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虧80%!地方給國有資本“鬆綁”,力度前所未有

作者 | 布語
智谷趨勢出品 | ID:zgtrend
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創投行業,地方國資委坐不住了,紛紛出手為國資創投鬆綁,力度前所未有:
廣東:對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
湖北:對科創天使投資損失容忍率提高至50%;
上海:對科技領域投資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依照國家和本市有關決策、規定實施,且勤勉盡責未謀取私利的,不作負面評價;
更寬容的是佛山南海區,擬設立的一筆天使投資基金,更是允許基金出現最高不超過80%的虧損要知道,過去國資創投的損失容忍度一般只有20-30%,這種程度的鬆綁可謂突破天花板了。
近日,中央定調,繼續為國有資本鬆綁,促進創業投資發展。9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專門提到“容錯”:
要推動國資出資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核、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
國資基金的管理人們,可以鬆口氣了。作為創投主體的國有資本,也終於敞開了容錯的大門。什麼訊號?
長期以來,包括創業投資在內的風險投資,是所有資產類別中收益率最高,也是風險最高的。
弔詭的是,作為中國創投市場主體的國有資本,卻非常厭惡風險。這與市場邏輯,完全相悖。
國資創投,為何“不敢”虧錢?因為在這些創投基金創立之初,有一條紅線已經劃在了資金管理者的臉上:
國有資產,必須增值保值。
然而,風浪越大,魚越貴。常在風投市場走,哪有從不溼鞋的道理?但創業公司們說破了天,國資資金的心思還是放在“保本”上。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曾說過:
“對國資管理機構來說,如果直投了100個專案,其中99個都成功了,但是有一個專案投資失敗了,就需要為此承擔責任。”
要知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會導致嚴厲的追責,輕則被談話、誡勉,重則被免職、降級。如果又“不湊巧”被查出其中還存在什麼利益輸送,也免不了被立案調查,最後喜提“銀手鐲”、“鐵窗淚”。
特別是這兩年來在國資領域,各種巡查、審計幾乎成了家常便飯。所以可以理解,那些手握億萬國家資產的基金經理們的壓力。
由於厭惡風險,國資背景的創投基金,在投資創業企業時,往往都會要求和企業簽署回購協議。
簡單來說,就是若被投企業沒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指標(上市、業績等),投資人有權要求其贖回股份。
禮豐律師事務所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滬深交易所成功申報IPO的專案中,約有65%的企業在其協議中設定了回購權條款。此外,有市場機構的抽樣統計,回購權的使用比例達80%以上,近年甚至達到90%以上。
90%是什麼概念?連對賭回購的發源地美國矽谷,這兩年已經不怎麼提回購協議了。資料顯示,回購權在矽谷私募股權投資專案中的使用比例近年來逐步降低至不足4%,甚至在2023年第四季度降至2%。
這種對創業失敗寬容度上的差異之大,讓人望洋興嘆。
那麼,從中央到地方,為何都選擇在這一節點,為國資創投鬆綁?
一個背景就是:
很多創業公司正在面臨回購危機,快要撐不住了。
前文提到的禮豐律師事務中提到,截至目前,大約13萬個創投專案、涉及約1.4萬家公司將陸續面臨退出壓力。
連一些創投圈裡的明星企業,都在面臨資金困局。比如,估值超過90億元的光伏行業獨角獸一道新能近期撤回了IPO申報,招股書顯示其簽訂了回購條款。
而一些國資背景的創投公司,則忙著打官司。近期,被稱為國內創投龍頭的深創投,批次起訴了一批被投企業。從天眼查披露的資訊來看,多數與被投企業無法完成回購準備起訴對方有關。
“回購潮”來勢兇猛的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很多2014-2016年間設立的政府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都已經陸續進入退出期了。
2015年,是創新創業的高潮。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一時間國內新創企業數量如井噴態勢,股權投融資一路水漲船高。
很多的科創企業,都是在那幾年拿到了融資的第一桶金。大家都以為,這是個創業的春天。
然而,到了該收穫的時候,卻發現田地裡是一地雞毛。很多創投基金背後的國資LP(有限合夥人)都坐不住了。
就兩個字:還錢。
其實,即便觸發了對賭協議中的回購條款,也並非一定要對簿公堂。出資人和被投資方還可以透過協商談判的方式來解決。
而直接起訴創業公司、要求強制執行實乃下策,其效果無異於焚琴煮鶴,把還沒成熟的創新果實強摘下來吃掉。而對於很多科創公司以及創業者本人來說,都是毀滅性打擊。
這種苦澀,創業錘子科技失敗後,拼命直播還債的羅永浩一定很有共鳴。
事實上,對賭回購在今天已成了雙輸之局。禮豐律師事務所在對數百個裁判案例的抽樣統計發現,進入司法程式的回購案件執行效果不容樂觀,平均執行回款率僅為6%。絕大多數進入司法程式的回購案件,都收不回本金。
但對於國資管理機構來說,該打的官司還是得打。因為國有資產保值的紅線必須執行,起碼要在審計上有所交代。
能不能收回本金,也許不那麼重要,能夠過關才最重要。
那麼,中央及地方政府密集出手,能否重振當前萎靡不振的創新創業市場?創業的春天,又要來了嗎?
很多專家對此的觀點是:謹慎觀望。
招商啟航總經理王金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可能完全不考核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重點還是建立更加細化的考核標準。
因為對國資基金的考核,還涉及到財稅、審計、紀檢監察等多個部門。僅一個“盡職免責”,就有很多的解釋空間。
規則不夠清晰,僅憑一紙“免責宣告”,顯然不會讓廣大國資基金管理者放下顧慮。
但不管怎麼說,這終究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國家已更加重視容錯機制的建立。
想要幹事創業,就必然要允許失敗。科創成果的轉化並非一朝一夕,很多知名的科技巨頭也經歷了漫長的“死亡谷”,最終才得以撥雲見日。對此,承擔“挑大樑”作用的國有資本,應更有遠見和耐心。
在今天的中國,耐心變得無比重要。
中產必須要調整預期了。樓市救市、地緣關係、整個社會的變化,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決策。
加入智谷趨勢年度會員,每週收穫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胡潤TOP10的智谷趨勢 三十多位研究員 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後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中文網際網路正在消失,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那個代價。
現已漲價至299,前50人減免100元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證券時報 為耐心資本“鬆綁”!國資創投開啟容錯機制,落實仍需多方合力
2.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怕虧損不敢投?多地國資開啟“容錯”大門
3.智谷趨勢 救救創投行業!陷入回購危機,約1.4萬家創業公司瑟瑟發抖,國家出手了
4.《財經》雜誌 多地政府出臺新規,為國資創投鬆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