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天的recruiting,被一個“錯”字貫穿
大家好,我是Jammie,目前在加拿大Top 5商學院讀本科。話不多說,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上岸加拿大投行的。(講故事的人主打一個real,故事的精彩度有保障,希望對加拿大留學生有幫助
)
每個人的天賦技能加點都不一樣,這是我在國內高中深刻感受到的。一個班級裡面,我見過可以輕鬆贏得理科競賽活動的學霸,也見過在平時考試就苦苦煎熬的“學渣”。我就覺得OK,我真的就是沒有那個天賦吧。
恰好因為家庭,我來到了加拿大。加拿大高中是可以修商科課程的,也有一系列的商科case competitions,而我恰恰是那個在商科比較舒適(能拿高分)的人。
自然而然,我在大學就選了商科。其實我也有考慮過CS專業,畢竟當時我也嘗試過電腦競賽。但CS真的太難了,我是努力學可以學好,但不是天賦選手。而且如果你不是做到頭部,很難有好的career path。
決定要讀商科以後,我申請的方向無非是從名氣最響的投行和諮詢進行二選一。我也曾經貪心想要同步申請,由於時間的緊缺以及I am more number person:我決定focus IB recruiting。
說到這,我不得不提一下我recruiting的引路人——WST。
大一前的那個暑假,純純一張白紙的我因為和WST的一個free chat才知道:Oh,原來大家一直說的投行是這樣的,finance可以有這麼多細分的崗位,投行申請的時間線都這麼早…
其實很多中國留學生和家長(包括曾經的我)只會想到去讀一個好的大學,而不會想到很久遠的、要提早規劃求職的事。我當時願意和WST coffee chat的真實想法就是:反正是免費的,Why not,瞭解一下求職也不是什麼壞事。
而WST也成了陪伴我700多天的IB求職搭子。(我自己做了簡單的research,WST在加拿大幾所Top商學院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大家都知道,加拿大有比較好的6所商學院,分別是女王大學的Smith商學院、西安大略的Ivey商學院、多大的Rotman商學院、約克大學的舒立克商學院、UBC的尚德商學院、麥吉爾的德桑特爾斯管理學院。
有些商學院的特點是課程很專業,但是偏理論而且學業繁重。也有一些商學院學業比較簡單輕鬆,但是更注重extracurricular。說一句真心話,當我在投行IB和買方都實習過後,發現我自己在商學院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其實在投行這並沒有太直接的用處——投行IBD很多時候就是去做PPT/Excel,不需你懂很fancy的東西、很多理論也用不上。
而如果就讀的商學院,學業比較輕鬆,那麼學生不用花很多精力也可以拿高GPA,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準備求職。
據我瞭解,華爾街和加拿大投行都認可的target school就是Ivey和Smith。這兩所商學院每年都有很多人去GS、Evercore NYC Office,買方Point 72也有人進,alumni資源特別強。這兩所商學院的學業壓力不是很重,社團做得很好。我在準備投行面試的時候也會用他們社團的interview guide~
在你沒有任何實習的情況下,GPA是一個滿重要的指標。所以,midterm/final來的時候就猛猛學習。Reading week,final前後肯定是gap window,我會去投遞崗位、做做networking。因為一直學習也會很累,mix一下求職也不錯。
一般面試高峰期都發生在Fall/Winter semester的下半學期。像我在11月份可能一週有3、4個不同公司的面試。我會翹選修課(必修課不能落下)。翹掉的課可以問教授要recording,或者是問同學要notes~
自己可以多發cold email/networking。要主動和學校career advisor去say request,有時候官網放出來的event只target給大四的,但是其實大二也可以參加。我都會主動和advisor說
I saw this event from somewhere,I really want to enjoy~
隨手拍的風景照~
自求職開始,我在加拿大體驗了買方的Investment Management和賣方的投行實習。兩段實習,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確了自己的求職路徑。
買方實習的關鍵詞
autonomy, intellectual thinking, respect
買方的這段實習,我真的是要去思考Why this is a good stock or company,我自己去找資料,和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members一起聊。
實習的過程中,我也會接觸到客戶高層。當時一個公司的C Level專門來到我們公司。和他聊天的過程中,他曾提到他和某國的政府高官相熟. 雖然他很大排面,但是你能感受到客戶是很尊重你。而IBD實習,你可能也會見到一些C level的大佬,但你是作為乙方,體感不同。
投行IBD實習的關鍵詞
IBD是很好的training program,無論是PPT和excel技能、還是溝通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比方說在投行,在工作上常常要和組內的成員一起交流溝通。像我在所在的那個組挺白的,只有屈指可數的華人,怎麼融入這個小群體就非常考驗技巧。對於我這樣的Chinese background來說,culture gap就是我要去克服的一大障礙。每個英語單詞你都聽得懂,但是組合在一起,你就會有幾個問號,就如同白人會對我們成語或者引經據典的表達產生疑問。
除此之外,投行裡的白人都是很懂語言藝術的。他們問問題非常wisely,給別人的感覺不是去提問,而是在聊天。我覺得這一點也是我們中國留學生要學習的地方。
我很喜歡買方,但最終我還是選擇follow the traditional path:先在IBD做幾年,再決定下一步。
加拿大投行的headcount,和華爾街投行是不能比的。加拿大投行IBD每年summer只招100-150人。特別特別少,可能是扛不住加拿大天寒地凍的。
五大行是招人最多的。一般每家每年在加拿大一共招15-30個summer interns。還有一些global banking,每年我猜summer大概總共就招20~30個人左右。再有就是regional boutique,基本每個summer只招1、2個人。
國際生的比例肯定是更低的。據我所知,我身邊peers的20+ IB Summer Offer,中國國籍的不超過5個人。
我們加拿大投行面試沒有想象中簡單,甚至有些時候會更難。美國是博雅教育,本科幾乎沒有商學院,而加拿大本科就有很多商學院,再加上加拿大投行的hc很少,所以面試需要technical來篩選人。
加拿大投行也是很吃Networking這一套的,和美國一樣。
但我個人覺得,我自己做的大部分的Networking都是沒用的,只有極少數是有用的。而就是那極少數,甚至可以直接扭轉你求職季的結局。
Networking要遇到合適的人——專門負責recruiting or恰好這個人特別願意幫你,甚至只有這2個條件同時滿足,你的Networking才有用。
你為了遇到極少數的decision maker,前期就要不停的發email,約cold call,coffee chat等等。所以說Networking真的是number game。WST準備的networking資料很有用,涵蓋LinkedIn撰寫教程、Follow-up模板、Cold email模板等,大家可以戳下圖小助手領取~
求職很多時侯is a function of 強大且穩定的心態 + 注意細節。WST規劃導師對我的鼓勵讓我可以在求職路上持之以恆,對求職細節的把控讓我可以捉住每次機會,拿到了下面兩張Offer。
所以文章的最後,我也想把篇幅留給WST,寫寫他們對於我的幫助。
加拿大的求職市場be like:水裡有多少條魚,你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當你看著魚被人一條條拿走,而自己遲遲沒有撈到一條魚的時候,是特別焦慮的。往往這個時候,我都會找規劃導師 Monica去聊。她是特別懂求職大環境的人,也是懂你整個求職路的人,她的一些話會很大程度上緩解我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覺得求職最終是否成功,是靠每一個細節疊加起來的。如果每一個細節都做的不錯,自然而然你能拿到offer。比如就說Networking,我是屬於networking之前比較猶豫的型別,很容易想東想西。我會擔心這個人好senior我能不能聊,我要不要在這個時間發email。這個時候我的規劃導師Monica就會push我,給我encouragement。
而且有時候,你cold email怎麼寫,email發的timing好不好,某些申請要潤色,有時候和自己的lead strategist聊幾句,都有意想不到效果。
有些時候投行申請會要求候選人懂得特定行業。比如我面試過metals & mining組,除了常規的technical questions之外,自己還要額外準備industry knowledge、business fundamental和specific financial knowledge。在這一塊,WST確實幫助我很多。
metals & mining有個專門的model叫NAV model,可以取代DCF model,WST的行業導師在面試前會給一些有用的guide,讓我提前準備好。這位導師也會去改我的簡歷,尤其花了很多心思在我前幾段實習經歷上,把所有零散的東西都整合了,讓我的簡歷更符合投行對應組的要求。同時在mock的時候,導師告訴我面試官的出題思路,讓我更好地應對。
WST有很多厲害的導師,在幫我準備面試的時候都曾有押中好些題。比如我的一個買方申請,我當時寫了一個case study,導師就會在mock的時候深挖來預判會有什麼潛在的問題。
每一次面試都是一次成長,每一次碰壁都是一次歷練。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堅持投遞簡歷,認真準備面試,屬於你的那個機會一定會如期而至。當然在這條充滿未知的求職路上,有時我們都需要一盞明燈指引方向,而WST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投稿人:Jammie(化名,隱私保護)———
不經過正規化和魔鬼式的訓練,何談年薪百萬?
備戰2026求職季
報名VIP專案,掃描下方二維碼
聯絡WST團隊諮詢專案~~
宣告:所有學員斬獲的高薪崗位實習/全職offer,均是透過WST的求職專案達到自身實力過硬,符合公司錄用標準的前提下透過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請所獲得。
▼點選這裡,更多求職資訊盡在W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