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生活館,只割中國人韭菜

最近國內捲起一股俄貨風暴,到處都開上“俄羅斯國家館”。
剛好樓下商超新開了一家,進去逛了會兒。
這類商店裝修大抵一個風格:藍底白字的醒目招牌、藍色主色調的軟飾搭配、迴圈播放的烏拉神曲,以及琳琅滿目的俄文商品。
看到這情形,不由得疑惑了下,俄羅斯輕工業崛起得這麼快嗎?
前段時間,俄杜馬還準備在全俄推行食品券制度,說明糧食物價已經漲到天上去了,上層要出動宏觀調控,才能保障老百姓有飯吃。
這種情況下,居然還有餘力向鄰國輸出零食快銷品,與印度一邊餓肚子,一邊出口大米有異曲同工之妙。
轉了一圈,果然發現有不對勁,紫皮糖、巧克力、餅乾之類商品沒啥問題,以前在網上海淘過,一眼看出真假。
但看到導購員熱情推薦俄式榴蓮糖、芒果糖和駱駝奶粉時,整個人頓時尬住。
隨手拿起一包芒果糖,只見背面清晰列明,原產地菲律賓,而榴蓮糖來自泰國,駱駝奶粉源自哈薩克。
剛好有人在問,這也不是源頭直供啊,更不是什麼俄貨,為什麼包裝要帶上俄羅斯字首?
導購含糊回應,大部分產品都是俄羅斯進口的,少部分是中俄合資,就是俄羅斯工藝,國內生產。
經過個人抽查發現,實際情況恰巧相反,這個俄羅斯國家館裡,“萬國牌產品”起碼佔一半以上。
如果說這類商店有接近一半是真俄貨,那外頭滿大街的俄貨攤檔,基本可以說都是假貨了,用一位俄羅斯博主的話說,現場只有她這個俄羅斯人是真的。
要辨別是否為進口俄貨,一個看中文標籤,是否清楚列明原廠地(國)為俄羅斯,是否有境內代理商名稱、地址、聯絡方式等內容,要是出現國內生產商的資訊,說明是國產俄貨。
還有一個看商品條形碼,這是用來標識商品原產國或註冊國的,具有唯一性和通用性。
凡69碼開頭,不管原材料來自哪裡,統一歸為國產商品,只有46碼開頭的才是俄羅斯產品,當然前提是別買到小作坊地雷。
順帶說下,由於進口管制和保質期太短,目前國內不可能買到俄羅斯進口的香腸肉製品,頂多是國內改良的“俄式風味”香腸,還是帶牛筋的。
俄貨熱潮之所以熱烈,可以追溯到2022年。
由於北約東擴和頓巴斯衝突問題,俄烏衝突正式爆發,在樸素情感驅使下,不少中國網友都跑到俄駐華大使館授權的網店,“俄羅斯國家館”購物,以表支援。
各類零食、快銷品剛一上架,瞬間被清空。
食品味道怎樣不說,起碼造型看著挺硬核的,就是貨源總是短缺。
原因是俄羅斯輕工業不給力,長期以來,在原料和裝置上都被西方鉗制。俄烏戰爭爆發後,要不是及時找到中國幫忙,俄羅斯不一定能盤活近乎癱瘓的工業。
不過只是盤活而已,以俄輕工業實際產能,最多應付國內消耗,根本顧不上供應中國,偶爾飄過來一批俄貨,商家們都要靠手速快才能搶到。
為了滿足國內與日俱增的俄貨需求,與俄羅斯商品貿易有關的公司逐漸多了起來。
其中一部分拿到官方授權,以中俄合資名義在國內進行生產,所以才有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俄式風味”產品。
這些最起碼還與“俄羅斯”沾邊,可隨著蛋糕越做越大,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山寨“俄羅斯國家館”,俄貨市場自此進入魚目混珠時代。
市場能買到的“俄貨”越來越野,橫跨各經緯度,縱橫五大洲的產品都能買到,極大豐富了俄羅斯的商品鏈。
更搞笑的是,很多支援俄羅斯的人買到了如勝牌食品。
這個品牌,產品質量沒問題,國際口碑也不錯,可老闆波羅申科是正兒八經烏克蘭愛國商人,當各個寡頭爭先外逃時,只有他帶著一車又一車的武器裝備,還有軍用物資,親自送往烏克蘭前線。
所以中國網友買的如勝產品越多,射向俄羅斯的子彈也就越多。
這有點給俄軍上強度的意思了,難怪今年下半年俄官方這麼著急,要收歸如勝的俄羅斯工廠。
網上還流傳一種說法,有商家表面上在賣俄羅斯商品,其實是做套匯的買賣。
俄烏戰爭僵持不下,導致盧布兌美元瘋狂貶值,有人發現如果利用盧布、美元及人民幣之間的匯率差異,能謀取鉅額利潤。
相關的揭秘影片還被奉為實操教程,什麼拿人民幣換成美元,然後在俄羅斯黑市用美元換成鉅額盧布,回到國內再把盧布換成人民幣,就可賺到幾倍差價。
按照他們的說法,“俄羅斯商品館”實際是掩護買賣的媒介。
先說明一點,套匯是受兩國嚴厲打擊的違法行為。
然後是過程產生的稅費問題,最終收益實際並沒有吹噓的那麼多,再一個是跨境運輸問題,那不是普通人能解決的。
現在中俄貿易走得是人民幣結算,幾乎沒人收越來越噸的盧布,國內銀行也不會收來歷不明的鉅額盧布,就是防止有人套匯。
你能想到的,國家也能想到。
所以用這種方式賺錢,不僅實操難度極大,玩砸進局子的機率還很高,真假無需多辯。
說回俄貨市場賽道,很多人對此非常看好,認為是大藍海,按照頭部品牌方的說法,加盟專案的利潤率高達50%,快的話三個月能回本。
因此除了現有商店,年前還會有更多“俄羅斯商品館”準備上市。
是否真是大藍海,很難說,依靠情懷起家的新賽道能維持多久,沒人能作準。
不過可以肯定,做加盟生意的大廠能賺到盆滿缽滿。
與2023年火爆起來的零食超市一樣,加盟店增速迅猛,都奔著小本萬利來的,可到了今年,大部分商家都遭到了爆錘。
一方面競爭極度加劇,有的地區一條街道能冒出7、8家零食超市,為了搶客人,各家不得不祭出打折法寶,互卷紅海戰爭。
另一方面,加盟店的利潤大頭最後都被品牌方拿走了。
先是加盟費、品牌使用費,接著原材料、裝置要在品牌方指定渠道採購,又被割上一茬,有的每月還要繳納管理費
到了利潤分配環節,如果合同寫的是按淨利潤分成,加盟商就會更慘,與別人卷得頭破血流,萬一銷售額不達標,就會成為品牌方的耗材。
這種加盟店的劇本,套在“俄羅斯商品館”上大差不差。
初期為了招攬商家,品牌方會減低加盟費用,或者免除品牌使用費。
這時候,加盟商家還能喝到肉湯,可隨著開店的人越來越多,最終又會進入加盟商拼死拼活,然後喜提為品牌方白打工的結局。
最關鍵一點,實體店的俄貨價格並不便宜,比線上買最少要貴3成,而且不保證買到原裝產品。
雜牌商品貼上品牌標籤,四捨五入等於俄貨,第一次看到賣“陽澄湖洗腳蟹”這麼理直氣壯的,真買的話不就成俄羅斯套娃了。
很明顯,這類商店開張就是為割韭菜來的,所以目前已出現一邊開張、一邊倒閉的情況。
畢竟市場反應是最真實的。
—— END ——
往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