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飛做電商,2300億美金後的新故事

作者:王亞琪

來源:電商線上
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公司奈飛(Netflix),開始尋找新的賽道了。
這家與Facebook、Amazon、Apple、Google並稱為五大科技公司(FAANG)的公司,對於使用者的感知或許不如後四者,但你或許看過它的劇:《怪奇物語》、《羅賓》、《紙牌屋》……
最近,奈飛宣佈推出自己的電商平臺 Netflix.shop——這個以黑紅色為主色調的獨立網站,將售賣奈飛旗下熱門劇集的周邊產品。
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奈飛的老對手迪士尼。這兩家公司都擅長做內容,但後者顯然更懂怎麼把內容轉化為IP產生長尾價值。2019年全球授權商品產生的銷售額是2928 億美元,僅迪士尼一家就佔了將近六分之一,達到547億美元。
相比之下,此前奈飛對內容變現的態度堪稱佛系,上一次在零售領域的試水,還是2016年和美國年輕潮牌Hot Topic合作出售《怪奇物語》的衍生產品。這次和Shopify攜手打造的“Netflix.shop”,算得上是奈飛首個自營銷售產品的零售商店。
奈飛為什麼突然做起電商了?盈利顯然不是它的第一目標。
過去兩年,全球流媒體領域巨頭廝殺激烈,迪士尼旗下的 Disney+、華納媒體旗下的 HBO Max、蘋果旗下的Apple TV+、Amozon 旗下的 Amazon Prime,都在分食奈飛的市場份額。與其說奈飛是為了賺錢,倒不如說奈飛意識到了單一業務營收的模式已經在遭遇挑戰。
“從服裝、玩具到身臨其境的活動和遊戲,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為粉絲擴充套件我們的故事世界。”Netflix消費品副總裁Josh Simon在公司官網部落格上寫道,“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推出Netflix.shop的重要原因。我們希望將精選產品和豐富的故事講述結合在一起,為使用者提供獨特的 Netflix 購物體驗。”
截止6月29日,奈飛股價達到533.03美元/股,市值達到2363億美元,僅次於老牌巨頭迪士尼。奈飛這回攤牌,在電商領域再次碰上老對手,它還能打贏嗎?
1
開獨立站進軍電商
開啟奈飛新推出的電商網站Netflix.shop,印象最深的是黑底紅字的撞色。
螢幕醒目地印著“HYPLAND x YASUKE”,背景是新銳藝術家Jordan Bentley的照片。熟悉二次元潮牌的使用者可能會對HYPLAND有所瞭解,這個新興品牌正是由Jordan Bentley創立,此前最出名的系列是和死神、全職獵人、火影忍者、犬夜叉等經典日本動漫合作的商品。而YASUKE是奈飛在今年3月推出的全新動畫。
和傳統電商網站用圖片吸引使用者、以雙瀑布流形態展示商品的方式不同,奈飛顯然想賦予商品更多故事性。在網站的欄目導航中,設計師和品牌名字被直接當成板塊名字羅列,消費者點選不同板塊後,跳轉的頁面會有一段3-5分鐘的影片。設計師會在影片中出鏡展示作品的設計過程、手稿圖案以及個人理解,影片下方才是具體的商品圖片——這更像是藝術品的展示方式:故事和風格遠比產品本身更為重要。
相比之下,Netflix.shop展示商品的產品頁面很簡單:3-4張商品圖片、100-150字商品簡介(介紹面料、工藝和尺碼)、商品下方還會有“你可能喜歡的商品”等推薦板塊,但目前奈飛並未加入評論返圖的功能,這可能也和網站剛剛推出有關。
在售賣品類上,服裝、配飾、玩具以及家居都有所涉及。目前網站上售賣的商品還不多,總共只有18個SKU,除了Yasuke系列以外,Eden的街頭服飾和動作玩偶以及與盧浮宮合作的限量版服裝和裝飾品也有售賣。奈飛方面表示,今後《巫師》和《怪奇物語》等熱門遊戲的獨家產品,以及日本時裝公司BEAMS的新Netflix標誌服裝也會陸續上線。隨著奈飛熱門劇集的推出,Netflix.shop還會不斷更新不同系列的商品。
記者留意到,和藝術家聯名創作的商品很多都是限量款,按照奈飛此前曝光的資訊,它不僅自營了全新的電商網站,還和Target、沃爾瑪、亞馬遜、H&M、絲芙蘭等零售商簽訂了數百種周邊產品的許可協議。換句話說,奈飛攻入電商的打法和傳統IP很相像,自己開發商品進行銷售之外,也做IP授權的生意。「電商線上」判斷,一種可能的做法是,奈飛在自營電商網站上出售價值更高的限量版產品,同時授權第三方開發可量產的商品。
儘管多數都是限量款,但目前來看,Netflix.shop上商品的價格比預想的要友好一些——服裝價格基本在30-80美元,135美元的機器人鬧鐘已經算是單價較高的產品。
在購買方式上,Netflix.shop和奈飛原本的流媒體平臺賬號並不通用,非奈飛訂閱使用者也可以購買。配送則有標準配送和加急配送兩種選擇,前者大約3-7個工作日送達,後者1-2個工作日就能送達,不同的消費標準對應不同的運費,150美元以上可包郵。支付方式上目前只支援信用卡支付,消費者還可以選擇勾選郵件推送,從而獲得商品打折、促銷優惠的資訊。
不過,Netflix.shop上的商品只能送達美國當地,官方承諾,在未來幾個月內會將網站擴充套件到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一位在美華人向「電商線上」表示,“這些都是和某個影視作品IP的延續,若對某個動漫或者影視作品很喜歡,那這些商品有價值的,但還是小眾,如果要買東西優先會選擇國外Amazon,國內天貓。”
依次為購物車、支付方式、運費標準
2
電商,是奈飛新的故事
一直以來,奈飛都被視為一家現象級的公司。2009-2018年,奈飛創造了6168.47%的漲幅,截至發稿前市值超過2363億美元。
已經在流媒體業務上坐穩老大位置的奈飛,為什麼要一頭扎進不熟悉的電商領域?曾在內容變現上十分謹慎的它,為何選擇此時加碼零售業務?
這或許還是要回歸到奈飛的商業模式上來分析。
很少有人知曉,奈飛原本是做DVD租賃業務起家。在奈飛誕生的1997年,DVD租賃主要依靠的還是線下門店。奈飛藉助網際網路將DVD租賃搬到了網上——相較實體店,線上店的無限貨架讓可選擇的內容更多。奈飛積累了大量優質內容,僅成立五年就打敗線下租賃店成功在美國上市。但是,當YouTube橫空出世,奈飛很快意識到DVD租賃業務沒有未來。2011年,奈飛創始人Reed Hastings宣佈奈飛全面轉型進入流媒體模式。
在流媒體領域,自制內容打造護城河是奈飛成功的秘訣。2013年,奈飛的第一部自制劇《紙牌屋》面世,該劇單整合本高達400萬美元,有資料估算,奈飛需要在一年內新增100萬訂閱使用者才能覆蓋其成本。但《紙牌屋》推出之後大受歡迎,不僅在之後提名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劇集,還讓奈飛僅2013年第一季度就新增使用者300萬。這讓奈飛嚐到了甜頭,2018年、2019年在原創內容的預算都在120億美元以上。
可以發現,無論是早期的DVD租賃業務,還是後期的流媒體業務,內容始終是其核心競爭力。奈飛依靠差異化內容提升使用者粘性,帶動會員的大幅度增長,進而增加營收。在幾次轉型過程中,不變的是奈飛的會員制商業模式,時至今日,奈飛依然沒有任何廣告收入,會員費幾乎是全部的收入來源。風險在於,一旦遭遇付費會員停止增長,就會對營收增長造成影響。
而很顯然,這一問題已經出現了。最新財報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奈飛的全球訂閱使用者人數達到2.08億,低於此前預測的2.1億。此外,一季度的付費使用者僅增加了398萬人,遠低於華爾街629萬的預測數字。
奈飛需要新故事,這不僅僅是因為其會員增長已經逐漸看到天花板,也因為其特有的商業模式在不斷被複制——奈飛用十年積累了2億使用者,而Disney+只花了近兩年時間,就在全球累積了1億訂閱使用者,越來越多的對手讓它不得不未雨綢繆。
首先是內容的萎縮,迪士尼和HBO上線自己的流媒體平臺後,都拿回了自己作品的版權,包括迪士尼系列IP內容在內,《老友記》、《生活大爆炸》等知名作品也已經從奈飛下架;其次是價格的打壓,Disney+的月費僅為 7.99 美元,Apple TV+的費用為4.99 美元,而奈飛每月基礎會員8.99美元,高階會員17.99美元,價格上並沒有優勢。
如何應對?放眼整個網際網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會員、廣告、遊戲、電商,是商業變現的四條路徑。會員增長上奈飛看到了上限,廣告業務本質與會員體驗相悖,剩下可選擇的範圍就更小。其中,電商一直是高效變現的消費場景,也是一條被迪士尼驗證過的路徑。根據TitleMax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最賺錢的25大IP中有8個IP來自迪士尼,這些IP累計經濟價值高達3551.82億美元。
從這個角度出發,透過電商來做IP變現,對於奈飛來說無疑是個好生意。
3
從影片電商到內容電商
一方面是豐富營收結構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解決外部競爭的隱患。
但奈飛做電商到底能不能成?從前,奈飛做的是平臺經濟,賺的只是優質內容帶來的會員費;現在,Netflix.shop是純零售業務,要讓優質內容產生重複的收益,這才是奈飛想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所有影片網站都捨不得放過的肥肉。
國內的優酷、愛奇藝、騰訊、B站很早就開始試水電商業務。
上半年火爆的網劇《山河令》,劇中角色身穿的戲服在閒魚上拍出22萬的天價,優酷隨後將扇子、髮簪、水壺等劇內道具都拿出來拍賣,從拍賣價格來看也相當搶手;B站也在悄悄佈局電商,它有兩個隱秘的電商入口,一是放在APP底欄的“會員購”,另一個則是藏在UP主主頁裡的"商品"。前者是B站自營,主要售賣手辦、模型、圖書、動漫周邊等二次元向商品,後者則算是UP主的個人店鋪,主要是為了方便帶貨。
上述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簡單歸集目前影片網站的電商邏輯,主要分成兩個階段:
1、過去以優愛騰為代表的玩家,最擅長的是在影片中加貼片廣告,與其說是內容變現,不如說是內容帶貨,屬於一次性行為,是影片電商的基本玩法;
2、現在是依託於優質內容做再創造,直接創作出新的商品來做零售業務,多次開發IP,更接近於內容電商的運營邏輯。
後者也是奈飛選擇的轉型之路,它和迪士尼做深、做長IP價值的邏輯是相通的,比起迎合需求,它更像是創造需求。從這個層面來看,迪士尼才是奈飛真正的對手。
奈飛和迪士尼,共同的優勢是手握大量優質IP。奈飛在流媒體業務上多年耕耘,積累的使用者是其押注電商的砝碼,2億使用者被培養起為服務買單的消費習慣,奈飛再將使用者引流至Netflix.shop,這將是一個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但問題在於,經歷過疫情的衝擊,原本更依賴於實體商店銷售的迪士尼也意識到了線上渠道的重要性,同樣在大力加碼電商。今年3月,迪士尼宣佈將關閉北美至少60家迪士尼商店,以專注於運營電商業務。
在電商領域,雙方看似站在了同一跑道。但「電商線上」認為,迪士尼要領先一步。在中國,迪士尼已經建立起全套的授權體系,早在2015年就已經入駐天貓,如今粉絲超過200萬,迪士尼要做的只是把商品從線下搬到線上。而奈飛卻要從開發商品、搭建授權網路開始做起。
相比之下,奈飛自營電商的模式更重,速度也更慢。迪士尼藉助第三方電商平臺的力量,可以快速擴大銷售規模,運營起來也更為輕量級。如果從長遠來看,很難說哪一種模式更佔優勢,但至少在強敵環伺的現階段,奈飛或許應該儘可能地將觸角伸到更多消費場景。入駐成熟的第三方平臺,將更多的商品帶到消費者面前,這同樣也是搶佔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
– END –
六節課教會你,
系統掌握商業分析能力
▲長按二維碼識別學習
CEO商業評論
(ID: CEObiz
思想創造價值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沃頓商業》(ID: WhatonBusiness)   高階商業財富思想案例庫。商務合作及投稿請聯絡微信:whartonclu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