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新世界中,那群「摘星築夢」的年輕人

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群青年的故事。
鴻蒙的含義,是天地初開,一片混沌。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群青年人,在鴻蒙作業系統所帶來的機遇下,開始針對日常生活中跟成長或興趣有關的困境,開發出了一款款應用程式。
在這個過程中,既有青年與鴻蒙之間的共同成長,也有鴻蒙對青年的各種方面的扶持和推動,更重要的動力,源自鴻蒙與青年們所具備的共同特質——即對一個新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文|臨安
編輯|青藍
新的渴望
第N次忘了交作業的時間後,熬了一宿趕工的大一男生王子鳴,終於忍不了了。
是時候開發出一款管理作業的手機軟體了。如果有現成的自然最好,但他找遍了市面上的時間管理軟體,也沒找到滿意的。「那些基本都是管理當天的任務,時間一長就不行了」。他說自己在記作業這件事上,天生「記憶力低下」,而且大學裡各種作業輕重緩急不同,提交時間也不同,時間一久就忘了。
儘管年紀不大,但寫程式碼這事他挺熟。就像現在許多很小就接觸程式設計的孩子那樣,小學五年級他就在學安卓開發了,「那時候寫安卓(程式)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麻煩,要拖一大堆控制元件進去」。到了中學時代,上課學習之餘,他也不忘開發點兒程式。
真正點燃王子鳴熱情的,是在2022年接觸到了鴻蒙系統的開發語言。「絕大部分工作系統框架都幫你完成了,寫起來就非常簡單。」後來,逐漸熟悉了鴻蒙特有的程式語言(ArkTS)之後,他開發軟體基本都在鴻蒙作業系統上,成了鐵粉。
而這一次,他給自己做的作業管理應用也不例外。
作為與iOS、安卓並立的三大作業系統之一,鴻蒙這個新系統上正在湧現越來越多的應用。但這只是個開始。就像一個新世界裡,逐漸出現山川、河流、樹木,以至萬物,最終共同構建成一個生態。這是一個相當奇妙的過程。只是,儘管如今人們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使用手機應用,但少有人會去關注一個App的誕生。而鴻蒙平臺,正是一個關於作業系統生態演進的絕好的觀察樣本。
就像王子鳴為了催自己做作業,而動了開發念頭那樣,每一款應用,小到一個人明天穿什麼,大到微信這樣的國民級應用,都是誕生於人類的渴望。尤其在這個多樣化的時代,對於青年人群體來說,生活並不是重複的,總有新的渴望出現。
幾乎在大學生王子鳴為作業發愁的同一時間,來自杭州的徐仕文則正在琢磨,如何讓更多人在手機上就能看藝術展。
他很喜歡線下看畫展,但總覺得不太方便。「我想做一款應用,能像是一個隨身藝術館那樣,隨時隨地欣賞到世界名畫和它們背後的故事。還可以圍繞各種有意思的主題來辦展,把分散在不同國家和博物館、跨越幾個世紀的作品,一起呈現出來。」
開啟應用軟體,如同推開全球藝術館的大門。同時這個應用本身的設計與內容也是美好的。他覺得這是很有趣也很有價值的一件事。抱著這樣的願景,他的應用「Arrrt」誕生了,更讓他開心的是,鴻蒙應用市場AppGallery的設計,也是帶著策展人的思路,與他的初衷一致,因此他也與鴻蒙一拍即合。
如果說看藝術展還算是「小眾需求」的話,那「瀏覽資訊」絕對是大多數人的剛需。但在這樣一個資訊類應用過剩的年代裡,依然有年輕人對這些應用不滿意,覺得它們都不符合自己的需要。
來自四川的工程師高寒之所以不滿,是因為高寒老覺得自己越來越對這個大資料時代「束手無策」——幾乎所有的應用都在「猜你喜歡」。被推送到你跟前的資訊,都是經過大資料篩選的。看似投其所好、無所不包,到頭來只是陷入一個被大資料編織的資訊繭房。
「如果有款軟體,可以完全隨機地看到各種資訊,不也是一種反抗大資料的小小努力?」在這背後,似乎隱含著一種普遍渴望——人們不喜歡被算計,被束縛,總希望去探索自己從未見到過的世界。
有些時候,在鴻蒙生態里正逐漸變多的軟體,還能折射出當下年輕人的焦慮和困擾。
「青蛙Todo」就是這樣一款鴻蒙應用,應用裡70%的使用者都是年輕人。而這款應用,其實誕生於天津的年輕人李青的抱怨:「無論怎麼做也做不完的工作」。
那時他挺鬱悶,偶然間看到一本書,叫《吃掉那隻青蛙》。書裡說,每天其實只需要做三件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其他做不完就刪掉。當時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他,一下子悟了,「之前,對於那些沒做完的任務,會讓我對完成任務這件事情非常恐懼,但如果只挑三件來完成,我覺得我能夠做好。」
試了一段時間,他覺得相當管用,再也不內耗了。那既然自己覺得挺爽,為啥不開發一款手機應用,讓更多像自己一樣被困擾的人也能解放呢?
那些萌生的念頭都像這樣,當越來越多的渴望聚集到一起,一個新世界的生態演化,也開始悄悄發生了。
破冰者
但光有渴望不行,還得有方法和工具。就像進入一片新的海域,船需要新的操控方法,也需要不停調整航向。
對於一些個人開發者而言,功能相對簡單的應用,弄起來是好玩兒且相對輕鬆的過程。
王子鳴喜歡把自己開發的應用喊做「玩意」。他的慣用語是:「我打算做一個新玩意」。就像字面意思那樣,這些對他來說也是樂趣的一部分。他享受其中。
「開發鴻蒙應用,我覺得像是在拼積木,拿介面來說,你有一個一個的小元件,把它們拼上去,然後拼得好看一點,把間距、顏色調得規範一點,它就能形成一個比較好看的軟體介面。」 王子鳴說。至於功能,想做什麼就往裡面寫什麼,「像搭積木,比如帶有各種功能的樂高」。
那是大一上學期,他給管理作業的應用取了個直白的名字——「作業清單」。接著,花了7天,把這個「積木」拼出了一個大概的外形。寫程式的時候是在宿舍,每天寫個三四個小時,這個過程相當投入,有時候熬到半夜,直到舍友都睡覺了,他才關燈。再花了7天打磨,這個應用就做成了。
他挺開心,這軟體他從大一一直用到現在的大二,最後,他成了班上作業交得最及時的人。
相比之下,對於使用者數龐大,功能更加複雜的應用來說,可能「樂趣屬性」要下降一些,開發過程也不可避免要投入大量成本。
「墨跡天氣」是許多人手機裡高頻使用的軟體之一。它依託前沿的AI技術,有著「48小時分鐘級降水預報」等特色功能,能滿足使用者個性化、精細化的天氣服務需求。在鴻蒙還未出現之前,像墨跡天氣一樣的手機應用,通常只需要開發安卓和iOS兩個平臺,而多出一個新平臺的開發需求,也意味著新的投入。
「開發首先需要投入團隊,大概一個團隊需要六七個人;開發好之後,也會有運營成本;與此同時,針對不同的平臺還要做一些定製化的功能,維護也需要一筆開銷,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事。」墨跡天氣高階技術專家趙同凱說。
儘管如此,他依然很有推進這個專案的信心。「一個大的前提,是國內這種自研的作業系統,之前都還是比較空白,但鴻蒙出現之後,我覺得未來可能會形成這樣一個局面,就是安卓的市場逐漸被蠶食,新的生態會逐漸擴大,所以我們願意陪著鴻蒙一起成長。」
當公司管理層達成統一意見之後,他在團隊內部發起了組建鴻蒙開發的專案團隊的招募活動,自願報名。「結果團隊內的小夥伴熱情很高,報名的人數也遠超預期,一方面是出於對新技術新事物的好奇,另一方面是希望在職業發展上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趙同凱也感受到了新組建的這個鴻蒙團隊裡,小夥伴們那種鑽研技術的活力。「過去移動端的開發已經相對成熟,基本上大家沒太多需要討論的內容,但現在,大家討論的熱情很高。」他們也逐漸發現了鴻蒙的一些獨有的優勢,比如使用者可以使用華為賬號一鍵登入墨跡天氣;而且對於天氣軟體最看重的定位精度,鴻蒙也提供了系統級的定位服務,精準度提升之外,還減少了呼叫第三方服務的成本。
這樣簡單、高效,讓許多年輕開發者興奮。他們會不約而同地為鴻蒙應用開發這件事,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期待。
郭挺勁的目標,是想做一款鴻蒙5平臺上功能最全、鴻蒙創新特性結合得最好、可定製性最高的軟體,他做的軟體名叫「一日記賬」,裡面不光包括了常規記賬功能,同時,基於HarmonyOS 5的創新特性,還融入了語言識別、掃碼記賬等創新能力。而在這許多功能之中,最有意思的是「賬單地圖」。
「當你去到一個新地方消費,你可以在地圖上看到你在當地的賬單,這樣就最直觀地知道你的錢花在了哪兒。」郭挺勁說。
他覺得開發這款軟體的過程就像是登山,「光是聽到鴻蒙這兩個字,我就已經熱血沸騰。」他之前玩過一款一個人坐在罐子裡,拿著錘子登山的遊戲。在這款遊戲裡,每到達一個新高度,都會特別開心。「所以它激勵我一直去攀登,不過,我現在還在半山腰上。
一股勁兒
這些青年鴻蒙開發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有強烈的好奇心。
在接受訪談的開發者裡,不少人反覆提及「好奇心」。有人說,「新的東西,它總是能以更簡便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還有人覺得這裡是一個新世界,有一批全新的功能,全新的特性,「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在這些人中,遇到困難最多的可能要數「示路」的開發者大頭了。在進行鴻蒙開發之前,他三次創業失敗。「這導致我身邊其實沒有什麼同齡朋友,而且因為接連失敗,我自己也非常封閉,處於一個很不好的狀態」。
大頭從小在農村長大,受到做IT、且已經走出去的哥哥的影響,他也想透過這條路走出村子。但事與願違,尤其是第三次創業失敗,不光沒賺到錢,還差一點背上鉅額債務。那時候,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兩人約會的時候,他囊中羞澀,「出去吃個飯都得小心翼翼的」。
當時,妻子問他,要不然就歇一段時間。但他心裡憋著一股勁兒,「歇一段可能就離放棄不遠了」。妻子於是鼓勵他:「如果這個東西很難,要不你先做第一版,可能不那麼完美,但你可以慢慢最佳化它。」
這時候,他想到了多年前早已在腦海裡的一個手機應用的創意,這個創意的靈感來源於一次旅行。老丈人自駕之前,在目的地和出發地上,各按兩個圖釘,然後用線一連,中間會途經哪些地方、沿途有哪些風景就一目瞭然。「不過,市面上其他的旅行應用都是程式化的,從A到B,再到C,一步步走下來,如果中途修改就會變得複雜。受老丈人的啟發,我希望自己的旅行,是隻需要在地圖上把想去的地方標出來就好,然後會形成一張蜘蛛網一樣的路線圖,沿著這些路走,你隨時能拐出去看看,去任何中途你覺得值得停下來的地方。」
可以說,他正試圖開發一款「更靈活、更高效」的旅行軟體,正好,這也是鴻蒙的特點之一,「如果你把手機裡面的所有資料、照片、文件、音樂比作是一個圖書館,那 iOS和安卓就是讓你自己進到這個圖書館裡,自己尋找東西;而鴻蒙是相當於給圖書館配了一個管理員,你發訊息給他,說我要哪本書,他去給你拿。」所以,當華為推出的支援鴻蒙應用開發的千帆計劃一出來,他就立即決定開發這款軟體。他的第四次創業開始了。
這些人對開發鴻蒙應用的堅決,某種意義上,也是喚起了年少時自己對於新世界的渴望。
許多年輕人對於鴻蒙開發的熱愛,都可以追溯到中學時代。比如王子鳴,他覺得這有一種解題的快樂,「你拿到一道題之後,先過一眼,發現什麼都想不出來,接下來你開始對題目的每一個部分仔細分析,一點點找出解題路徑。最終把這道題完全攻克掉,這過程非常有成就感。」
後來,開發鴻蒙時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那時他正在做一個圖片庫的滑動選擇功能,一開始,他想針對每一張圖片進行操控,結果老是失敗,後來他轉變思路,針對整個介面操控,一下子就實現了。
不光如此,鴻蒙還有許多獨有的新功能。就像去一個新的國家,要使用相應的語言一樣,作業系統也是如此。比如,寫安卓用Java,寫iOS用Swift,寫鴻蒙用的則是ArkTS。
而這群年輕人會對鴻蒙開發懷有熱情,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對鴻蒙開發語言ArkTS的認可。
2023年9月份,基於HarmonyOS 5的鴻蒙應用開發正式啟動。打個比方,iOS的Swift語言像跑車,設計簡潔,效能強悍;安卓的Java像重型機械,程式碼複雜,但功能強大;而鴻蒙的ArkTS則像變形金剛,開發出的應用可以跨裝置自動適配,而且模組化組裝,可以提高效率。同時還提供了AI介面,可以讓軟體呼叫AI功能,相當於給每個軟體都加入了一個植入大腦進行智慧化。
在鴻蒙5許多的特有功能裡,分散式同步功能吸引了眾多開發者。意思是,資料可以在裝置與裝置之間自由共享,裝置與裝置之間協同工作。王子鳴說,「這意味著,你的裝置不再是一個孤島了,資料可以在身邊所有智慧裝置中流動起來。比如說你在手機上修改了一個事項,回頭你在電腦上、平板上就能看,甚至以後在電視上能看到。比起雲同步,本地分散式同步的好處就是非常快,而且無感。」
「這是一個非常面向未來的功能。」王子鳴說。他目前用得最爽的,是可以在電腦上直接用一些手機上才有的應用,「比如說背單詞的應用,用電腦大屏背單詞,特別爽。」
不光如此,這種特有的功能還催生出許多不一樣的玩法。比如,「溏心音樂」的開發者梁喬森,他覺得市面上的音樂播放器太過於臃腫,於是用鴻蒙5寫出了一款簡潔的音樂播放器,大小隻有2MB多一點,但它有一個特有的模式,可以讓其他所有的鴻蒙裝置同時播放同一首歌。
「我的平板也是鴻蒙5系統,我現在用這個功能,可以把它們兩個組成一個立體的雙聲道,像一個組合音響。」梁喬森說。
從1到100
把應用做出來,在鴻蒙5上線,這才只是個開始。
而開發一款應用,與寫一本書,或是創作一首歌非常相似,在這個過程裡,開發者投射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並且也會隨著這個開發過程一起成長。
「時間書」的開發者鄭和柳,已經連續寫了二十多年日記了。因此,「時間書」這個軟體的特點也跟人們記日記很相似,或者說,它更加極致——它相當於一本持續每天24小時的日記,軟體裡的時間是在持續流動的,因此使用者可以24小時連續記錄這一天發生的任何事情。
這個軟體的神奇之處在於——我與他的訪談是在2025年4月12日上午,透過翻看他的「時間書」,他甚至可以完整回溯一年前的2024年4月12日上午發生的所有事情:
「一年前的4月12號那天,我熬夜了,凌晨兩點才睡覺。只睡了五個多小時,早上7:43起床,起床花了近20分鐘,8點送小孩去上學……那天收到了學校的通知,我的小孩獲得了四驅車比賽的獎,我挺高興,因為他是四年級以下唯一的獲獎者。在9:30到10:00之間,我回顧了昨天的日記,又花了20分鐘學習了一個新的編輯器……」
鄭和柳曾聽過的一個關於「時間貧困」的播客,講的是現在的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而在這個困境背後,常常是人們並不知道自己究竟把時間花在了哪裡。「時間書正好可以讓人們清醒地意識到這個問題。」
不光如此,在他的個人成長和選擇上,對於時間的記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7年,他在一家物聯網公司工作,通勤距離很漫長,還經常「996」,早上8點出門,回到家常常是晚上11點,那段時間他的孩子出生不久,「我感覺特別渾渾噩噩,一天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情」。
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真正驅使他下定決心的其實是日記,「我翻了一下自己那段時間的日記,唉,發現好多都是空白的,雖然每天很忙,但是好像什麼也沒留下,雖然說我當時不知道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但是我很確定,它不是當時那個樣子。」
從那時起,他心裡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衝動,「我不想再這樣過下去」。他跟老闆提了離職,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這也成為了後來「時間書」誕生的契機。
角色的轉變,也迫使他向前邁出更多步。為了上架應用,過去習慣悶頭搞技術的他,也需要去註冊公司、整理資料、準備各種資質,甚至寫一些推廣文章。應用剛上架其實也不順利,「每天新增的註冊使用者是個位數的,有時候甚至一個新增都沒有。我也會老是去看這個資料,有時候也會挺焦慮的,當時就在想,到底還要不要堅持下去。」
真正鼓勵他繼續做下去的,是使用者們的持續反饋。「產品早期功能不完善,只上線了時間軸和日記兩個板塊,後面使用者提到一個點子,想要把重點發生的事情整理成日報。所以,結合使用者建議做了這個功能之後,不僅得到了好評,而且我自己也養成了寫日報、週報的習慣。」還有一些使用者甚至從剛開始一直用到現在,持續用了好幾年。到2023年年底,已經積累了8000名左右的註冊使用者。他還搞了一次朋友圈集66個贊送永久會員的活動,然後當時朋友圈裡全在轉發他的軟體,他很開心,因為這也是一種認可,「可以說霸屏了兩天朋友圈。」
當時軟體是全免費的,結果一直有使用者在問什麼時候收費,什麼時候出會員模式,「他們特別怕我堅持不下去倒閉了」。就這樣,當鴻蒙5啟動應用開發之後,馬上就有用了鴻蒙手機的使用者找到他,催他趕緊上線鴻蒙版本,所以今年年初,他加班加點地把鴻蒙版開發出來了。
在他看來,鴻蒙、使用者、開發者之間,共同構建了一種生態,這個生態不斷成長至今,已經距離好的生態越來越近了,「所謂好,首先對於開發者來說,你要提供好的一些開發工具,開發完成之後,還要有一個好的分發機制,讓使用者能夠找到和下載到這個App,最後,在使用者下載並且享受到這個App提供的服務之後,也要能夠讓開發者得到一些激勵。」
「這些方面鴻蒙都很好,而隨著鴻蒙的終端數量越來越多,這個生態會更加完善。」鄭和柳說。
生態從來都不是強行建立的,而是一種互相成長、互相支援的良性迴圈。而隨著像鄭和柳這樣的訪談的人數的變多,他們越來越多地談論起使用者和平臺帶給他們的反饋。
比如,有的開發者會直接把自己的微訊號寫在華為應用市場的軟體介紹裡,就為收集第一手的使用者反饋;還有的開發者已經積累起上千人的大群,大家在群裡,不光是開發者和使用者的關係,有時候更像是朋友;一位開發失敗多次的小夥子,就在鴻蒙平臺上收穫了久違的善意,有的使用者發現了軟體上一些還不夠好的功能,給出建議後,還會說一句「彆著急,慢慢來,我們等你」,看得他熱淚盈眶……
而這,就是從1到100的過程。
星辰大海
未來的鴻蒙會朝何處發展?
這幾乎是所有使用它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或許,只有當內在精神真正契合,才會通往未來。
而截至2025年一季度,鴻蒙開發者數量已突破720萬,生態裝置覆蓋超10億臺。使用者高頻使用的頭部應用、小而美應用等都陸續上架鴻蒙應用市場,已經能夠滿足人們生活、娛樂等方方面面的便利,而遊戲也是其中之一。比如《霓虹深淵:無限》的開發者玄衣,他看好鴻蒙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平臺內在的精神與他們團隊的價值觀很契合。
「霓虹深淵:無限」是一款肉鴿型別的遊戲,這類遊戲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固定的流程,隨機性極強,遊戲角色的成長路線也很豐富,簡單來說,它的遊玩體驗相當自由。
「這一代的年輕遊戲玩家,不少其實是有一種賽博朋克的精神,喜歡探險、富有反叛精神、渴望自由,整個遊戲就像一個迷宮深淵,每一次旅程都可以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像馬力歐那樣,終點始終是營救公主,它沒有終點,它更重視過程和體驗。」玄衣說。
在去年5月份,他們對鴻蒙還沒有什麼概念,但已經下決心要主動進入了,「鴻蒙的手機賣的比較好是一點,這意味著潛在的使用者市場;另一方面在於,當我們越瞭解鴻蒙,越覺得它也像是一個新世界,值得我們去探索,所以我們願意去做第一批接入鴻蒙遊戲的遊戲人。」
《霓虹深淵:無限》作為一款招式和子彈特效都比較華麗的遊戲,在移動平臺上面臨著巨大的效能考驗。「基於不同平臺做效能最佳化,一直是讓我們頭疼的問題,但鴻蒙的分散式架構,以及高效能的任務排程演算法等,我們接入時非常方便,而且體驗順滑。」
玄衣說,「我們的產品和團隊,一直也是堅持著眼未來,所以我們天然地也會願意去相信鴻蒙,相信鴻蒙的未來,願意去和鴻蒙一起成長。」
而這種支援也並非單向的,鴻蒙也在支援著這些開發者。比如,「簡訊」的開發者高寒,早期開發鴻蒙應用的時候,只能自己在技術論壇上求助,但後來,華為派了工程師跟他線上對接,他一口氣問了攢下來的好多個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一日記賬」的開發者郭挺勁,非計算機專業出身,開發鴻蒙全憑興趣愛好,他當時遇到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華為技術團隊術人員對他手把手地指導,「當時對方也是搖了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來解決我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個體開發者,得到平臺這樣的支援是很難得的」;像「墨跡天氣」這樣功能比較多的應用,華為直接派了一個技術人員從深圳飛到北京,專門出差兩三天,現場去解決問題……
這種鴻蒙與開發者相互支援的氛圍,不光在社會上盛行,也瀰漫在如今的大學校園裡,願意相信鴻蒙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山東大學的向汗青,從2019年就加入了華為校園開發者計劃,並且也在校園裡組建了相應的社團。而當年社團招新時遇到的場景,他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有些尷尬。
那時,山東大學的所有社團招新,都在計算機軟體學院門口,他當時從早上6點開始準備,把各種物料擺放起來,然後從8點開始,一直要招新到下午5點才結束。
但對比是相當明顯的,有的熱門社團招到上百人輕輕鬆鬆,也不需要怎麼吆喝,只有他的展臺冷冷清清,他吆喝了一天,只來了20多個感興趣的人。
但如今6年過去,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幾年,鴻蒙的知名度和普及率越來越高,他甚至都無需解釋鴻蒙是什麼,就自動會有感興趣的同學上來。他有時候還會遇到,有的大一新生剛來,就已經在高中時進行過鴻蒙應用開發了。「最近的一些線上的活動,我們的參加人數都是一萬人以上。」
到現在,他社團招新時,不得不限制一下名額,「我會從那種真正對鴻蒙感興趣的同學裡面篩選」。而就連大學裡的計算機軟體學院,都準備主動成立一個鴻蒙技術相關的小組。向汗青說,類似的有關鴻蒙的社團在大學裡越來越多,光他知道的,至少就有200所高校成立了相關社團。
還有的學生甚至出版了鴻蒙技術相關的書籍。一位叫朱博的在校生,從2023年起開始自學鴻蒙應用開發,每天差不多學習六七個小時,並且一邊結合自己程式設計的實戰經歷,一邊做詳細筆記。由於他經常在論壇上幫人解答問題,慢慢地,他在鴻蒙相關的技術社群上成了技術大佬一樣的角色,這個過程讓他感到挺快樂。
有一天,出版社編輯找到他,希望他可以出一本鴻蒙應用開發相關的書籍。「我把自己在開發實踐專案中,從0到1的整個過程,全部記錄下來了,書名就叫做《ArkTS鴻蒙應用開發入門到實戰》」。書籍出版後,受到很多大學生喜歡,還有高校準備將其當做輔助教材。
這成千上萬的努力,歸根結底,只為做同一件事——打造一個更好的、面向未來的作業系統。
這或許也與人類靈魂深處對於新世界的渴望有關。在程式的開發領域,有一句最經典的程式碼——「hello world」,那是所有人學習程式設計時,最早接觸的程式碼,最早成功跑出來的程式。
「Hello World!」中文意思是「你好,世界」。作為程式設計初學者最早接觸的程式,它的執行其實極為簡單,就是在螢幕上打出這一行字。然而,它背後的意義卻是深遠的,因為,它象徵著文明在程式碼荒原上點燃的第一簇火種,也是每個開發者在新世界裡的第一次吶喊。
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操作平臺及其程式語言,無論怎麼發展,都延續了這一慣例,鴻蒙自然也不例外。從這個意義上,每一句「hello world」都是一點星光,在這裡匯聚成了星河,它映照著所有人共同的心願——
「我存在過,願你也看見光,你好,新世界。」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