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上岸摩根大通香港:IBD不是我人生的曠野……

*本文作者Aaron,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如果校園生活是一場既定航線的航行
求職就好像波光粼粼的海面
總有一天會泛起探索的漣漪
計算機 or 金融?美國 or 香港?
當Aaron決定當下就啟航
誰也不能替代他自己成為那個決定方向的航海士
一起來看看Aaron學長的求職故事吧
01
求職這件事,高中就開始在我心裡紮根
大家好,我是Aaron,目前美本在讀,24年年底拿到了JPMorgan中國香港地區2025年的暑期實習offer:

今天借WST來分享一下我的求職故事,算是記錄我人生長河中一段充滿挑戰和機遇、迷茫但堅定的求職經歷,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帶給大家一些鼓勵~
摩根大通神秘的Research
摩根大通香港的Research部門規模還挺大的,它們和Sales and Trading雖然不在一個floor上,但離得很近,有時候早會還會一起開。
我個人感覺Research這個部門挺神秘的,因為它們的招聘Timeline跟其它公司或崗位(比如SNT或AM)完全不在一個節奏上。
香港地區七八月份的時候,SNT和AM會開始發Hirevue面試邀請。First round interview一般會從SNT開始發,最快10月份就能收到一面了。AM會稍微晚一點點,大概10月底11月初左右。
但Research崗位在做完Hirevue之後,會有大概一兩個月的時間毫無動靜。我記得自己是在八九月崗位一開就投了簡歷做了Hirevue,然後12月底才收到了Research這個崗位的Superday通知,是的,它們甚至在聖誕節之後還在發麵試,發Offer的時間也特別晚,所以早些投簡歷還是有優勢的。
WST也整理好了非常全面的華爾街投行最新HireVue面試真題,包含高盛、摩根大通以及精品投行等,需要的留學生掃碼新增小助手發【原題】解鎖哦~
我和Research的緣分,妙不可言
剛上大學那會,身邊人都在學計算機,所以我也報了CS的基礎課,中間我也思考過要不要進行計算機方向的求職。但實在太捲了,而且我發現自己也不夠熱愛Coding,慢慢地就放棄了。
和不同行業的WST導師交流探討,看了WST提供的關於職業方向的介紹資料後,我開始對金融有了興趣。基於此加上我有CS基礎的情況,WST導師給我推薦了Sales and Trading,於是便開始和WST導師每週一次二級市場課程學習,我逐漸花更多時間關注Markets,瞭解各種不同的Product。
雖然主求職方向是SNT,但完全不妨礙我參加了很多二級市場其它崗位的實習,比如Equity Research和Asset Management,甚至最後在二級市場求職中成功拿下JPM Research的Offer。
因為它們都屬於二級市場,WST老師給我準備的Market和Technical知識,在這幾個崗位中是通用的。所以我就想著一起申請,多一些機會。
btw,在投遞不同崗位的時候我也會根據崗位需求做一些簡歷上的小調整,比如申請SNT特別是Trading方向的簡歷,我特意加了和Quant相關的實習,因為計算機技能是很有幫助的。
而申請Research和Asset Management方向,對Coding沒什麼要求,所以簡歷更偏向於二級市場相關的實習。Research崗位更關注你對不同金融產品的理解深度,比如要懂得如何對一些金融產品進行定價分析;至於Asset Management崗位,重點在於你對於不同的Product如何進行合理的資產分配要有自己的見解,要有宏觀的把控能力。
02
求職,其實就是一個打怪遊戲
說實話,在美國求職那段時間簡直是酷刑,我做了很多Networking,聯絡了很多人,但在優中取優的求職市場上,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給你referral。
而且像八大這樣的大投行,一般需要有3、4個人,而且的是VP或者Director級別的人給內推,才有可能拿到first interview我和很多Associate聊過,也就一兩個人願意給我referral,但是級別不夠,人數也湊不齊,所以很難拿到面試機會。
再加上我感覺當時自己準備得還不夠充分,就想著再多花幾個月時間好好準備,所以就把目標轉向了亞太地區的香港。
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投行的申請時間線差別還挺大的。美國那邊,我從大二上學期9月份就開始做Networking ,到了大二下學期的1、2月份,崗位陸續開放了,你得同時投簡歷還要接著做Networking。香港這邊要再等半年左右,7、8月份才開崗,兩邊相同崗位的時間線大概相差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Networking,是求職能量的積累
香港地區Networking和美國地區差別也挺大。和美國地區要referral不一樣,香港地區更多是深入瞭解公司文化。
我記得很早之前我就和香港地區JPM的VP Networking過,有問過culture,工作daily work什麼的。那個VP開始特別兇,還問了我很多Technical,我當時有點被嚇到,很多Market問題沒有答出來,後來她忽然語重心長地跟我講她自己之前在美國的求職經歷,給了我很多Advice,告訴我一定要認真準備那些基礎的fundamental和market的金融知識。
我當時就覺得,一個VP級別的人,對我這樣一個還沒入職的正在Networking的學生都能這麼貼心地指導,真的特別感恩。
而且可以發現,Networking簡直就是第一輪面試。你提問的同時,他們也會問你包括Behavioral和Technical類的問題,以及你對市場的理解。所以一定要儘早Follow market,Behavioral方面也最好提前準備好應對內容,不然別說拿面試,Networking可能都很難推進下去。大家可以提前聽聽Podcast瞭解一下市場,像Thought on market, Goldman Sachs Exchange等都是非常有幫助的資源。
合理利用資源,它們不是外掛而是金水
說到Jerry老師,雖然我今年年底就美本畢業,但我和Jerry的相遇,可以說高中就開始了。
高中的時候,雖然根本沒想過未來的職業規劃,但就是這麼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從我媽媽參加了Jerry的宣講會後開始慢慢變得清晰起來。她回來後極力向我推薦WST,大一上學期的時候push得更狠了,甚至還帶我去了WST線下辦公室。
當時我心裡也犯嘀咕,不知道現在就開始求職規劃對我以後會有什麼幫助,不知道這個決定會給我的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報名加入了WST,就此踏上了這段充滿未知的求職之旅,也是和WST的老師交流之後,我才開始有了在金融方面發展的想法。
WST的課程我真的極力推薦,被老師Push著看了一些關於Sales and Trading相關的影片後,真的可以把很多基礎概念都弄明白
WST的導師也特別負責,因為我加入時間比較早,所以每個週末都在和WST的導師上課,持續了一年左右從不間斷。這種對金融知識的日積月累還是蠻重要的,尤其對於不是金融專業的我來說。每次上課導師都給我金融市場動態、過Technical問題,好多面試中遇到的Market題都是WST導師和我說過的。除了專業導師的幫助很大外,WST規劃老師也會整理我需要投遞的崗位資訊,這非常方便,我直接點選就能進入投遞頁面,老師們幫我省了很多時間。
目前正在開放的金融公司崗位資訊,WST也給大家整理了一份,涵蓋美國/香港地區2025/2026求職季,可以找小助理回覆關鍵詞【金融】解鎖~
我瞭解的情況,去年申請季的時候,香港地區的公司確實更偏向於美本特別是藤校的學生,收到面試的數量更多。
但我覺得今年招的中國人變少了,招的韓國人或者印度人變得更多了。有可能是因為香港二級市場尤其是SNT在擴招印度和亞太那邊的業務,所以來了很多印度朋友和日韓的朋友。競爭壓力還是有所增大的,大家一定要提前規劃。
求職需要你放棄一些東西
學業和求職的平衡,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如果大家想在求職上岸的同時又保持高GPA,選課方面一定要斟酌再斟酌,我每學期一般都是按照學分來安排選課。比如我每學期大概有15學分,算下來可以報4、5節課,每節課大概3學分。然後我每個學期都會固定選大概3門專業課,再選2個比較容易的課程,這樣就能平衡一下學習的壓力,也不至於因為一個學期選太多專業課,導致學習壓力過大,最後影響整體的GPA。
另外,我覺得提前做好規劃特別重要,要多問問自己專業課的學長學姐,他們在選課和學習方面會有很多有用的經驗和建議。
在求職的關鍵時期,也就是那兩三個學期,要適當放棄一些比較難的課程,畢竟這個時候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求職準備。
最後,希望大家都得償所願,萬事勝意,在新的一年裡付出的努力都會有迴音。
———投稿人:Aaron(化名,隱私保護)———
不經過正規化和魔鬼式的訓練,何談年薪百萬?


備戰2026求職季
報名VIP專案,掃描下方二維碼
聯絡WST團隊諮詢專案~~
宣告:所有學員斬獲的高薪崗位實習/全職offer,均是透過WST的求職專案達到自身實力過硬,符合公司錄用標準的前提下透過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請所獲得。
點選這裡,更多求職資訊盡在WS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