真。
你可以是段正淳,但是基本上很少有人說段正淳是渣男,所以對每一個都請認真一點。我當年找工作,也投了無數份簡歷。但是每投一份簡歷,都先認真對照職位要求寫的這些,去看一下這個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然後,認真寫自薦信認真改簡歷,而不是一封自薦信一份簡歷發所有的招聘機構。
相信我,我看了那麼多自薦信和簡歷,我還是能一眼看出這封是不是發給我的,如果不是,那我可能直接略過,並且在心裡說一句:浪費了你的時間也浪費了我的時間。
至於有些連收件人抬頭都不改的,把給別的公司的簡歷發給了我們的,那就更不用講了。你都對你自己不負責,我憑什麼要對你負責呢?你都不尊重我,我為什麼要尊重你呢?
(三)站在他人視角去考慮一下問題。
收到一封郵件,附件名稱叫做“簡歷”,有好一點的叫做“張三的簡歷”,還有一些過分的“張三的簡歷-To xx公司”,但公司名稱不是我們公司。
站在招聘者角度上,怎麼想?我需要先把這份簡歷下載下來,然後按照名字、學校、關鍵詞的方式重新分類命名,然後再開始下一步的簡歷篩選流程?
萬一投簡歷的人特別多,會不會篩選簡歷的時候直接就給你忽略了呢?
開啟簡歷,一封萬言書,但是沒有任何關鍵字,沒有辦法在最短時間內提煉出我想看的東西和我要的東西,真想分析這封簡歷,先得花半小時去做個閱讀理解(除非現在直接丟給KIMI)。在我對你還不熟悉的時候,這些額外的時間投入,都是成本,降低我的工作成本對你一定是有利的,因為在你找工作而我招聘的時候,在開啟簡歷的那一瞬間,我們是短暫的盟友,有共同的目標。
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
第四,簡歷可以美化,但不要虛構。
我當然也知道,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簡歷美化師,這導致招人看簡歷也變成了一套追逃遊戲。投簡歷的人不停的進化,看簡歷的人也要不停的進化,按照周星馳的說法“貪官奸,清官要比貪官更奸”才行。
其實說起來方法很簡單,你就找關心的地方問就行。他的簡歷虛構在你不關心的地方,那虛構了就虛構了,浪費的是他的時間不是你的。虛構在你關心的地方,你就直接從緣由問到心路歷程再加兩個關鍵細節點和他自己的思考。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為了圓一個假的經歷,一定會在各種細節上出現衝突。真正做過思考過的,是可以有邏輯有條理的把事情前因後果給你講好的。
至於你說面試官自己也不懂,問不出來,那就是面試官自己的問題,不能怪人家投簡歷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對於投簡歷的同學來說,你要去的公司派一個水貨面試官來面試你,你還想去麼?不怕到時候真的臥龍鳳雛麼?
第五,真誠是最好的套路。
不會就是不會,不懂就是不懂,想幹啥就是想幹啥。
我們乾的活要是應屆畢業生都會幹,那公司不早就黃了麼?
我們都已經工作了二三十年了,犯得上為難一個應屆畢業生麼?
但凡問出來一些超綱的問題,你預料以外的問題,很多時候是覺得跟小朋友聊的比較投機,覺得素質不錯,臨時想加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看看思考到什麼階段了而已。
這個時候沒想過就是沒想過,根據自己的臨場反應說一下能想到哪兒就行,這個時候真誠就是加分項,你把你從聽到問題到你的心路歷程和不成熟的答案,用一套有邏輯的描述方式講出來就行。結果不重要,但是,你的問題總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清晰的表達能力以及真誠的態度,多數情況下就是給你自己加分的。
第六,年輕時候的時間是寶貴的。不要想著存錢,要存自己。
人都是會變老的,時間真的會帶走很多東西。
到了某個階段,你的健康會消耗你不少的時間,你的父母配偶會消耗你不少的時間,你的孩子會消耗你不少的時間,你工作中那些不重要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會消耗你不少的時間。
真的不必到那個時候才意識到,現在還處在健康身體免費試用期的你們的時間是多麼寶貴,特別是有大塊的可以整段的用來提升自己的時間,多麼寶貴。
如果可以的話,房子租到離公司近一點,省下來路上的時間多看書。
週末的時候,儘量不要宅在家裡刷短影片,要麼看看書,要麼感受一下外部世界,要麼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多交流,往往這個階段認識的朋友最真誠,也最願意跟你一起互動,幾個自律的人互相鼓勵,總比一個人孤獨的走路要好忍受的多。
為此可以花點錢,這個時候為這些美好的事物所花的錢才是投資。再往後,可能很多時候花的錢就越來越接近於消費,而再往後就更接近於保命了。
總之,在這個金融行業最近幾十年來最的艱難時刻,作為已經歷了多輪大小波動從業20年的前輩,還是很希望有更多帶著更純粹目標的新生代,加入這個行業。用新生的空氣,過濾一下現在汙濁的環境。
這件事情對你,對我,對大家,都很重要。
至於你所擔心的那些事情,行業什麼時候會回暖啊,我的努力什麼時候會得到回報啊。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能夠的預測的,但是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作為任何一個應屆畢業生,你的能力和精力的峰值一定不是剛畢業的這兩年,這個時候你精力無限但是能力點還很低,二十年以後你得能力點很高但是精力點可能又不足了。套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你得能力點乘以你的精力點的最高值,大機率是你在畢業之後參與這個行業的5-15年區間段。如果按照我們前面所說的,你在畢業的這5到10年裡在努力提升你自己,然後行業也用5到10年去修復去回暖,會不會正好在你最牛的時候,遇上行業的下一個週期頂峰?那個時候你給命運的一記combo,會不會才更高光?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來風。
【毯叔說】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金融行業的真相和認知,機會和選擇,歡迎加入我的【毯叔年度陪伴群】
在群裡,我就會365天分享關於金融、財富、IP、AI、投資等方面的思考、資訊、資源,“含金量”極高。
歡迎點選👇加入,享受有質量的資訊差。購買後新增我微信(uncletan2019),拉你入群
點選

關注毯叔

回覆“盤錢”領30本搞錢神書
覺得內容不錯,點個“在看”,分享給朋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