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十三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
在傳統文化下,我們總是對死亡諱莫如深,即便是去祭拜先人,也少有和孩子深入談論過“死亡”這件事。但隨著孩子的心智發展,這又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
在清明節這天,我們特別給大家推薦一部華語電影《生生》。這部影片描寫的是一個小男孩與一個患癌症晚期的陌生奶奶的相遇,在彼此生命留下的點點滴滴。這部影片以自然、溫馨的方式帶孩子討論死亡,現實生活中,導演自己也面臨人生的生死必修課,拍攝《生生》讓他提出問題、也尋找答案。

如果生命只剩100天,你會怎麼過? 如果身邊有親人去世,我們該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 面對子女的成長、父母的老去,我們該如何坦然?
這些問題,你都能在《生生》中找到答案。因為這部影片不僅從幼年、老年的角度探討死亡,更傳遞了積極樂觀、珍惜身邊人的生活態度。

如果生命只剩100天,
你會怎麼過?
一位是人氣直播網紅莉莉奶奶。
她年逾花甲,一個人生活,開計程車到處跑。
在68歲那年,奶奶得知自己已是肺癌晚期,僅剩三個月的時間。她依然穿著打扮得色彩明豔,抹口紅、戴墨鏡,還開啟了“活過一百天”的直播,記錄自己的精彩生活:跟年輕人打桌球、學跳舞、畫漫畫、在計程車上撿到寵物。


一位是失去哥哥的孤單小男孩生生。
哥哥去世後,生生的媽媽忙於日夜顛倒的工作,忽略了對他的關注。生生整天在街上游蕩,自己吃麥當勞。
由於好奇哥哥生前為什麼這麼喜歡看“活過一百天”的直播,他也在關注奶奶,並在漫畫店偶遇奶奶,兩人互相陪伴。

從兩位主角的相處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對死亡的認知如此不同:
奶奶面對生死,內心豁達,保持很酷的態度。因為奶奶從香港嫁到臺灣,大半輩子中與女兒鬥氣,照顧過臨死的丈夫,她相信“人生就像一場宴席,只要還坐在宴席上,就要吃飽”。
小男孩生生對死亡的認識,更多來自身邊人的態度。對生生來說,哥哥的離開意味著整個家變得空蕩蕩,媽媽沉溺於無言的悲傷,不願意和他多聊半句,也不願意認真收拾哥哥留下的東西。他害怕,搬家後,自己會慢慢忘了哥哥。
在影片前半段,一邊是奶奶讓人笑得岔氣的生活直播,另一邊是生生溢位螢幕的孤單與迷茫,我的心情隨著故事切換在兩頭搖擺。
正如導演楊德昌所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這裡的“延長”無疑是心理意義上的。
處在奶奶和生生之間的年齡段,我對生死的理解與他們不大相同,卻從他們的故事中看到了未曾有過的“生死體驗”。

死亡的另一面,是活著
乍一看,這部電影好像在討論死亡對所有人生活的改變。但我認為,相比探討“什麼是死亡”,更重要的是探討“什麼是活著”。
就像此前很火爆的漫畫《一百天後會死的鱷魚》,奶奶用直播、漫畫的方式在人前記錄自己的最後時光,傳遞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但面對死亡,奶奶真的如此平靜嗎?
並不是。
在病痛折磨她的時候,她也會和女兒爭吵,自己不想化療,不想住在冷冰冰的醫院,甚至不想讓女兒搬來照顧她。因為她曾經照顧過臨死的丈夫,深知怎麼會有人願意承受那種身心的折磨呢?
被女兒說“自私”也好,被媒體、網友視為樂觀也罷,奶奶儘量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她勸女兒別隻顧著工作,“結婚並無必要,但熱烈的戀愛談一談更好,至於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種體驗”。
另一邊,因為幫奶奶錄直播,生生在生活中多了份溫情的陪伴。每當孤身一人,他一遍遍回聽著奶奶對女兒、對觀眾說的話,對“生死”有了更深的理解。

悄然間,他似乎理解了媽媽的“冷漠”。
他在深夜偷偷騎車去媽媽工作的便利店對面,遠遠看媽媽一眼; 既然媽媽不收拾哥哥留下的東西,他默默收拾,還試穿了哥哥的外套。
正如他問為什麼不能搬到奶奶家住時,奶奶告訴他:
你媽媽也跟你一樣,會害怕一個人在家裡。就像你說你有時會感覺到哥哥,你媽媽也會害怕的。如果你害怕了,可以跑到我這裡,你媽媽不可以,她只能一直上班。
如果孩子疑惑“人為什麼會死”,或者無法擺脫親人離世的傷痛,奶奶和生生的故事都給我們很好的回答:
面對生死,我們可以懼怕,但如果無法避免,不妨把死亡當做人生的一次遠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出發。
同時,雖然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主選擇的權力,也別忘了身邊最親近的人,敢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畢竟,逝者已矣,生者當如斯。


因為愛,所以和解
整部影片看下來,關於生與死,我們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溫暖,選擇與失去。
第一個關鍵詞是溫暖。無論是生生成日遊蕩在街上,自己吃麥當勞,只能在起床時與下班回來匆忙入睡的媽媽見上一面,還是生生對奶奶的依戀,他最缺的無疑是溫暖。

(生生與奶奶打羽毛球)
我們經常說,孩子怎麼這麼倔脾氣,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是不是也像生生媽媽一樣,忘記孩子需要的,不過是一些細碎的溫暖呢?
生生對哥哥的懷念,對奶奶的依賴,甚至遠遠地偷看媽媽工作,既是對溫暖的渴望,也是對理解的渴望。因為在他這個年紀,實在無法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只能透過媽媽和奶奶的態度,似是而非地觸控到死亡的影子。換句話說,孩子是在生活中認識死亡。
第二個關鍵詞是選擇。起初我非常不解,為何生生媽媽因為大兒子的逝世,便對生生疏於關懷。但當她在爭吵中對生生喊出“你知不知道我只剩下你了!你不想回來就不要回來啊”,一切便有了答案。
作為單親媽媽,即便她無法擺脫失去至親的痛苦,卻同樣需要扛著養家的擔子。她難道不想接送生生上學,像普通人家一樣與兒子嬉笑打鬧嗎?但她沒辦法做到。她沒法向年幼的兒子哭訴自己的心碎,只能選擇投入工作,隱藏悲傷的情緒。
我們沒法從旁觀者的角度,指責生生媽媽的選擇,但所幸她最後明白了,更值得珍惜的是活著的人,是活著的每一天。
第三個關鍵詞是失去。有得必有失,不僅是生生媽媽的選擇讓她忽略了生生,更在於奶奶告訴女兒和生生的——
“如果你丟了什麼,覺得遺憾,那才是最重要的。”
奶奶用直播記錄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是為了走得少些遺憾,其實想給女兒多留下一些叮囑:
“我只活到了這個年紀。以後的人生,我也不知道怎麼告訴你。如果有一天你知道,你一定要告訴我。” “以前我說了很多氣話。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我們都要學著放手。”
影片最後,到了“活過一百天”的第99天,奶奶虛弱地躺在床上,終於和女兒敞開心扉,聽到了女兒的“我愛你”。
沒多久,聽說奶奶離世的訊息後,生生冒著雨騎車衝到媽媽工作的便利店,緊緊抱著媽媽。

可以說,當失去至親的小男孩,偶然參與了一段癌症晚期奶奶的人生,小男孩或許會更懂得珍惜,奶奶或許走得不那麼遺憾。
無論是生生和媽媽,還是奶奶和女兒,都在疏離過後,因愛和解。生死離別的悲傷過後,這部影片留給我們的是,將死之人想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個人的溫暖。
死亡固然可怕,

生命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無論是前兩年大熱的《尋夢環遊記》《心靈奇旅》,還是今天推薦的《生生》,這些影片都在用溫柔的方式探討“死亡”。
資料顯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有不同的理解:
學齡前的孩子大多認為死亡是暫時的、非個人的。換句話說,他們是無法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哪怕對於故事中逝世的角色,他們扮演出活蹦亂跳的劇情,或者問出“爸爸你什麼時候死”這種話,也是正常的。 5-9歲之間,大多數孩子都開始明白,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他們可能會選擇逃避,聯想到死亡時會害怕。 9歲開始到青春期,孩子開始充分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他們總有一天也會死去。
因此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需要一遍遍重複相同的話題,溫柔地解釋死亡的後果和情感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不理解死亡的永久性,但他們可能會認為死亡意味著分離,而與父母分離和失去陪伴是極其可怕的。
因此這時候要想安慰孩子,不妨反問一個問題:“你是不是擔心爸爸媽媽不在這裡陪你?”
如果是這樣的話,讓孩子安心的回答可能是:“我知道你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你,所以我們並不想死。但是每個人都會有那一天,如果爸爸媽媽真的死了,依然會有很多人愛你。所以我們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呢。”
哪怕悲傷難以自抑,允許孩子哭,或者自己在孩子面前哭,都是沒有關係的。

就像《生生》中的單親媽媽,過於剋制反而會給孩子距離感,讓孩子感到困惑。因為當孩子為一個人的消失而悲傷,父母卻若無其事,對孩子來說這是非常怪異、難以理解的。
當我們不再回避死亡,與孩子敞開討論這件事,其實也是在以身作則告訴孩子:不要困在痛苦中,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珍惜眼前人,繼續發現幸福。
作者:十三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國內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380w+高知父母都在關注,幫助6-16歲孩子發現興趣並樹立目標。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