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好朋友之間真的是“臭味相投”!最新研究證實:日常體味(包括香水、護膚品等)不僅能預測兩人的友誼潛力,還能成為友誼的助推器

在社交媒體上,“如何給人不錯的第一印象”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和小動物們不同的是,我們人類社交時更加“矜持”,並不會一見面就湊近嗅聞彼此的氣味。因此,當要去往一個比較重要的場合時,我們總會努力經營下自己的“眼緣”,例如搭配下穿搭、畫個妝、多多笑容等等。
不過,我們所認為的“看臉”主導的社交背後,或許大大低估了鼻子的“社交天賦”。例如好朋友間的相處,有我們所熟悉的成語“臭味相投”、“同氣相求”,這個氣味可能真有點科學道理!
近日,來自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土耳其薩班奇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就首次將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感官——嗅覺。他們讓40位女生聞彼此穿過的T恤、看快速閃過的照片,再讓她們面對面聊天。結果發現:僅憑對方穿了一天的T恤氣味,判斷是否合拍的準確率,居然比看臉還高21%!更神奇的是,在兩人一次愉快的聊天后,甚至能讓對方的氣味在你腦中“自動美顏”。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有人“初見平平無奇,越處越上頭”

你的鼻子,可能早在大腦意識到之前,就幫你選好了朋友!

實驗物件以及流程
實驗共招募了 40 名年齡在 18 – 30 歲之間的女性,她們的嗅覺功能都正常。選擇這一特定群體是因為在該年齡段,社交活動頻繁,朋友關係的建立與維繫對個人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女性在社互動動以及氣味感知方面通常表現得更為細膩敏銳。
實驗流程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四個部分:
1. 氣味採集:每人連續12小時穿著純棉T恤記錄日常體味,期間保持正常使用香水/護膚品。
2. 照片盲測:線上快速瀏覽他人照片(僅100毫秒),評估“交友潛力”。
3. 氣味盲測:活動前/後嗅聞其他參與者穿過的T恤,評估氣味好感度。
4. 速度交友:進行10輪4分鐘面對面聊天,結束後立即評估對方交友潛力。

圖1:研究流程和關鍵測量的示意圖

你的鼻子可能比眼睛更會“選朋友”
實驗結果顯示,僅基於“氣味”的友誼潛力判斷能顯著預測實際面對面互動後的友誼潛力評分。具體而言,透過100毫秒照片判斷交友潛力的準確率為16%,而嗅聞T恤預測交友潛力的準確率則可以達到21%。並且,當參與者覺得某人的T恤好聞時,實際見面後選擇交換聯絡方式的機率顯著更高。
這也就是說,在不瞭解對方的外貌、性格等其他資訊時,一個人身上的氣味就足以影響我們對他 / 她是否能成為朋友的初步判斷了。這打破了我們以往認為主要靠視覺資訊來判斷交友物件的固有認知。

圖2:在不同線索模式(如肖像視覺模式、預互動氣味模式、面對面多模態模式以及後互動氣味模式)下,對友誼潛力判斷的方差來源進行的多層模型分析結果

此外,研究還發現,隨著參與者面對面進行互動後,他們對彼此的氣味判斷髮生了改變,例如,一次愉快的聊天后,參與者對同一件T恤的氣味評分平均提升12%;反之,若聊天尷尬,原本喜歡的氣味也會“突然變味”。

圖3:面對面互動判斷對互動後氣味判斷的預測估計,統計上控制了互動前氣味判斷和肖像(視覺)判斷的影響
看到這裡,肯定有小夥伴要問:氣味,是個很易變且個性化的東西,某種味道一些人可能特別喜歡,而另一些人聞著就皺眉,那這友誼潛力的判斷豈不是亂成一鍋粥了?
確實,研究也發現,氣味偏好是高度個性化的。其中47%的評分差異源於“獨特的化學反應”(比如A覺得清新的柑橘香,B可能聯想到洗潔精),並且有意思的是,氣味偏好還可能與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基因的互補性有關,即人們傾向於被MHC基因與自己互補的人的體味所吸引,這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組合可以提高後代的免疫能力。
這裡來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MHC基因?MHC基因是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基因,它就像免疫系統的“身份證”。這些基因越多樣化,身體識別和對抗病毒的能力就越強。有趣的是,我們的體味會像指紋一樣攜帶MHC基因資訊。例如香水中,有人鍾愛木質調,而有些人則沉迷花果香——這種偏好就可能源於你的體味基底,人們會不自覺地選擇與自身體味化學結構相融的香型。並且實驗發現,當香水與使用者體味和諧共處時,會形成獨特的“混合香氛”。這種氣味可能仍然攜帶MHC基因的化學訊號,讓旁人在無意識中接收到“我們基因很搭”的潛在資訊。
由此可見,氣味在人際關係選擇中扮演著一個既隱秘又關鍵的角色。那些一見如故、相伴很多年的好朋友可能在第一面時就“聞對了味兒”,兩人之間甚至可能有著互補的MHC基因。不得不說,這小小的鼻子,可真是蘊含著大大的社交智慧呀!
綜上,在顏值經濟盛行的今天,人們預設“看臉”是社交的第一準則。但研究卻指出:嗅覺資訊可能比視覺更擅長捕捉“合拍”訊號。這或許解釋了生活中那些微妙的聯結:為什麼有人初見時相貌平平,相處後卻越看越順眼;為什麼老友重逢時,對方身上的味道會讓你瞬間穿越回青春時代。
我們的鼻子,或許比眼睛更早預判了誰會成為生命中的“長期訪客”。由此看來,個人的氣味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了~
參考文獻:
Gaby JM, Gunaydin G, Zayas V. The interactive role of odor associations in friendship preferences. Sci Rep. 2025;15(1):11228. Published 2025 Apr 2. doi:10.1038/s41598-025-94350-1
撰文|Flyer
編輯 | lcc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