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是最會用人的“國際煤老闆”

內容來源:網路公開資訊整理。
責編 | 賈寧 排版 | 六月
第 8867 篇深度好文:7304字 | 17 分鐘閱讀
創新英雄之旅
筆記君說:
昨天美股開盤後,奈飛(Netflix)公司股價大漲,一舉突破1000美元/股大關,刷新歷史紀錄。
整個2024年,奈飛的業績可以用“一騎絕塵”來形容,全年營收390億美元,同比增長15.7%,全年淨利潤87億美元,同比增長61%。全年付費使用者淨增4100萬,達到3.02億。
奈飛的成功不僅為投資者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也給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杆。它在內容創新、使用者體驗和商業模式上的大膽嘗試,值得我們深入關注和思考。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奈飛能四次顛覆行業(DVD→流媒體→原創內容→全球化),而多數企業難逃“創新者的窘境”?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從創新核心、創新引擎、企業文化土壤這三個方面,一起來深入瞭解奈飛的創新之道,並從中找到我們的實踐出路。
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
一、創新核心:奈飛的兩大“反常識”法則

1.“夢之隊”邏輯:公司是競技團隊,而不是一個家庭

① 高人才密度:找到合適的人,並支付行業最高薪

奈飛創始人、CEO裡德·哈斯廷斯第一次注意到“提高人才密度”有多重要,源自他第一次大裁員的經歷。
2001年春,網際網路經濟泡沫破裂,大量網際網路公司倒閉。當時奈飛尚未盈利,為度過經濟寒冬,降低公司運營成本,哈斯廷斯不得不裁掉了表現稍差的三分之一的員工。
結果,幾個月後的聖誕季,奈飛的DVD郵寄業務迅速增長,剩下的三分之二員工圓滿完成了任務,工作時間延長了,但所有人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漲情緒。
為什麼裁員後,公司氛圍會迅速好轉?怎樣把這種積極的正能量保持下去呢?哈斯廷斯透過思考逐漸意識到,原因在於裁員後公司只留下最能幹的員工,人才密度提高了。
在一個真正人才濟濟的團隊裡,每個人都很優秀,他們會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工作表現也會迅速得到提升。
而一個團隊只要有一兩個表現欠佳的人,就會拉低整個團隊的績效,也會強迫他人圍繞著這些員工開展工作,團隊討論的質量得不到保證,更嚴重的是,如果你允許他們繼續留在團隊,你是向團隊表明你接受平庸,這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
哈斯廷斯認為,工作分成兩類:操作型和創造型。對於操作型工作,比如司機、窗戶清潔工等,最優秀的員工可能比普通員工創造的價值高出2-3倍,他們所能創造的價值是可衡量的,也是有限的。
所以,對於操作型工作,公司完全可以拿出平均工資就可以把公司運作得很好。但是奈飛大多數工作是創造型工作,依靠的是員工的創新和創造力。對於創造型工作,最優秀員工的工作效率可以輕鬆超過普通員工高達10倍以上,創造的價值更是很有可能高出百倍。
所以,即使是在2003年奈飛還在手頭拮据、資金有限的階段,哈斯廷斯仍然決定要把資金花在“刀刃上”。奈飛招人時,對於軟體工程師等創造型工作遵循“精英原則”,會給有超強能力的員工開出市場上的最高工資,而不是花同樣的錢去僱傭十幾名或者更多表現平平的普通員工。
奈飛靠的就是一個高效率的優秀員工代替很多普通的員工。事實證明,這種精簡團隊、提高人才密度的方式非常成功,奈飛的創新和產出速度突飛猛進。
奈飛內部強調“團隊文化”,而不是家庭文化。真正優秀的團隊就像職業運動隊,每個隊員/員工既要個人能力突出,又要靈活配合,還要有團隊精神,把團隊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他們都明白比賽勝利的唯一途徑就是讓整個團隊獲得勝利。
所以,奈飛團隊管理者就好像是職業球隊的教練,在培養責任感、增強團隊凝聚力等方面要下大力氣,同時面對人員調整的決定時,要保證每個崗位都是最好的員工,無論這個決定是多麼艱難的決定。
奈飛前首席人才官帕蒂·麥考德也曾說:“提高人才密度與擁有“最好的學生”無關,它是指裝備起一支能解決特定問題的最好團隊。”
她曾經認為每一項工作都需要一名頂級球員。有一次她和一群創業公司的 CEO 們共進晚餐,其中一位CEO對她說:
“你說的並不對,並不是每個工作都要有好的員工。比如你不會想要一個非常聰明,準確,注重細節的人為你做工資——這樣的話就會讓工資核算變得很糟糕,財務的人員會討厭你。我的意思是,匹配是最重要的,每一份工作都應該有一個有強烈願望把工作做好的人。”
由此,她得出一個結論:僱傭高匹配的人,才能組成高人才密度的團隊。
每一個員工,只要合適,都是對的人。不要只想著匹配今天的工作,要為明天要做的事情而努力,為未來而建立團隊。

② 適用於所有人的“留人測試”

當奈飛的主管決定要不要裁人時,會做一個“員工留任測試”:如果有人打算明天辭職,你會不會勸TA改變主意?還是說你會接受TA的辭呈,甚至感覺是鬆了一口氣?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主管可以辭退這名員工,給TA一筆高額的遣散費,然後立刻尋找一名你想要的精英。
“員工留任測試”適用於公司每個人。哈斯廷斯多次辭退和自己一起肩並肩走過來的元老員工和高管,包括奈飛的聯合創始人馬克·倫多夫,前首席人力資源官帕蒂·麥考德。
隨著奈飛的快速發展,聯合創始人馬克·倫多夫意識到奈飛需要一位經驗豐富、有遠見、有果斷力並且創業經營豐富的領導者,來應對激烈的競爭和挑戰,顯然哈斯廷斯比自己更適合擔任CEO,所以他退出,做自己更擅長的產品開發相關的工作。
帕蒂·麥克德和哈斯廷斯在奈飛共事14年,隨著奈飛國際化程序的開展,兩人都認為,也許注入新鮮血液會讓奈飛發展得更好,於是她也選擇離開奈飛。
這兩位重量級高管的離開,都和哈斯廷斯取得了共識,而且離開奈飛後,兩人依舊是哈斯廷斯的好友。

2.“人比流程更重要”:自由與責任的平衡

① 無休假制度、無費用管控:只招成年人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不是廢話嗎?哪家公司會招童工啊!”我們需要明白,在這裡“成年人”的反義詞是“巨嬰”。
“巨嬰”是前些年的網路流行語,指的是雖然生理上已經成年,但是心智依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
在我們的職場中,有很多這樣的“巨嬰”,他們一般表現為:工作挑挑揀揀,總覺得自己應被照顧;遇到困難,要麼依賴心理過重,等待他人決策,要麼怨天尤人,逃避責任;遭遇失敗和矛盾,總是指責他人,而不反思自己……
面對這種“巨嬰”,奈飛的做法很簡單: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很多公司的低效率和失敗,就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去和一些思想幼稚、任性衝動的員工打交道,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教育員工不撒謊、不遲到早退、要承擔交付結果的責任。如果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這些都不該是問題。
“成年人”,不僅是年紀上的成熟,更是職業素養的成熟。
奈飛給予員工充分信任,認為規章制度反而會限制“成年人”的工作,於是取消了休假和報銷差旅,任何人可以自由決定休假的時間和選擇航班。
比如你近期需要休假,可以提前將自己的工作安排好,就可以自主休假。奈飛相信員工會對自己的時間負責。
又比如,你不得不乘坐紅眼航班,但是第二天你有一個重要的會議,這時候你就可以選擇商務艙。奈飛相信員工會為公司的成本與工作效率之間做出平衡。

② 情景管理:提供充分資訊,讓員工自主決策

哈斯廷斯提醒我們,想要真正實現“減少管控、情景管理”,還有一個前提條件:鬆散耦合,認知一致。
那什麼是“鬆散耦合”機制?這是軟體行業的術語,描述一種系統設計,系統中各個模組沒有那麼緊密聯絡,靈活性強,只改動特定的模組就會解決問題,而且不會影響系統其它部分。
鬆散耦合型機制適合追求創新和靈活的創業型公司和創新性業務,分散決策權,靈活解決問題,減少部門之間的溝通牽扯。這種機制很適合取消管控、情景管理。
奈飛採取的就是“知情指揮”模式的鬆散耦合型公司。
公司決策制定權高度分散,集中控制的流程、規則或政策很少,這就給了員工極大的自由度,提高了部門的靈活性,加快了整個公司的決策速度。
但鬆散耦合的決策機制也有一個危險,缺乏一致性的風險很高。沒有嚴密的規則、流程控制,誰能保證不會有個別部門或者員工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產品質量,甚至無視員工和公司的合法權益?
所以,只有鬆散耦合機制,還不能夠實行有效的情景管理,還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團隊認知一致。
為了做到“認知一致”,哈斯廷斯採取了多種方法來設定重要情景,確保團隊認知一致對準“北極星”:建立一家適應性強且靈活高效的公司,無論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發展機遇還是商業條件改變,我們都能快速適應。
理解了這個“北極星”,我們才明白為什麼奈飛內部做業務前瞻性規劃時會強調不做長期規劃,比如年度規劃。在奈飛看來,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規劃和預測業務發展。
為了做到這一點,奈飛每年召集全球分公司的主管及以上級別的員工(約佔全體員工總數的10%)開業務回顧會議,對每一項業務進行一個議題討論:“為了保持靈活性,我們應該看多遠”,確保公司所有管理人員在認識上達成一致。
至於如何實現目標,不需要所有部門按相同方式進行,但需要確保所有人都朝著已給方向努力。
同時,哈斯廷斯每年有25%的時間花在跟管理者會談上,瞭解當前團隊認識一致的程度究竟有多高。
比如他每年和每一位主管(比CEO低三到五個級別)有30分鐘的會面,一年的會面時長共有250小時左右;每個季度他會和每位副總裁(比CEO低兩到三個級別)進行1小時會談,一年會談時長共有500小時左右。
二、奈飛是怎樣打造企業文化的?

1.奈飛的企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當年《奈飛企業文化手冊》廣為流傳,很多公司透過 PPT 瞭解到了奈飛的組織文化,他們也想建立像奈飛一樣的文化。
但奈飛前首席人才官帕蒂·麥考德告訴他們,建設奈飛文化花費了10年,檔案只是對這個過程的描述,呈現了奈飛團隊珍視和期待的行為與關係,並不是什麼一蹴而就的靈感。
不同階段的公司面臨不同的訴求。奈飛文化其實重寫了六次,因為團隊意識到,從初創公司到一家大型公司,從資訊分發公司到技術公司再到原創公司,奈飛對人的期待是不同的。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現在的奈飛仍然在經歷,仍然在持續學習。

所以,一家公司不應該從組建什麼樣的團隊和文化開始,而是要先弄清楚你的客戶是誰,產品是什麼,想要做成什麼樣事情。然後才是怎樣做這個事情,你需要匹配什麼樣的人來完成這些工作。

2.提高“企業坦誠度”:用積極的態度說出真實的想法

哈斯廷斯認為,領導者要開始提高企業坦誠度,要讓員工以積極的態度說出真實的想法。優秀的員工養成這種坦誠反饋的習慣,就能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同時對彼此負責,為下一步精簡管理、減少對傳統管控的依賴打下基礎。
要想培養坦誠溝通的文化,很多人以為企業領導者要以身作則,先向員工做出反饋。但奈飛堅持第一步應該是讓員工學會向領導者坦誠地反饋。
因為領導向員工提出反饋是相對容易的,而讓員工向領導者坦誠提出反饋,就比較困難了。一個人在組織中地位越高,收到的反饋就越少,就越容易犯下除TA之外所有人都能看得見的錯誤。
為了做到這點,奈飛對內部的經理提出了2個要求:
第一,經理必須不斷地向員工徵求反饋,並把接受員工的反饋列為與員工一對一的會談的第一項內容或者最後一項內容,以便能夠和業務討論分開進行。
第二,經理收到員工的反饋時,在態度上必須做出“認同提示”,比如做出點頭、握手等肯定的態度,或者當眾讚賞反饋者的反饋意見,讓員工感覺可以安全地向領導者提出反饋。員工向領導提出反饋時都會存在擔憂心理,“領導會不會記仇?”,所以為了鼓勵員工反饋,領導要表現出認同。
用4A反饋原則,指導員工有效反饋:
僅靠大力提倡坦誠反饋是沒有用的,坦誠的氛圍並不意味著一切,還需要讓團隊明白何為正確的反饋、什麼是錯誤的反饋。
奈飛總結了一個“4A原則”,解釋什麼樣的反饋才是有效的反饋,並且對員工進行培訓,學會正確地給予和接受反饋。
提供反饋時,目的在於幫助(Aim to assist)。反饋者應清晰闡述這樣做對他人和公司有什麼樣的好處,而不是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反饋具有可行性(Actionable)。反饋必須說明接收人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改變。
接受反饋時,要感激與讚賞(Appreciate)。因為我們受到批評時都會本能的為自己辯護,奈飛鼓勵並訓練員工有意識地反抗這種本能,尤其是領導者,要以欣賞和感激的心態面對負面反饋。
接受或拒絕(Accept or discard)。收到反饋時,你需要認真傾聽,認真思考,但不是每條反饋都是要求你照辦的。反饋者和接受反饋的人都必須清楚:對反饋意見的處理完全取決於反饋接收者。
如果反饋者認同這條反饋內容可以幫助團隊和公司變得更好,TA可以接受;反之,反饋者可以不認同,但依然需要認真傾聽,認真思考,並表示感激和讚賞。
三、創新引擎:模式與全球化

1.模式進化:從郵寄DVD到原創劇集

“訂閱付費”是奈飛開創的一種業務模式。在奈飛之前,美國人看電影的方式是去線下店租賃錄影帶,如果到期不歸還就需要繳納高額的滯納金。
奈飛讓使用者按月或者是按年付費,沒有滯納金,線上預訂自己想看的任何電影,奈飛郵寄DVD到家。
這種“訂閱付費模式”簡單、便宜、快捷,吸引了眾多使用者。依靠這種模式,奈飛很快就走出了早期虧損的窘境,在2001年成功上市。
但奈飛真正改變遊戲規則的,是2007年推出的流媒體服務。讓Netflix絕對做出“All in”流媒體決定的,是因為2012年它被內容方在背後插了一刀:那年9月,和Netflix合作滿四年的美國有線電視公司Starz,突然宣佈停止與Netflix的合作。
捱了一刀的奈飛,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只是播放其他影視公司的作品,奈飛就相當於一個渠道商,沒什麼議價能力,如果哪天幾大巨頭聯合起來“絞殺”,那麼奈飛將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在流媒體訂閱業務處於最巔峰的時刻,CEO哈斯廷斯又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奈飛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一家“影視出品製作公司”。除了當渠道商,還要當生產商!不僅可以節約版稅成本,還能建立自己的內容壁壘。
2013年推出的《紙牌屋》成為奈飛的首個原創大熱劇集,也標誌著“流媒體+原創內容”模式正式確立。2016年奈飛的節目甚至得到了第68屆艾美獎的54項提名。
趁勝追擊的奈飛繼續釋出了了幾個粉絲最愛的劇集的續集,包括熱門懷舊恐怖片《怪奇物語》的第二季、反烏托邦科幻劇《黑鏡》的新劇集,以及熱門歷史劇《王冠》的第二季。這時候的奈飛成為了流媒體領域的霸主。

2.全球化“煤老闆”模式:本土故事,全球發行

在文藝界有個段子:電影的導演都喜歡“煤老闆”,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對審美和內容一無所知,他們也懂什麼叫“安全生產”,所以他們只給錢,不添亂。
現在的奈飛,走的就是這條“國際煤老闆”之路。
它現在是韓國內容產業最大的金主之一,由於奈飛押注的成功,導致韓國影視產業近年來逐漸由電影向劇集傾斜,從業者紛紛“下海”拍劇,大銀幕上一度出現片荒。
2024年12月,奈飛改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正式上線。這部全球文學史上的經典傑作,被認為是最難被改編的小說之一,此前從未被拍成影視劇。而Netflix投入重金,使用哥倫比亞本土的導演和演員,純西班牙語拍攝,上線第一天就在“爛番茄”上取得破紀錄的100%專業好評率。
奈飛的這一招可以用12個字來總結:美國資本,本土製作,全球市場。
過去美國的做法是:拍美國故事,給全世界看。
但是從2016年以來,美國自己啟動了“逆全球化”浪潮,以及內部的撕裂和極化,全球觀眾對“美國故事”的好感程度是一年不如一年。
好萊塢確立了半個世紀的這套依靠巨資投入、明星加盟、科技賦能、重金宣發、全球放映、賣座續集、衍生品撈金的夢幻鏈條,註定在一個“逆全球化”和的時代,將會被持續地削弱。
後來,奈飛開始探索一條不一樣的道路,那就是“拍全世界故事,給全世界看”,但是因為思路還是沒開啟,於是拍出了《馬可波羅》這種不倫不類的大雜燴。上來就走了一條彎路。
問題出在哪裡?
因為奈飛在一開始繼承了好萊塢的“優良傳統”——拍任何國家的故事,都是一股美國味兒。換句話說,創意的主導權不在外國人手裡,即便是拍外國的故事,但還是由“美國人的思維”主導。
最終,奈飛摸著好萊塢過河,探索出了一條最佳路線,那就是——踏踏實實當一個煤老闆。
爆紅劇集《王國》的編劇說過一句話:“奈飛從不發表任何意見,只給錢。”
奈飛一飛沖天的股價證明了“美國資本,本土製作,全球市場。”這個策略是正確的。
結語
從奈飛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家卓越公司的本質是同時實現組織進化和模式創新。
此刻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不妨問問團隊:我們的模式有哪些創新?我們的企業文化是領先於時代,還是已經成了“老古董”?
奈飛的企業文化創新,真的可以拿來就用嗎?當然不是。
奈飛的企業文化脫胎於西方文化,而東方傳統文化往往更注重穩定與和諧,所以我們在學習和應用奈飛文化創新的時候,也要注意結合本土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比如,我們可以在集體框架裡面賦予一些個體自主權,透過“成果導向管理”,替代傳統的KPI考核,平衡集體目標與個人創新空間。
我們雖然不能照搬奈飛的透明文化,但是我們可以逐步推行“有限透明”,定期公開公司戰略進展和經營狀況,鼓勵不同部門之間的資訊共享,通過匿名反饋工具或者“裸心會”等方法,逐步培養坦誠開放的溝通氛圍。
最重要的是:坦誠溝通。這是團隊協作的第一性原理,是全部問題,也是所有答案。
企業的成功沒有標準答案,但進化慢的企業,哪怕是巨人,也會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之下,灰飛煙滅。
創新,才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永恆主題。在當下,更是如此。
為此,2025年5月11日-18日,由筆記俠發起的GBE(全球商業探索之旅)美國站“創新英雄之旅”正式啟程。
我們將圍繞“AI和全球化”這兩大課題,以“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為主題,給中國企業的AI和全球化經營帶來借鑑思考。
我們這次到矽谷的“創新英雄之旅”,會帶領大家一起了解未來AI方向的戰略創新、組織創新、模式創新,識別AI+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機遇與挑戰。
遊學期間,我們會邀請文中提到的奈飛前首席人才官帕蒂·麥考德女士,由她為我們分享《企業文化去看矽谷的底層價值觀》,全面瞭解奈飛和矽谷的價值觀,理解它在當下能為我們提供哪些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出路。
連結全球先進思想,拓展中國商業邊界。現在,筆記俠也想邀請你,與我們同行。
一個人,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所思。
如果你對探索全球商業真相和本質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在全球商業背景下審視和探討中國商業發展。
具體諮詢報名可掃下方海報二維碼,新增主理人詳細溝通。

好文閱讀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