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5人形機器人行業簡析報告
來源:格隆匯APP
作者:刀鋒
近兩日,A股大市不溫不火,人形機器人市場主線出現明顯分化。一方面,繫結華為、宇樹產業鏈的核心人形機器人龍頭出現高位“滯漲”態勢,包括長盛軸承、埃夫特、拓斯達等。
另一方面,小米機器人概念則有些發酵,開始出現大面積補漲。其中機科股份兩日累計大漲 44.7%,方正電機、京城股份均大漲 21%,震裕科技大漲 13.5%,禾昌聚合、美力科技、漢威科技均漲逾 7%。

那麼接下來,小米機器人產業鏈還會有機會嗎?
01
2021年8月10日,小米在手機發佈會尾聲,首次亮相了第一代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中文名叫鐵蛋。彼時,小米第一款汽車SU7還處在早期研發階段。
CyberDog整機重量為14kg,配置了11個高精度感測器,支援手機、手機+遙控器、語音三種控制方法。但該款機器狗電池容量不足,僅能提供1小時續航,充電時長卻需要160分鐘。與同期的宇樹四足機器狗在全球市場大殺四方相比,鐵蛋在技術性能等各方面還有明顯差距。
一年之後,小米釋出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中文名叫鐵大。該款機器人身高177cm,體重為52kg。
在運動能力方面,全身由5種關節驅動,共21個自由度,行走速度可達3.6km/h。感測器方面,搭載了小米自研的Mi-Sense深度視覺模組,可以對人臉、肢體動作等外界環境進行感知。此外,鐵大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演算法可感知6類45種人類語義情緒,分辨85種環境語義。
2023年8月14日,小米又推出了CyberDog2,在電池續航等方面做了最佳化與升級。
短短3年多時間,小米一共推出了3款機器人產品,其技術性能可能與宇樹、特斯拉等一線廠商還有不小差距,但推進的速度與決心還是很不錯的。
那麼,小米人形機器人在未來市場中能夠佔據一席之地嗎?
在我看來,贏面還是不小的。一方面,小米當初殺入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時候,都處於競爭紅海的時候,靠著技術、營銷等多方面的能力殺出重圍,目前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而發力機器人業務的時間明顯更早,與其他大廠處於同一起跑線,加之公司在前兩大領域取得的成功經驗可複製性,小米做這塊業務的優勢是不錯的。
另值得一提的是,汽車與機器人在硬體產品、AI軟體等方面有諸多相通之處,藉助在汽車領域積攢的技術,使其開發成本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小米機器人在北京大本營已經成為鏈主龍頭企業,能夠得到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產業鏈企業夥伴的大力支援。
早在2023年11月,小米機器人作為股東(28.5%),聯合成立首個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而該創新中心,還自主研發了“天工”人形機器人,在基於視覺的“感知行走”、複雜地形高速奔跑、跨越大高差臺階等多項關鍵功能上實現重要突破。
而在浙江大本營,宇樹科技是鏈主龍頭。在廣東大本營,華為很明顯是鏈主龍頭。
2月28日,北京亦莊正式開放亦莊新城場景資源,在兩年內釋放超10000臺、近50億具身機器人應用機會。那麼,小米機器人辦公地也搬遷至了亦莊小米汽車工廠,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到地方應用場景的支援有其必然性。
這如同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剛起步時,得到深圳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率先獲得批次的計程車替換訂單,為之後的崛起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小米機器人所在的北京市場有同樣的地利優勢。
基於以上分析判斷,小米人形機器人在未來出圈的機率是比較大的。那麼,這也意味著背後產業鏈孕育著諸多投資機會。
02
2025年2月,小米機器人團隊宣佈,旗下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鐵大)正分階段落地北京亦莊智慧工廠產線,並計劃於3-4月展示量產進展。
不過,小米機器人還未批次生產,其產品、技術進展外界知之甚少,背後被證實的供應商就更少了。
最為典型的是弘信電子,實錘進入小米機器人產業鏈。今年2月10日,弘信電子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一直以來與小米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是小米系列產品FPC的主要供應商,包括為小米手機、可穿戴裝置、機器人等提供軟板產品。公司已成功為小米客戶機器人產品提供過全套FPC解決方案,並獲得了小米的讚賞。
弘信電子主營業務是柔性電子,擁有各種規格軟板、軟硬結合板、及顯示背光產品,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智慧穿戴等領域。
該業務競爭壁壘較低,盈利能力較差,毛利率在過往幾年均在10%以下。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利潤大幅增長,但此前三年均連續大幅虧損,基本面表現不算好。

漢威科技,也是小米機器人概念較為純正的一家。
之前我們提到:按照券商調研反饋,漢威科技(旗下子公司能斯達,做電子皮膚)已經對接了國內17家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且取得較為深入的進展,部分已取得小批次訂單,客戶均為國內一線知名本體廠商。
而因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參股了能斯達(5.21%),按理說絕大機率是進入了小米人形機器人產業鏈。
目前,漢威科技是有一定量產能力、技術實力排名靠前的本土巨頭,一般的本體廠商是繞不開的。而此前漢威科技基本面也表現較差——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2.6%、-30.9%。
此外,漢威科技盈利能力也持續下滑了3年,2021-2023年及2024Q3,淨利率分別為14%、11.53%、5.8%、4.2%。不過,目前市場並不太在意過去業績基本面,而是對未來人形機器人業務給予了非常樂觀的期待。
與之類似的是,小米私募股權基金持有金楊股份2.5%,且後者也參股了小米鏈當前核心供應商——國華鼎立,負責機械臂製造。
除了以上企業外,市場頻頻傳言一些企業進入小米機器人產業鏈,真實性有待考證。
比如,傳聞震裕科技成為小米機器人關節供應商,且前往北美送樣;傳聞豪能股份的減速器已深度對接小米,客戶反饋積極,且小米已敲定本期量產產品採用行星減速器方案,公司是目前對接最為核心供應商之一;傳聞德邁仕近期已和小米等多家人形機器人公司研發對接絲槓,正式切入國產人形機器人絲槓(公司長期為小米提供剎車系統軸產品)……
當然,小米汽車背後的供應商,都有一定機會切入小米機器人產業鏈。因為,汽車與人形機器人很多硬體都是共通的,比如絲槓、減速器等。而小米汽車供應商,包括無錫振華、拓普集團、豪能股份、德邁仕等,值得關注跟蹤。
03
華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大爆發起始點為11月15日。當日,華為在深圳成立了全球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樂聚機器人、兆威機電、拓斯達、中堅科技、埃夫特等16家企業與華為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具身智慧技術的發展。
後來,兆威機電、拓斯達、中堅科技、埃夫特等華為產業鏈龍頭迎來了主升浪,現在大多估值已經上到100倍以上。
宇樹機器人產業鏈,真正爆發的時間點是2月5日,即春節開市之後的第一天。而在春節期間,宇樹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一炮而紅,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而對於小米機器人產業鏈,市場並沒有充分挖掘,發酵才剛開始,未來仍然存在預期差。
不過,這些潛在概念股在華為、宇樹產業鏈前期暴漲時也跟隨漲了不少,估值也不算便宜,接下來也應十分警惕估值動盪帶來的巨大風險。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