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3日-5日,潤米諮詢9位小夥伴,在無錫拈花灣開年會。
這次開年會,突然有種時光穿越的感覺。
1997年,我在南京大學讀書,同時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
那年,廣告公司組織年會,從南京開車到蘇州樂園玩。
1997年,蘇州樂園的口號是:迪士尼太遠,就去蘇州樂園。
我記得,我們開車去蘇州樂園的路上,非常開心。
我到今天都記得,車裡單曲迴圈放著任賢齊的“心太軟”。
那時,我沒想過要去迪士尼。蘇州樂園就是我的迪士尼。
後來,我去了很多地方。越來越多的地方。
中國的全部3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全球的7大洲;戈壁徒步了3次;南極去了2次;抵達北極點;環騎過青海湖;登頂過乞力馬紮羅;4大古文明探訪了3個;全球3大瀑布探訪了2個;6個迪士尼去了4個……其中1個,也從“太遠”,開到了家門口。
23年後的今天,蘇州已經不是我的樂園。
我對目的地的心理閾值,越來越高。
我甚至向王煜全老師打聽過,他投資的那家太空旅行公司,什麼時候開始營業……
但是,在這樣高的旅行閾值之下,我居然因為年會,陪同著一群剛畢業不久的小朋友,來到無錫,認認真真地玩了兩天。
這個場景像極了,23年前,那個廣告公司的老闆,陪我們玩的兩天。
而他們,正站在和我23年前一樣的起點上,走向一條屬於他們的精彩的人生之路。
無錫,海南,西藏,美國,全球,他們會用他們的方式,再走一遍。
而我,是他們這一段的導遊。
無錫是他們視野的起點,潤米是他們事業的起點。
我面前的幾個小朋友,就像白紙一樣等待詩篇,璞玉一樣等待璀璨。
我突然感受到了輪迴的意義。
我一路給他們講無錫,講佛教,甚至講茶道,講5人座車應該如何安排座次、7人座又該誰先誰後……
史蒂芬·柯維寫完《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多年之後,又寫了《第8個習慣》:找到自己的心聲,並幫助別人找到他的。
前7個習慣,都是關於自己。
第8個習慣,是關於他人。
我想,柯維多年之後才出這本書,也許就是因為,關心他人的效能,比關心自己的效能要難得多吧。
在微軟的最後幾年,我已經不再管理最基礎的員工。
對特別優秀,或者說同樣被時間雕琢幾十年的同事來說,管理就是“點撥”。
說1句,他就懂了背後的100句。
但是創業後,我開始回到最開始,管理特別年輕、經歷特別少,甚至連職業化都沒有完成的員工,一開始非常不適應。
我不是在管理,是在陪著他們成長,是在他們職業生涯的最開始,幫助他們建立最積極的價值觀,最紮實的能力基礎,最高效的協作介面。
而職業生涯的第一課,就是職業化。
我為他們做了一場系統的職業化培訓,這也是潤米諮詢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場內訓。
今天,我也把這場內訓,分享給你。


什麼是職業化?
什麼是職業化?
如果你是一個獨立的工作者,你不需要跟這個世界打交道,那你就談不上需要職業化。
但是,只要你需要跟這個世界打交道,你就必須跟其他人協作。
有協作就會有摩擦,有摩擦就需要有磨合,磨合好了,協作的效果才會提高。
在職場上,你會發現,優秀的人在與他人協作時,都有著良好的協作介面,他們可以很容易地跟任何人產生協作,這就是職業化。
但他們的職業化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透過系統的訓練,在一次又一次的摩擦中,被一刀一刀雕刻出來的。
從最初的摩擦,到最終的磨合,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人完成職業化的過程。
這是每個人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課。
簡單來說,職業化有三個級別的要求。
第一,讓別人覺得你靠譜。
第二,能讓別人覺得舒服。
第三,能提高團隊的協作。
我們一條一條來看。


首先,讓別人覺得你靠譜。
讓別人覺得你靠譜,其中最簡單也最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就是:
不遲到。
我從小學到高中,12年裡,不管風吹雨打、頭疼腦熱,都沒有遲過一次到。
小學一年級,我要給全家做早飯,然後自己坐兩站公交車上學。
所以,必須起得很早。
有一次我起晚了,要遲到。心急如焚。
怎麼辦?
坐兩站公交車的時間是省不了的。
所以我決定不吃早飯就坐公交車,奔向學校。
還好,沒遲到。
可是,當天早上有體育課。
體育課上,因為沒吃早飯,一陣奔跑之後,我昏倒在操場上。
醒來時,已經在老師的辦公室。他們在餵我吃芝麻糊。
我寧願餓暈在操場上,我也不願意上學遲到。
所以,在這12年,我沒有遲過一次到。
一次都沒有。
為什麼不遲到這件事這麼重要?
因為這是別人判斷你這人是否靠譜的,最基本的標準。
尤其是在職場上。
不遲到,代表著你充分尊重別人的時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
比如,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大約是15分鐘。
和海南省領導會見?恩,蠻重要,給他15分鐘。
比爾·蓋茨的時間顆粒度,是5分鐘。
而大部分人的時間顆粒度是1小時,半天,甚至一天。
為什麼很多人看似並不守時?
是因為他的時間顆粒度,過於粗獷。
央視某主持人有一次採訪王健林,她和攝製組遲到了3分鐘,結果王健林當著她的面,坐著車絕塵而去。
這位主持人感慨說,一分鐘不等,一點臉不給,老王就是霸氣。
其實不是老王霸氣,而只是時間顆粒度也許是1小時的她,無法理解,對一個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的人來說,3分鐘意味著什麼。
衡量一個人在商業世界中是否靠譜,恪守時間,是一項最基本的要求。
千萬別覺得遲到只是一件小事。
在某些商業事情上,一旦遲到,就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一年365天,其中有100多天,我都在全國各地講課。
我經常第一天在上海,第二天就要出現在北京,第三天還要出現在南寧……
一旦在某個環節上遲到一點,就要耽誤之後好幾天的行程。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晚到一會兒,就需要現場幾百個人等我,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這麼多年出差講課,我從來都沒有遲到過一次。
那怎麼才能做到呢?
假如你與別人的約會是早上9點,那你就把自己必須到場的時間定在8:45。
8:46到,晚一分鐘,都算遲到。
然後,以8:45倒推出之前每一步的時間,要把一切意外因素都考慮進來。
比如,從家到約會地點坐車需要半個小時,考慮到堵車,你要預留1個小時,那麼你需要7:45出發。
7:45出發,出發之前,你要起床洗漱吃早飯。
吃早飯20分鐘,洗漱10分鐘,再給其他突發事件預留15分鐘,那麼你就需要7點起床。
我自己有一個標準。
一般的場合,比如上班、開會、與朋友見面,我會要求自己,提前15分鐘到場。
特別重要的場合,比如培訓、商務合作,我會要求自己,提前半個小時到場。
晚一分鐘,都算遲到。
以這樣的標準安排行程,你就能做到,永遠不會比別人晚到。
這,就是靠譜。
有人說,我一年下來,也就遲到個1、2次,我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是的。你已經做到了90分。
但是,真正的差別,不在於你是遲到3、5次,還是1、2次;不在於你是80分,還是90分。
真正的差別,在於你是90分還是100分。
從80分做到90分,其實很容易。
最難的是,從90分做到100分。
從遲到1次,做到1次都不遲到。
遲到1次,和1次都不遲到,這是本質的差別。
千萬不要為自己做到了90分而自豪。
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至少都是98分。


職業化的第二點,叫做能讓別人覺得舒服。
在和別人打交道時,永遠要站在別人舒不舒服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們通常把這樣的人,叫做“紳士”。
我舉幾個例子。
如果你和你老闆一起坐計程車,你坐哪?
你應該坐副駕駛。
5人座的車,右後座是最尊貴的位置。
所以你要主動坐在副駕駛,把右後座讓給老闆,讓他覺得舒服。
如果是你老闆開車,你坐哪?
你還是應該坐副駕駛。
如果你坐了後座,就好像老闆是你的司機,會讓他覺得不舒服。
如果老闆開車,你上級也在,你坐哪?
這個時候,副駕駛是最尊貴的位置。
你要讓上級坐副駕駛,方便和老闆溝通,自己坐在後排。
那如果你老闆開車,你上級也在,但還有一位女士,你坐哪?
記住,絕對不要讓女士坐在左後座,這是一個基本的禮儀。
為什麼?
因為女士有可能穿裙子和高跟鞋,上車位置是右邊,讓她從右後座挪到左後座,尷尬又不方便。
所以這個時候,你要第一個搶佔左後座,避免讓女士坐在左後座。
那如果是一輛7人坐的商務車呢?你和老闆、上級、以及同事一起時,你坐哪?
7人坐的商務車,最尊貴的位置,是中間排的右座,其次是中間排的左座。
這個時候,你和同事要搶著上車,坐最後排的3個位置,以便於把中間排的兩個位置,讓給上級和老闆。
那誰應該坐在前排呢?
統籌安排出行的人應該坐在前排。
……
總結來說,永遠要讓尊貴的人,比如客戶、老闆、女生,坐在尊貴的位置上。
這就是讓別人覺得舒服。
我再舉個例子。
作為一個男同學,跟女同學合影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你要身體前傾,把頭往前伸。
為什麼?
因為你要讓自己的臉顯得比她的臉大。
千萬不要把臉躲在後面,顯得自己臉小,這會讓女同學很尷尬。
始終把別人的感受放在心裡,做事情就會讓別人覺得舒服。
再比如,見客戶的時候,你的穿著永遠都要比對方高半級,以示尊重。
什麼意思?
他穿休閒裝,你就要穿商務休閒裝。
他穿商務休閒裝,你就要穿正式的西裝。
他穿正式的西裝,你就要穿宴會裝。
這樣穿的目的,是讓對方覺得你比他更重視與他的會面。
這也是讓別人覺得舒服。
別看這些事情都很小,這代表著你對別人的尊重和重視。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受文章篇幅的限制,我就不列舉更多了。
你只要記住一點:
在和別人打交道時,心裡要裝著對方的感受,永遠要讓對方感到舒服。


提高團隊協作
職業化的第三點,叫做能提高團隊的協作。
如何提高團隊的協作?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事事有回應。
我舉個例子。
與客戶協作時,要懂得主動彙報。
什麼意思?
比如一年期的專案,就算客戶沒有要求,你都必須以月為單位,向客戶彙報所有重要資訊。
為期一兩個月的專案,你要以周為單位,向客戶彙報所有重要資訊。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你站在客戶的角度想一下,一個一年期的專案,如果幾個月都沒有你的訊息,他一定會擔心專案無法順利完成。
也許你的進度很好,但是如果你不彙報,他怎麼會知道呢?
主動彙報,按時給予客戶回應,客戶才能放心與你長久合作。
這就是事事有回應。
讓客戶和老闆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交代了任務之後如泥牛入海,再也沒有了音訊。
在職場上,任何一件事情,永遠都不允許消失。
它要麼被完成,要麼被安排任務的人放棄,沒有第三種可能。
和不靠譜的人協作,你會發現,事情交代給他之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了。
三個月後你再問他,他會說,你三個月都沒提,我以為這事兒不重要呢,就沒做。
你一口鮮血噴在螢幕上。
作為一個職業化的人,別人交代給你的事情,你必須要讓對方看到結果。
這叫做事事有回應。
更具體點來說,當你的老闆、同事、合作伙伴在微信裡跟你說一件事情,你看到之後,至少必須要回復兩個字:收到。
一個溝通的來回,以你的“收到”作為結束。
這就是良好的協作介面。
事事有回應,是提高團隊協作最為重要的要求。
這也是職業化中你必須要養成的習慣。


讓自己變得靠譜,讓別人覺得舒服,讓協作變得高效,這是職業化最基本的三個邏輯。
做到了這三點,就擁有了良好的協作介面,可以很容易地跟任何人產生協作。
這是優秀的職場人士必須完成的第一項修煉。
職業化,是我給潤米小夥伴的第一節內訓課。
我希望能夠陪著他們完整地走完職業化的過程。
就像當年,我的老闆陪著我一樣。
我突然覺得,自己的成就感不再來自於自己有多少成就,而是來自於23年後,我今天偶遇的這些年輕人,能有多少的成就。
2020年已經到來,新的10年開始了。
這10年,我會用心培養我的每一位小夥伴。
這種培養可能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也可能讓人感覺刀光劍影。
沒關係。
我只希望,23年後,當你想起這兩天的無錫之行,就像我會想起23年前的蘇州之行一樣,心存感激。
我希望你會說:我慶幸,23年前,加入了那家叫做潤米的公司,遇到了那個叫做劉潤的老闆。
23年後,楊柳依依,小溪清清,你一切都是那麼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