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可以不「爽」嗎?vivoXFIRST給了肯定答案

時間變短
表達
才更須深刻
3 秒內能不能抓住觀眾,5 秒內能不能打動評委,10 秒內能不能擊中演算法?
短,正在成為社交媒體上內容形式的主流姿態。也正因為短,快節奏、高閾值、強反轉,似乎成了短影片創作的不二正規化。
作為一個創作者,你可以睥睨這套規則,卻無法忽略它。
但在 FIRST 電影節的兩天,我看到了短影片的另一種可能:它不靠堆疊資訊、不追求情緒刺激,而更像一種對錶達多樣性的堅持,一種對爽劇法則的偏執反抗。
今年是愛範兒第四年參與 FIRST 電影節超短片單元,也是 vivo 贊助 FIRST 青年電影節的第六個年頭。隨著手機影畫素質的躍升,今年獲獎的作品完成度和成熟度都更高了,至少在術的層面,已經很少再有人去討論手機「夠不夠用」的問題。
當「術」正在成為超短片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創作者們正在嘗試回答一個更難的問題:
短影片,是否可以承載更復雜的表達?
「短」背後是什麼?
在 300 秒的超短片中,敘事被壓縮到了極限。交代背景、鋪墊邏輯已經實屬不易,要打動觀眾,創作者就必須在刪繁就簡與保留情感之間,找到某種專屬於短片的張力。
所以今年不少作品,都在嘗試去掉短影片慣常的套路——開場懸念、情節反轉、情緒高潮,而轉向某種更意象化的表達。
獲得今年評審團大獎的《籬笆房,蘋果園》正是一部打破套路的作品。與其說它是一部影片,倒不如說是一部影像散文詩。導演周白羽藉助生成式 AI,將北京地鐵站名轉化為夢幻般的意象,在空間座標與心理座標之間,構建出若即若離的觀看體驗。
地名被剝離出原有的功能性,轉而成為表達情緒的線索。我很難說它在講一個什麼具體的故事,但情緒的流動與空間的漂移,卻真實發生了。
根據官方統計,今年提交的作品中,接近一半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劇情片,三成走向了抽象或實驗的形式。
就像 19 世紀的印象派的誕生,落選者沙龍的反叛者們都不再追求宏大的敘事,也不再執著自己和學院派誰畫得更像:莫奈用速寫的方式在戶外作畫,追蹤光影在荷塘、雪地、日出中微妙的變化。塞尚則指出,他從自然中繪畫並不是為了描繪物件,而是為了實現一種感覺。
戶外速寫成為印象派的主流創作方式
手機與超短片的出現,也像印象派之於學院派:不是一種風格的誕生,而是一種創作理念的改變——當表達視窗只剩下幾分鐘,我們不再執著於講完整的敘事,而是講一個「足夠複雜」的動人瞬間。
「短」帶來的,不只是時間的壓縮,更是語法的改變。 
手機不只是低門檻,更是新語言
紀錄片最初是為新聞服務的格式,卻誕生了 Chris Marker 和賈樟柯。
新的工具,往往預示著新的觀看方式,新的觀看方式最終創造出新的語言。影像史上每一次技術的革新,真正改變的從來不是畫質,而是視角、節奏與情緒的組織方式。
在過往,但凡提及手機電影,大多談及它打破熒幕霸權、實現創作民主化
的一面,而忽略了它背後可能誕生出的新語言的可能。
在今年的作品中,我明顯感受到一種「手機特性」反哺表達的傾向:比起傳統電影鏡頭語言的「穩、準、全」,更多創作者用手機拍出了親密、搖晃、第一視角、超近景的視覺效果。
獲得今年手機創作獎的《最貴的麵條》是一部來自於真實生活的片子:一位小男孩用畫出來的「假幣」,在一家麵館持續九年的交易行為,成為他與師傅之間無聲的契約。
片中使用了大量微距和廣角鏡頭:鏡子反光的跳躍、沾滿面粉的皮膚紋理、孩子繪畫時專注的眼神——幾秒鐘的特寫鏡頭,足以觸碰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這些極細膩、極貼身的瞬間,構成了一種迥異於傳統銀幕敘事的曖昧與新奇。也提醒著我們,複雜與深刻並不總是需要宏大的篇幅與誇張的情緒。
手機,在這裡不是「也能拍」的替代方案,而是一種拍不出相同質感的新視角。
vivo 創造的不只是電影,而是新的青年文化
對 vivo 來說,聯合發起並持續支援 FIRST 電影節超短片單元,未必能帶來立竿見影的銷量轉化。但它依然年年到場,從未缺席。
與其說 vivo 是贊助商,不如說它是這場影像實驗的共謀者。它不主導,但始終在場,並給予創作者充足的空間和尊重。
對於 Z 世代而言,手機早已不僅是通訊工具,而是一代人的書寫工具。他們以影像為母語,正如千百年來以文字構築的文化。
超短片評審之一鮑德熹
從自拍文化到 vlog 短片,從濾鏡審美到專業工作流,手機既是日記本,也是劇場舞臺。它不借助複雜術語,不依賴長篇鋪陳,卻同樣能擊中真實、傳遞情緒,甚至介入時代的經驗。
不能再用「淺」或「快」來低估他們——影像並不比文字膚淺,短也不等於輕薄。就像詩歌比散文短,卻往往更密,超短片的張力,也恰恰來自對「深度」的極致壓縮。
回到開頭的疑問:在注意力經濟的夾縫中,能否存在「不討好觀眾」的短影片?能否存在沒有反轉、沒有爽點、沒有共情引導的表達?
vivo × FIRST 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們註定活在一個只能講「短故事」的年代,vivo 和 FIRST 這場實驗足以證明——表達的深度,不一定與時間成正比。
甚至我們可以反過來說:正因為時間變短,表達才必須變深。
文|喬納森何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