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產業名片,勾勒區域工業軟實力

產業地標正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產業名片也成為城市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增強區域軟實力,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如何明確產業定位、打造產業名片,將成為未來城市思考的課題
文|《財經》記者 孫穎妮
編輯|王延春 朱弢
工業和資訊化部1月21日釋出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這是中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第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國已成為全球體量最大、門類最全的工業大國。
產業經濟是中國新型工業化的核心載體,然而,浩渺的產業板塊散佈於全國各地,難窺全貌。
近日,“中國產業地理盛典”在福建省泉州市舉辦,現場釋出了“2024中國有影響力產業名片”,共有80個市縣上榜。城市產業名片開創性地從地理空間形態的視角,繪製出一幅中國經濟的產業版圖,透過展現“毛細血管”和“強健肌肉”,勾勒出中國產業的硬核“軟實力”。
據瞭解,“中國產業地理盛典”由央視財經節目中心與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聯合打造。
在這次盛典上,有 30個城市獲得了自己的產業名片。它們分別是,北京市——中國數字經濟產業地標、上海市——中國高階製造產業地標、深圳市——中國資訊通訊產業地標、廣州市——中國現代汽車產業地標、武漢市——中國光電子產業地標、杭州市——中國視覺智慧產業地標、青島市——中國智慧家電產業地標、成都市——中國柔性顯示產業地標……德州市——中國競技體育裝備產業地標(見表1)。
另有50個縣域城市擁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名片。它們分別是,蘇州市崑山市——中國筆記型電腦製造高地、泉州市晉江市——中國國潮鞋服產業高地、蘇州市張家港市——中國高效能鋼鐵材料產業高地、蘇州市太倉市——中國精密裝備製造產業高地、遵義市仁懷市——中國醬香酒產業高地 ……綿陽市江油市中國特冶新材料產業高地(見表2)。
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映昆表示,當前區域經濟發展進入“軟實力”時代,從之前拼要素、拼政策,轉向拼創新生態、拼人才集聚、拼區域影響力。研究發現,產業名片融合區域歷史文化、城市特質、產業優勢、發展理念,彰顯出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一個城市工業的形象,是產業實力的重要標識和經濟影響力感召力的具體象徵。
每張產業名片,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縣域產業突圍
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釋出的《2024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報告(下稱“報告”),將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劃分為領航型、創新型、啟航型、潛力型四種類型,四類產業名片呈階梯式發展。
其中領航型產業名片城市全球影響力強,分別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崑山市。前三個城市是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城市前三名,而崑山則是縣域第一名。領航型的產業名片來自一線城市和經濟規模突破5000億元的縣域城市,這些區域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產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並形成知名度高的產業叢集,如“北京·中關村”等,在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多維度排名均位居前列。
創新型產業名片城市主要包括廣州市、武漢市、杭州市、青島市、成都市等六個城市和晉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等12個縣域城市。創新型產業名片主要來自新一線城市和優勢特色突出的縣域城市,這些區域大多形成了紮實的產業基礎,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某一產業領域市場佔有率在全國領先,衍生出“武漢·中國光谷”“杭州·中國視谷”“瀏陽·中國花炮之鄉”“義烏·世界小商品之都”“丹陽·中國眼鏡之都”等產業名片。
例如,瀏陽被譽為中國的煙花之鄉,也是全世界範圍內煙花消費品製造最為重要的產業帶。大會上,瀏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雄文表示,瀏陽煙花是活力瀏陽的靈魂基因。瀏陽以文化消費新體驗為導向,推出了加特林、水母等網紅爆品,文旅融合讓城市越玩越浪漫。瀏陽透過研發加進行線上引流,創意引流,去瀏陽看一場煙花,成為人生嚮往。
啟航型產業名片主要來自蘇州市、南京市、寧波市、重慶市等11個城市和寧海縣、安溪縣、常熟市、海寧市等22個縣域城市。啟航型產業名片也主要來自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城市和產業有一定特色的縣域城市,這些區域普遍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並初步形成了“合肥·中國聲谷”“長沙·工程機械之都”“寧波·磁創之都”“安溪·中國茶都”等產業名片,地標產業特色鮮明,地標產業帶動城市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潛力型產業名片是2024年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城市第20至30名,縣域第36至50名,來自常州市、瀋陽市、福州市、佛山市、長春市等11個城市和德清縣、海安市、柘城市等15個縣域城市。潛力型產業名片所屬區域普遍有較強的制造業發展基礎,但產業對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仍需進一步發揮,未來具有較大潛力。
四種類型產業名片的核心驅動雖有所區別,但大都集中於優勢性、潛力性、底蘊、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產業環境等核心指標。報告指出,這與中國當前經濟的發展階段有關,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各地從產業基礎影響力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優勢,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不少名園、名群、名品、名企,但在產業名片創新載體建設、集聚人才等要素資源、搭建完善的產業網路等方面還需發力,產業整體品牌建設仍然不足。
報告還反映出,產業叢集是區域地標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承載地。分佈有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叢集、創新型產業叢集的區域分別佔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所在區域的53%、59%、41%,這也顯示了產業集群成為產業名片形成的核心基礎。
從市縣對比來看,縣域的產業叢集數量較少,這與區域生態承載力、產業經濟體量、人口規模等都有較大的關係,然而縣域立足自身產業基因、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等優勢,更能形成差異化、特色化、優勢性明顯的產業名片,也因此成為產業名片發展的重要試驗田。
從區域分佈來看,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主要分佈在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山東等東部工業大省,整體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空間結構特徵,存在發展不充分、地域間分佈不平衡問題,這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特徵表現一致。其中,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四省的表現最為搶眼,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數量最多,佔到總數的56.25%。相比之下,一些西部省市近年來城市文旅形象比較突出,但產業形象帶動城市能力則不充分。
科技領域發展最強
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評價聚焦於優勢性、戰略性、民生性領域,涵蓋消費品、新一代資訊科技、裝備製造、原材料四大產業領域。
從數量看,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中消費品領域的產業名片數量最多,佔比達到40%,尤其是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縣域城市中超過50%都屬於消費品領域。多位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消費品業屬於中國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傳統優勢領域,細分賽道多、產品種類廣,且直接面向消費者,因此在品牌化發展、產業名片打造層面具有強大的需求和韌性。
裝備製造領域和新一代資訊科技領域是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的重要標識,是全國各重點城市紛紛佈局的產業領域,湧現出眾多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分別佔比31.25%、15%。從型別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和裝備製造領域發展最強勢,四張領航型產業名片中有三張聚焦於新一代資訊科技領域,創新型產業名片中除消費品領域外的九張產業名片,新一代資訊科技領域和裝備製造領域佔7張。這也是因為工業4.0時代仍然以資訊技術、智慧製造為主導,新一代資訊科技領域和裝備製造領域涵蓋範圍廣,是多個市縣發展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
從品牌、載體指標看,2024年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所在區域很多都積極探索發展區域品牌、集體商標,並探索通過文化載體空間塑造產業發展的文化高地、地標空間,形成產業形象對外展示窗口。2024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區域中,79%擁有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40%擁有區域集體商標,絕大部分擁有產業、企業文化展覽展示空間,其中21%擁有國家級工業文化遺產、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等國家級產業文化載體空間,在產業名片標識建立、傳播推廣方面形成了一定成效。
從歷史底蘊指標看,2024年中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中消費品領域的產業名片,主要聚焦於陶瓷、茶葉、醬酒、中草藥、鞋服等,這些產業傳承百年甚至千年,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形成很強的區域根植性和競爭力。新一代資訊科技領域、裝備製造業領域、原材料領域的產業名片則多由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改革開放後佈局的產業體系中發展而來,具有很強的歷史符號性,產業活躍、帶動性強、滲透性廣,具有對區域乃至全國產業發展的引領性。
明確定位、挖掘潛力
面對當前經濟社會轉型新形勢,各地政府都在探尋新的發展之路。
報告實地調查研究情況發現,幾乎所有城市都高度重視產業名片的打造工作。但是當前還存在區域產業形象區分度不夠、產業名片打造缺乏系統方法體系等問題。對此,報告給出打造城市產業名片的六大方面建議。
第一,政策支援是產業名片打造的關鍵因素。產業名片政策既是“自上而下”的規劃,而是以“使命”為導向的政策,從區域發展實際出發,科學引領產業佈局,激發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推進。一是要做好戰略部署,明確發展方向。政府要系統梳理區域產業優勢與未來潛力,明確產業名片定位,確定產業名片體系,聚焦重點產業鏈給予政策傾斜。二是要提升治理能力,推動協同發展。政府要加強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建立彈性產業鏈,加強跨部門協作,動員產業叢集、產業園區、企業、科研機構、員工、群眾等利益相關者凝聚發展共識,共同探索產業名片打造路徑,實現價值共創,注重長效發展。三是要組建第三方組織,提升政策執行力。政府要建立第三方協調委員會,促進各方更好地瞭解相關方的需求,聚合多方資源,精準評估需求,最佳化技術轉化路徑和品牌宣傳策略。
第二,產業升級是加快構建產業名片的支撐體系。一是要加快培育一批發展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美譽度高的先進製造業叢集,為地標產業、產業名片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二是要加快培育階梯式領軍企業。壯大企業品牌,培育綜合型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硬科技獨角獸企業等,構建梯次分明的企業生態體系,增強區域產業在國內國際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三是聚焦優勢產品,打造區域標誌性產品與產業鏈核心品牌,放大名片效應,增強全球市場影響力。四是要加快匯聚高階科技人才。實施引才引智計劃,強化教育、科研與企業聯動機制,培養具備核心技術攻堅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工匠型人才,為產業名片發展注入活力。
第三,多維創新是產業名片演進的重要驅動力。一是要注重區域特色與未來想象力結合。各級城市成為先進製造業持續創新發展的主陣地,也形成了各自獨具優勢的特色產業,產業名片既要立足於特色注重差異性,也要創新思維凸顯區域發展未來的延展性和想象性。二是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依靠核心價值鏈環節和關鍵核心技術佔據全球製造業制高點,與發展中國家形成“技術鴻溝”,產業名片要保持可持續的影響力,也必須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突破,要以技術領先優勢支撐名片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彰顯城市產業精神與文化內涵。將產業名片建設與區域地標打造相結合,以實體地標展示區域產業精神,敘述產業發展演進故事,增強產業文化認同感。四是在科技和產業不斷創新的同時,產業名片應注重與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透過品牌故事、文創產品等形式傳遞產業名片的文化魅力,增強公眾的情感共鳴。透過科技、產業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區域產業名片能夠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獨樹一幟,展示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圖景。
第四,綠色智慧是產業名片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一方面,當前,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已經成為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將成為未來製造業發展新趨勢,數字技術與多行業的交叉融合,引發多領域顛覆性技術突破,推進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一環。要深化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推動智慧製造和智慧運營,利用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提升產業的生產效率與安全性,加強供應鏈的韌性與柔性化管理,同時為產業名片賦予更強的生命力和創新動能,彰顯其在未來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力。
第五,挖掘故事是提升產業名片的美譽度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全方位、高層次、多維度傳播,能加快提升產業名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能增強對高階人才、金融、企業等要素的吸引力。當前各地總體地標性產業形成了一定影響力,但總體產業品牌形象體系不健全,工業文化載體建設、文化等對產業名片實力的拉動作用還比較小,需要加強產業名片的名片體系建設,擴大相應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一是要構建統一的產業名片標識體系。藉助視覺設計、文化元素、空間規劃等手段,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標識體系,展示名片的文化內涵和核心價值,引發情感共鳴。二是要運用大資料賦能精準傳播。針對目標客戶群體策劃精準營銷方案,透過事件營銷、跨界合作等創新方式,擴大產業名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要深度推廣產業生態。結合區域營商環境、產業園區及核心招牌產品等資源,透過線上線下聯動,將“流量”切實轉變為“留量”和“銷售額”等實際收益。
第六,依託社會影響力強化區域統籌,避免全國、全省範圍內的產業名片的過度競爭,影響效用發揮。一是要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重大區域戰略為引領,以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為基礎,統籌產業名片打造,支撐不斷最佳化製造業區域佈局,打造優勢互補、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區域產業協作體系。二是促進區域多層面協同,注重城市群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鼓勵跨區域依託城市群打造產業名片,形成更強的區域發展動力;針對資源、工藝依附性強的特色名片,鼓勵小城鎮立足資源、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形成良好競爭合作關系。
產業名片正在成為城市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增強區域軟實力、塑造提升城市形象的關鍵和核心。
如何明確產業定位、打造產業名片,將成為未來各個城市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責編|秦李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