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會腳踏車後,幾十年不騎都不會忘記這個能力?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你有沒有過這種神奇的經歷?小時候學會騎腳踏車,長大後幾十年沒碰過,可一旦跨上車,身體就像被施了魔法,自然而然就找回了平衡,穩穩地騎了起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吧。
為什麼學會腳踏車後,幾十年不騎都不會忘記這個能力?
|答主:小透明
肌肉記憶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因為你記住的只是「讓腳踏車不摔」。
這個要求極其簡單,簡單到,幾乎所有的人天生就會。
那麼小時候為什麼要學呢?
實際你學的並不是技巧,而是「戰勝恐懼」的過程。
兩輪的東西立不住,人就會本能覺得,這玩意肯定會倒。有了這個信念,再強的技術也沒用。
小時候學騎車的時候,我不斷思考怎樣才能讓車不倒,什麼原理。而這超出了小學生的能力。
實際別的學生就只想一件事:倒了能咋樣,又摔不死。結果很快就能控制了。
我最近重新騎車,叫了一堆十幾年不騎車的小夥伴,一般都是十幾秒上手。
為什麼不是秒上手?
因為他們真的忘了怎麼騎。所以,人是會忘的。
但是為什麼十幾秒就好了,也就是大概腳撐幾次地就上來了?
因為他們記得自己本身會騎,所以並不恐懼。你甚至可以理解成,用十幾秒重學了一次。
飛馳人生 2 裡,張馳說過一句話:戰勝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直面恐懼。實際騎車也是這樣。所以越怕摔就越摔。
|答主:孫悅禮
非常有趣的問題,記得最早思考這個問題還是在高中的英語閱讀題。轉眼都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進一步科普了。
答案隱藏在人類神經系統的奧秘中。
讓我們從學習運動技能的機制、大腦和脊髓的協作、以及康復的原理說起。
騎腳踏車技能,究竟「記」在哪裡?
人類學習任何運動技能,都離不開運動記憶。
這分兩種:
顯性記憶:比如記住單車的品牌,靠的是大腦的海馬體,負責儲存你「知道」的東西。
隱性記憶:騎車這種動作流暢的技能靠的是小腦和基底神經節,它們更像是幕後黑手,指揮你「怎麼做」。
當你學會騎腳踏車後,小腦就像一位「運動導演」,掌握了平衡、協調和動力的奧秘。
而基底神經節則在背後偷偷最佳化你的動作模式,讓它們變得越來越熟練。
為什麼一旦學會,即使不騎,幾十年後還會騎?
騎腳踏車涉及的是程式性記憶,它在小腦和脊髓裡像永久備份一樣儲存,不容易遺忘。
重複練習固化迴路:當你反覆練習騎車時,神經元之間的連線變得緊密,形成了穩固的「運動記憶高速公路」。
長期保持:騎車不依賴短期記憶,而是儲存在穩定的運動控制網路裡,類似於「開車不會忘方向盤怎麼用」。
低干擾性:不像公式記憶容易被新知識「覆蓋」,運動技能記憶受干擾少,幾十年後依然完好無損。
大腦、脊髓和運動中樞的神奇協作
騎腳踏車需要全身的協調配合,但幕後指揮非常精妙:
大腦皮層:負責規劃「我要騎向哪裡」。
小腦:確保你不會因為顛簸摔倒,提供平衡和細微調整。
脊髓:充當傳導「電纜」,將大腦的指令高速傳遞到四肢肌肉。
基底神經節:最佳化你的騎行動作,確保踩踏板的動作平滑流暢。

騎車是全身運動系統「團隊合作」的典範,大腦是 CEO,小腦是技術總監,脊髓和肌肉是高效的執行部門。
癱瘓患者的康復,就是重啟團隊
癱瘓後康復的原理其實就是重新習得運動技能,都利用了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當一部分神經功能喪失時,大腦和脊髓能透過以下方法重新「接線」:
重塑神經通路:透過反覆訓練,讓倖存的神經元重新建立連線,承擔失去的功能。
利用輔助技術:如外骨骼機器人,幫助患者重複正確動作,重新啟用小腦和脊髓的「隱性記憶」。
神經調控技術:透過脊髓電刺激等方法,提高癱瘓區域的神經可用性,幫助患者恢復部分運動功能。
有些癱瘓患者透過科學的康復訓練,不僅能重新站起來,甚至能恢復複雜技能,比如手部活動或跑步,這證明了神經系統的韌性和人類身體的無限潛能。
為什麼騎車像「刷牙」一樣不會忘?
騎腳踏車之所以難忘,是因為它根植於我們身體最基礎的運動模式,就像走路或刷牙一樣。
人類進化賦予我們掌握這些技能的能力,因為它們關乎生存和效率。
騎車,是一場神經系統的默契配合和肌肉記憶的奇蹟,而這種奇蹟會在你的腦海和脊髓中安家,陪伴你的一生。
下次騎上久違的腳踏車,下意識雙手控制平衡的同時雙腳踩踏板,不妨感受一下你的大腦、小腦和脊髓的精細控制和協同。它們為你儲存了這項技能。

參考文獻:

1.Shadmehr, R., & Holcomb, H. H. (1997). Neural correlates of motor memory consolidation. Science, 277(5327), 821-825.
2.Doyon, J., & Benali, H. (2005). Reorganization and plasticity in the adult brain during learning of motor skill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5(2), 161-167.
3.Krakauer, J. W., & Mazzoni, P. (2011). Human sensorimotor learning: Adaptation, skill, and beyond.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1(4), 636-644.
4.Wulf, G., & Shea, C. H. (2002).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of simple motor skills do not generalize to complex skill learn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9(2), 185-211.
5.Lotze, M., Braun, C., Birbaumer, N., Anders, S., & Cohen, L. G. (2003). Motor learning elicited by voluntary drive. Brain, 126(4), 866-872.
6.Maier, M., Ballester, B. R., & Verschure, P. F. M. J. (2019). Principles of neuro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based on motor learning and brain plasticity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 13, 74.
7.Jackson, P. L., & Lafleur, M. F. (2001). Motor imagery and rehabilitation: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ntrol of action. Current Psychology of Cognition, 20(3), 241-261.
8.Wolpert, D. M., & Ghahramani, Z. (2000). Computational principles of movement neuroscience. Nature Neuroscience, 3(11), 1212-1217.
9.Lutz, C., Pedroni, A., & Nadler, R. (2021).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cquisition of motor skills: Insights from human studies.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126(3), 1278-1293.
10.Kantak, S. S., & Winstein, C. J. (2012). Learning-performance distinction and memory processes for motor skills: A focused review and perspective.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228(2), 219-231.

過小年,迎大年,獎金翻倍嗨翻天!
🧨知識王者「蛇拿九穩」春節答題挑戰火熱進行中,上知乎搜「在乎過大年」立刻參與吧!小年主題挑戰賽即日起至 1 月 24 日,每天 19:00 – 22:00 限時解鎖,瓜分獎池翻倍!
🎁完成每日任務即可瓜分當日獎金,還有蛇年福卡瘋狂掉落!集齊 15 種福卡還可參與瓜分 10w 獎金!
過年來知乎,蛇麼都好玩!一起「在乎過大年」!
新年到,紅包到
HAPPY NEW YEAR
一年一度的春節紅包大戰即將來襲
想從紅包雨中脫穎而出嗎?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
知乎為大家準備好了
劉看山蛇年定製微信紅包封面
🧧🧧🧧
讓每一筆祝福都變得獨特而有意義
金蛇獻瑞 巳巳如意
點選【閱讀原文】,免費領取限量紅包封面
題圖來源:《致命急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