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音樂,我們為什麼會忍不住擺動身體

圖片來源:Unsplash

撰文 | 安娜·馮·霍普夫加滕(Anna Von Hoppfgarten) 黛西·尤哈斯(Daisy Yuhas) 

翻譯 | 王越
我們為什麼會想隨著音樂擺動身體?關於這個問題,如今科學家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新研究表明,“律動感知”(groove experience),或者說人們隨節拍搖擺的衝動,取決於節奏中的切分音(syncopation),或許是因為這會影響人對節奏的預測。
“當我們聆聽具備適當的切分節奏的音樂時,往往會忍不住隨節奏搖擺,”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運動科學研究者伯努瓦·巴爾迪(Benoît Bardy,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他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創意的研究”。
圖片來源:Unsplash
切分是一種節奏模式,與標準節拍不同,作為切分音的重音不會出現在強拍上,而是會出現在不規律的位置。一首音樂中的切分音越多,你就越難猜到接下來幾小節的節奏發展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本傑明·莫里隆(Benjamin Morillon)和團隊對60餘名被試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研究了切分音與律動感知之間的關係。在一項測試中,他們播放了12段不同的旋律。所有旋律的主節拍都是2赫茲,也就是以每秒兩次的頻率出現。但每段旋律的節奏變化各不相同,分別包括三種不同程度的切分節奏。隨後,被試要評估自己聽音樂時想要舞動的程度。
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莫里隆和同事在文中指出,過多或過少的切分音都不能引發人們隨音樂搖擺的強烈慾望。換句話說,人們並不會特別想隨著完全可預測的節奏或完全無法預測的節奏晃動。
此外,研究還指出,律動感知似乎與音樂隱含的律動有關。研究者要求一組被試敲打手指來表達自己的身體律動時,被試幾乎全都遵循了2赫茲的基本節拍,而沒有按照包含切分節奏的旋律節拍來敲打。
為了更好地瞭解音樂如何讓大腦產生這樣的運動衝動,莫里隆和同事用腦磁圖(MEG)測量了29名被試聽音樂時的大腦活動,這是一種測量大腦磁場的技術。分析表明,大腦聽覺皮層主要對旋律的節奏產生反應。同時,腦的背側聽覺通路,也就是連線聽覺皮層與運動區域的腦區,則更多地受到與基本節拍一致的節奏影響。因此,舞動身體的衝動很可能產生於這一通路,再以運動訊號的形式傳遞到運動區域。
圖片來源:Unsplash
研究人員進行了數學建模,結果生成了一個“倒U型”曲線。曲線的走向顯示,聆聽中度切分節奏的人最想隨音樂搖擺。莫里隆表示,這個建模結果表明在中度切分節奏下,我們的大腦 “仍能從旋律中提取基本節拍”。綜合這些證據,他和同事認為,大腦本質上是在根據旋律中的切分音預測即將出現的節拍,結果產生了舞動的衝動
“長期以來,腦科學一直將音樂和舞蹈分開研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該校社會交流神經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康斯坦丁娜·西奧法諾普洛(Constantina Theofanopoulou,未參與這項研究)解釋道,“此前的許多研究都只關注音樂中的聽覺感知,或舞蹈中的運動表現,而這項研究填補了二者間的空白。”她補充道,不同腦區間的複雜關係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格外不擅長節奏性運動
與此同時,莫里隆解釋說,他研究的重要動機之一是瞭解人們如何感知時間,以及運動系統如何幫助我們識別時間模式和預測未來事件。“有趣的是,我們缺乏專門的時間感知系統,”他說,“我們有專門處理聲音和光線的系統,唯獨時間感知是特別的。”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2024年6月刊“前沿”專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3年合訂本(下)正在熱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