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店快速擴張的背後。
作者 | 十里
報道 | 靈獸
(ID:lingshouke)
部分俄羅斯商品館的背後,或許隱藏著一條以“套匯”為目的的灰色鏈條。
遍地湧現的俄羅斯商品館
位於北京市南五環,相隔僅500米的兩家俄羅斯商品館,正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經營景象。
其中一家是剛剛在購物中心開業不到兩週的“俄羅斯國家產品館”快閃店。店內的客流絡繹不絕,各種特惠促銷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顧客。
而另一家則顯得格外淒涼——這家半年前開在社群的“俄羅斯商品館”,如今大門緊閉,玻璃門上貼著醒目的“轉讓”告示,門口堆放著凌亂的貨品,似乎在訴說著一段未竟的商業故事。
“前幾天搞了清倉,東西處理的差不多,剩下的好像能退回經銷商。”一位鄰居向《靈獸》透露,這家“俄羅斯商品館”今年4月開張,主打俄羅斯進口商品,但僅僅半年就草草收場。
上述鄰居透露,這家店關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近期市場監管部門上門檢查,要求提供進口商品的相關證明材料,店主覺得手續麻煩,索性選擇閉店;二是,經營狀況慘淡,平日裡幾乎沒什麼顧客光顧,最後連清倉甩賣都無人問津。
在倒閉的另一面,是這類俄羅斯商品館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冒出,成為今年不少城市的新零售業態。
其外觀和風格上幾乎都是“孿生兄弟”。無論是藍底白字的招牌,還是充滿濃郁俄羅斯風情的內部裝修,都極為相似。就連店內背景音樂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俄語歌曲無限迴圈。在店內他們的宣傳語更是“戰鬥力”十足,“戰鬥民族”、“硬核俄貨”等標語,常常高調亮相。
一位加盟商告訴《靈獸》,許多消費者對進口商品天然抱有好感,尤其是歐美和日本的高階產品,常被認為品質優良、值得信賴。
然而,這些商品的高昂價格讓不少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而俄羅斯商品恰好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白:它們價格親民,包裝又充滿異域風情,吸引了不少對“進口”二字充滿期待的消費者。
再加上代理商們宣傳得有模有樣,什麼“原裝進口”、“純正俄式風味”,讓人很難不心動。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的,平時接觸進口商品的機會不多,這種“進口商品館”就顯得特別新鮮。
企查查資料顯示,目前國內與俄羅斯商品相關的企業總數已達到3532家,且這一數字還在迅速增長。截至2024年12月18日,今年新增註冊企業841家,已經超過2023年全年新增註冊量。從同比資料來看,自2024年第一季度以來,這類企業的註冊量連續三個季度保持正增長,預計第四季度仍將延續這一勢頭。
從地域分佈來看,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主要聚集在北方地區,其中黑龍江省佔據了“半壁江山”,超過八成企業集中於此。尤其是牡丹江市,今年新增註冊企業就超過了500家。
“大多數店鋪以‘原裝進口’為賣點,包含3000至5000種商品,主營商品包括休閒零食、麵包餅乾、奶製品、套娃以及生活日化等俄羅斯特色商品。”上述加盟商表示。
湧現的原因
12月26日,“俄羅斯商品館三個月回本”話題衝上熱搜,再次將俄羅斯商品館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今年以來,俄羅斯商品館在國內迅速擴張,不僅吸引了消費者,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和加盟商。從過去的小型獨立店鋪到如今品牌化、連鎖化的規模經營,這類商品館的發展趨勢愈發明顯。
推動這一現象的,是品牌方對招商加盟的積極佈局。透過宣傳“生意好”、“成本低”、“售價高”、“回本快”等賣點,俄羅斯商品館迅速吸引加盟商入局。據招商人員透露,加盟風險低、回報高,整體利潤率可達40%至60%。
《靈獸》聯絡了一家俄羅斯商品館品牌,其招商經理透露了加盟和盈利的詳細資訊。例如,在一線城市的區縣的代理費用原價為40萬元,目前公司推出五折優惠,僅需20萬元。一家100平方米左右的門店,除去房租,投資成本約為50萬元。
而在運營後,一家80平方米左右的門店月銷售額可達20多萬元,100平方米的門店月銷售額則能達到30萬元,綜合毛利率約為50%。按照這樣的回報速度,快的話三個月即可回本,慢的話也只需半年。
另一家名為“俄北熊”的品牌則採用不同的選址策略,將門店分為景區店和社群店兩種型別。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其景區店由於人流量大,每日流水可達7萬元,利潤率約為65%。杭州某家景區店的日流水甚至高達20萬元。
商品本身的高溢價也是俄羅斯商品館盈利的關鍵之一。例如,某款飲料在普通超市售價為7元至7.5元一瓶,而在俄羅斯商品館的售價高達10.5元。再如,紅月亮奶油巧克力味夾心糖,線下門店售價為39元每包,而線上售價僅為25.8元(優惠前)。
如此的價格差距,尤其是在五線城市和景區,消費者的敏感度相對較低,為商家提供了充足的利潤空間。
而這種“快錢”模式,無疑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尤其是那些希望快速獲利的加盟商。
一位快招人員向《靈獸》透露,這些品牌以大多數在三到六個月內即可實現回本的推廣手段。這種“快錢”模式也是俄羅斯商品館快速遍佈全國各地的原因之一。
然而,俄羅斯商品館的火爆背後,是否真的如宣傳所言“低風險、高回報”?關於俄羅斯商品館的熱潮,也有另一種更隱秘的解讀。
有業內人士指出,部分俄羅斯商品館的背後,或許隱藏著一條以“套匯”為目的的灰色鏈條。由於俄羅斯盧布對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人民幣與盧布之間的匯率差異,部分商家可能利用這種匯率差進行套利。
具體來說,中國官方銀行的匯率可能是1人民幣兌換14盧布,而在俄羅斯的黑市匯率則可能達到1人民幣兌換100盧布。這意味著,100人民幣在俄羅斯黑市可以兌換到10000盧布,再透過合法渠道兌換回700人民幣,利潤空間極為可觀。這種套利操作,可能成為部分商家迅速賺錢的另一種方式,而商品館的經營模式則成為掩蓋這一行為的合法外衣。
有業內人士向《靈獸》表示,單純的換匯行為在中國屬於嚴重違法行為。
隨著盧布對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中俄匯率之間的差異,俄羅斯商品館的商業模式既是消費市場的創新嘗試,也夾雜著複雜的經濟背景和潛在的法律風險。對於投資者來說,短期的高回報固然誘人,但如何避免灰色操作、合法合規經營,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
倒閉潮如此快
實際上,在俄羅斯商品館遍地開花的同時,一些門店也在悄然撤退。
據媒體報道,北京某生活商街的一家俄貨商店,在B1層經營僅一個多月後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家雜貨集合店。而在東城區,一位商家透露,海淀區一處佔地200多平方米的俄羅斯商品館,也在開業不到一個月後關門大吉。
快速擴張的背後,部分俄羅斯商品館似乎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一些看似“純正”的俄羅斯商品館也遭遇了質疑。近日,一則博主與俄羅斯女友逛俄羅斯商品館的影片引發熱議。博主的俄羅斯女友進入該店後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些都是假的。”
據博主透露,這家名為 “硬核俄貨” 的店鋪,透過設定 “welcome Russia(歡迎來到俄羅斯)” 等引導性標語、播放俄羅斯音樂以及採用俄羅斯風格裝修等手段,極力營造出一種純正俄羅斯商品店的氛圍,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博主稱,店內大部分商品實為中國製造,且價格虛高。同時,其表示由於俄語的複雜性,使得翻譯往往不準確。國內部分商家先確定中文商品名後再用翻譯器翻譯成俄語,導致出現連俄羅斯人都看不懂的商品名稱。
還被網友戲稱,店內除了俄羅斯人,剩下都是假的。
《靈獸》從多家俄羅斯商品館的加盟總部處瞭解到,店內商品通常由俄羅斯進口貨與國產貨混搭組成,比例約為80%和20%。部分商品如火腿、大列巴等,因保質期較短(通常為21天至90天),在清關後容易成為臨期食品,因此多由俄羅斯品牌方在中國邊境設廠生產,以縮短供應鏈週期。
此外,據《介面新聞》報道,業內還存在一種被形容為“陽澄湖洗腳蟹”的操作模式。部分經銷商透過將大批原料出口至俄羅斯,再以“進口”名義迴流,打上“俄貨”標籤,滿足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偏好。
上述快招人員還表示,對於俄羅斯商品館來說,貨源的穩定和利潤最大化是生存的關鍵。為了應對進口商品的高成本和供應不穩定,大多數門店採取進口與國產商品搭配銷售的策略。
例如,酒類、麥片、巧克力等商品多為純進口,利潤較高且儲存期長;而大列巴、肉腸、奶粉等快消品則多為國產改良版,不僅成本低,還更符合本地消費者的口味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熱銷的“俄羅斯大列巴”“、風味牛筋腸”等商品,其產地多為黑龍江的牡丹江、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甚至還有廣東潮州的“俄羅斯駝奶片”。這些商品的執行標準與國內一致,只是貼了“俄貨”的標籤。
“並非全是假的,但需要辨別。”一位做進出口貿易的業內人士告訴《靈獸》,當前,俄國第二產業的出口遭到了重創,而中國消費者長期以來對俄羅斯商品有著“粗獷而物美價廉”的印象,所以俄貨被大量出口過來。
此外,三年疫情對中俄邊貿造成重創,邊境商貿積壓的庫存急需清理。過去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滿洲里、綏芬河等口岸的俄貨經銷商,趁著俄貨熱潮,將銷售範圍擴充套件至內地。大規模的開店行動,既是清庫存的手段,也是擴大市場的一次嘗試。
同時該進出口貿易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內地的俄貨店主要分為兩類:以俄羅斯商團為主導的“俄羅斯國家館”和由中國邊商開設的“俄羅斯商品館”。前者通常能保證商品為純正俄貨,並且會使用俄羅斯國旗作為標識;後者則更傾向於用國產貨混搭進口貨以降低成本,且不敢直接使用俄羅斯國旗作為招牌標誌。
由此可見,俄羅斯商品館的熱潮背後,既有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偏好,也有複雜的國際貿易背景。然而,這股風潮能否持續,仍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隨著消費者對“俄貨”真偽和價效比的認知加深,市場可能會出現一輪優勝劣汰。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靈獸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