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有味覺了:分辨可樂和咖啡,只需“嘗一嘗”丨Nature

時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AI現在有味覺了!
近日,科學家研發出一種人工味覺系統,不僅感知酸、甜、苦、鹹準確率高達90%,甚至能分辨可樂和咖啡。
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並作為新聞報道登上了《Nature》官網。
這是一種基於石墨烯的AI感測器——GO-ISMD,能模擬人類的味覺反應,有望幫助神經疾病患者重獲“嘗味”的能力。
下面讓我們探究一下這個“電子舌頭”是怎麼來的?

基於石墨烯的“舌頭”

義大利那不勒斯佩加索大學的神經倫理學家Andrea Lavazza曾提出:
如果我們能讓一個人重新體驗到味覺,那將是一項巨大的成功。
如今,這一設想正藉助石墨烯材料逐步成為現實。
科學家們早已認識到,石墨烯作為化學感測器具有巨大潛力。
這種由碳原子構成的二維六邊形晶格不僅具備優異的電導性,還對各種分子極為敏感,為人工味覺系統的實現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基礎。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利用氧化石墨烯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味覺感測器。
氧化石墨烯作為石墨烯的衍生物,不僅保留了石墨烯的結構特性和優異效能,還同樣具有較大的表面積。
其獨特之處在於,當接觸不同化學物質時,材料的電導率會發生特異性變化。
這些變化可以被檢測,然後透過機器學習加以解讀,從而識別不同的味道並建立味覺“記憶”。
這類似於舌頭上的味覺感受器對不同化學物質產生神經訊號,隨後大腦處理這些訊號,完成味覺感知。
這種受生物啟發的神經形態人工味覺系統,採用在生理環境中重構的層狀氧化石墨烯(GO)膜構建而成。
該GO奈米流體裝置不僅具備味覺感測功能,還能作為憶阻器(一種具有記憶功能的電阻元件)工作,結合神經網路,實現對酸、苦、鹹、甜等味道的分類。
為了製造這種GO離子感測器(GO-ISMD),首先透過真空過濾製備GO膜,然後將GO膜轉移至帶有100奈米厚懸浮氮化矽(SiNx)視窗的矽基底上,該視窗區域設有36個直徑約為3微米的穿孔。
隨後在鹽溶液中使用資料採集卡(NI PCIe-6361)和低噪聲電流前置放大器(SR570)監測GO-ISMD的電學特性。

準確率可達90%

為了驗證此裝置的有效性,研究人員選取了四種代表不同味道的化學物質:酸(醋酸,CH₃COOH )、苦(硫酸鎂,MgSO₄)、鹹(氯化鈉,NaCl)、甜(醋酸鉛,Pb(CH₃COO)₂ )。
為簡化分類過程,他們將四分類問題拆解為四個獨立的二分類任務。每個模型用於判斷未知味道是否屬於該對應類別。
資料集被劃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分別包含160個訓練樣本和40個測試樣本。
在識別此前未接觸過的化學物質所代表的味道時,分類準確率最高可達約90%
此外,該系統在識別複雜飲品(如咖啡、可樂及其混合物)方面同樣表現出優異效能,分類準確率高達92.3%
Lavazza表示:
這一研究進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有望幫助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恢復味覺。
參考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158-w
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  —
專屬AI產品從業者的實名社群,只聊AI產品最落地的真問題

掃碼新增小助手,傳送「姓名+公司+職位」申請入群~

進群后,你將直接獲得:
 👉 最新最專業的AI產品資訊及分析 🔍 
 👉不定期發放的熱門產品內測碼 🔥
 👉內部專屬內容與專業討論 👂
🌟 點亮星標 🌟
科技前沿進展每日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