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十娘|年終——關於死亡的自主與活著的自由

做公眾號裡的《紐約客》
戳藍字一鍵關注渡十娘
轉發也是一種肯定
文字|Sunny
編輯|渡十娘 
一早在加勒比海的太陽雨中醒來。
這是節日旅行的第六天。從下著雪的波士頓來到大熱天的加勒比海,瞬間感覺整個身體在升溫,心也跟著熱騰起來了。
剛剛下海浮潛了一會兒,上來繼續寫。
這幾年,關於死亡的資訊無論於我個人還是整個世界都似乎緊鑼密鼓。戰爭的陰影暫且不說,光光身邊因為疫情而被奪走的生命就一下子超越了過去以往我所有的經歷。
尤其是到了年底。
先是才四十出頭的美好的沙白走了,再就是前些日子瓊瑤阿姨也走了。她們都是自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惋惜之外,今次則有更多的人在反思一個命題:自主死亡到底有多麼重要。
我十多年前在心理學公司工作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個case:一個即將上高中的男孩,因為早戀被老師批評而從自家小區對面的大樓裡縱身一躍。臨走前他給女孩發了一句簡訊:你到底愛不愛我?
這句靈魂拷問不知道是因為女孩膽怯還是沒有看到,總是男孩因為等不到回應,於是用死表白。
愛得太用力了,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勇敢和決絕。但我更欽佩的是他的父母,他們來我辦公室諮詢,前前後後沒有眼淚。而是從心底裡要用兒子的死來喚醒更多“回不來”的人生。
他們成立了一個叫“小土”的基金,來紀念這個為愛充滿勇氣的十五歲男孩。但同時他們也透過我們專業的機構呼籲大家珍愛生命。
他們說,如果當時有一條心理熱線,孩子們能在絕望和以死明志之前聽到一些不一樣的思考,那也許就沒有生命的遺憾了。
我不知道百分之多少選擇自殺的人會後悔?我也無從體驗不能瞬間赴死的絕望。但我想如果有一種能假死的設定,世界又會怎樣呢?
比如你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你就鑽進假死儀:這樣你就擁有了一個隱形的身體——你不能說話,也不被看見,但你可以行走在人世間,看看自己“死後”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於是你發現你深愛的那個人其實根本不在意你的離去。反而你整天懟天懟地的父母守著你的衣冠在那裡痛苦;於是你發現當你剛剛告別人世,你的辦公桌就已經被清理了。新人不差分毫地佔領了你的位置,然後那些曾經恭維你的同事們以同樣的表情同樣的語氣也在向他諂媚。
然後你走到殯儀館,看著自己躺在冰冷的抽屜裡。你很想大聲呼救:快點放我出去!但你的聲音卻完全發不出來。你被死死困在了黑暗中,人間任何洞察都與你無關了。
當然,也有死而無憾的。比如當你垂垂老矣,感覺一切都力不從心的話,你選擇走向了新的生活:佛教徒重新轉世投胎;基督徒走向伊甸園……
這,或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後悔藥”了吧。但是的但是,要有死的自主,則必須還要有生的自由。
我相信無論沙白還是瓊瑤,身前都是“自由”的。也只有享受過“自由活著”的人才會有不能忍受自己被擺佈的煎熬。
很多人會覺得“尋死”是痛苦的抉擇,因為我們深受“好死不如賴活著”思想的浸潤。但我們認知的侷限在於“死亡是可恥(憐)”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懼怕。
但瓊瑤和沙白都給世界留下了最後的深情告白:她們沒有依戀沒有遺憾。很顯然,她們的選擇都是深思熟慮的。她們活著在走自己的路,走到盡頭一樣是自己作主的態度。
與之相反的,絕大多數的人一生都是被捆綁在生存的無形大網中:求學、擇業、結婚、生子……每一步都被一種叫做“社會”的怪圈要求著規定著,至於你如何能夠“與眾不同”,則需要非凡的勇氣和足夠好的運氣。
剛剛在船上和土生土長在這裡的黑人女孩聊天:還是那個古老的命題:我們出生在大城市,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就是為了像你一樣生活。而你,卻出生在這裡。
這可不僅僅是城市與島嶼之間的不同人生啊。所有的人生經歷,不都是要從自己厭倦的生活裡去尋找自己所向往的麼?
不同的是,有人可以走出來,有人沒有這樣的“自由”。而這個“自由”其實是自己爭取來的。
年底了。大家都在紛紛總結。2024註定是我人生特別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讓我對很多老生常談的話題重新審視的一年。
借我此年大約是最後一篇的文字對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們說一聲:感恩遇見,感恩陪伴,感恩信任,感恩無盡的愛與綿延不盡的情誼。生得自由,才能死得自主。不是麼?
新年快樂!願讀到這裡的每一位都能活在這個世界上享受美好的每一天!
做最好的公號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昨日更新:
北島:紐約騎士
熱文連結:
我竟有些懷念那些外企的八卦
致母校:你不能封殺我們
告別瓊瑤:《一簾幽夢》翩然而醒,一個時代拉上帷幕
美國你好,歡迎來到反智時代
我在舊金山,愛拍流浪漢——和攝影師藝術家Harry Williams的街區漫步
2023熱文排行榜:
其他:
讀完請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圖片 I 網路
整理 I 編輯 I 渡十娘
清單內容來自 I Sunny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絡刪除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發現 I 家庭 I 樂趣
想每天與渡十孃親密接觸嗎?
喜歡?粉她!
有話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