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調劑到冷門專業後,這位高考“失意者”潛心40年成為鐵桿考古人

直播
帶孩子走進考古的世界
嘉賓
許宏
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樊登
帆書APP創始人
時間:5月22日11:30
抖音搜尋:樊登
這些年,“文博熱”持續升溫,三星堆黃金面具、海昏侯馬蹄金接連登上熱搜,博物館預約量屢創新高。但是,當孩子指著博物館裡的一件件文物問“這是什麼”時,家長應該如何點燃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探索文物背後的歷史脈絡?
《給孩子的考古》是考古學家許宏歷時兩年專為青少年撰寫的通識讀本。作為二里頭遺址考古隊的第三任隊長,許宏深耕田野考古二十餘年,曾出版《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等面向大眾的考古著作。這一次,他以更加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孩子耐心回答考古是什麼,考古人如何破解歷史真相,考古學的新發現蘊含了哪些意義,等等。
《給孩子的考古》新書問世之際,5月22日,考古學家、《給孩子的考古》作者許宏與帆書APP創始人樊登將做客抖音直播間,圍繞新書展開對談。
《十三邀》
本文原刊“給孩子”
從文學夢到考古人,冷門學科的逆襲
在80年代的“下海潮”中,考古是絕對的冷門專業。許宏的同窗紛紛轉行,他卻選擇了一條更孤獨的路:從本科到博士,從田野到書齋,從發掘二里頭遺址到成為考古隊長,他像一位“地下偵探”,用洛陽鏟和毛刷破解著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碼。
那時的考古,是“灰頭土臉”的代名詞:與村民協商徵地、在麥田裡撿陶片被誤認為“可疑分子”、深夜守著貴族墓與狼狗作伴……
山東大學時期,許宏聽老師劉敦願先生講解陶器
但正是這份“冷板凳”的堅守,讓他在2002年與一條沉睡3700年的綠松石龍相遇。
當泥土剝離,巨龍白玉鑲嵌的雙眼與他對視時,他感受到的不僅是震撼,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使命:“考古不是挖寶,而是為沉默的文明代言。”
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區域性)
多年後,當許宏以“學術網紅”身份活躍於微博、B站時,考古早已不再是冷門。他的《何以中國》成為現象級圖書,“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遊人如織,鍾芳蓉以省文科第四名報考北大考古系引發熱議……
這一切印證著他的預言:
“當物質需求被滿足,人們終將回望精神的來路。”
曾經的冷門學科,正在成為安頓現代人焦慮的“心靈解藥”。  
冷板凳上的熱人生:
許宏40年堅守的啟示
許宏的人生軌跡,對當代青少年而言,恰似一面映照成長真諦的明鏡。
許宏的故事首先告訴我們:人生道路的初始設定遠非終點。在“一考定終身”的焦慮瀰漫的當下,太多年輕人將高考視為不可更改的命運判決書。然而許宏用40年證明,真正的命運永遠掌握在持續耕耘者手中。那些看似偶然的專業選擇,不過是人生長卷的第一個逗號,真正的精彩在於後續如何書寫。
《許宏的硬核考古課》
考古學從冷門到熱門的轉變,恰恰印證了社會需求的動態變化。許宏的經歷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專業本身沒有絕對的冷熱之分,關鍵在於能否做到極致。當短影片時代人人都追逐“熱門”時,那些在特定領域深耕的人,反而可能在未來成為不可替代的專家。考古如此,其他領域亦然。
對當代青少年而言,許宏的啟示尤為珍貴:與其焦慮於選擇“正確”專業,不如培養在任何領域都能深耕的能力。在快速變化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不在於追趕潮流,而在於能否在選定的道路上保持四十年如一日的專注。這種“長期主義”精神,或許才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
許宏在考古現場與工友討論工作方案
許宏用四十年光陰演繹了一場精彩的“冷板凳逆襲”。當考古現場的一鏟一土最終壘起學術高峰,這個關於堅守與蛻變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幸運,不是一開始就拿到好牌,而是如何把手中的牌打成勝局。
考古思維:
AI時代不可替代的“元能力”
那麼,讓許宏實現人生逆襲的底層能力到底是什麼呢?在二里頭的探方里,許宏常對學生說:“考古人要有偵探的敏銳,更要有翻譯的智慧。”
這句話濃縮了他獨特的治學方法:以實證為根基,以想象力為翅膀,在碎片中重構文明的全景。  
2003年,面對二里頭遺址僅發掘2%的現狀,許宏大膽提出“中國最早宮城”的假說。村民抱怨某塊田地長勢差,他敏銳聯想到地下可能有堅硬建築遺蹟;鑽探發現“四車道”古道後,他透過井字形路網推斷宮城的存在。
二里頭都邑中心區的佈局大勢
當質疑聲四起,他帶著團隊“小心求證”,最終讓深埋地下的城牆重見天日。這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開放存疑”的思維鏈條,正是考古學的精髓: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卻教會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世界。  
在AI席捲全球的今天,許宏的考古思維展現出獨特優勢。當ChatGPT能生成論文、Midjourney可復原遺址時,他反而更堅定人文價值的不可替代:
“AI能分析資料,卻無法理解‘何以中國’的情感;能模擬邏輯,卻參不透青銅鼎上的禮樂精神。”
考古學所培養的跨時空想象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對多元可能性的包容,恰恰是人類區別於演算法的核心競爭力。  
《十三邀》中許宏和許知遠
許宏在《給孩子的考古》中,將這種思維訓練融入一個個故事:從托馬斯·傑斐遜挖自家土墩墓的趣事,到考古學家透過現代垃圾還原家庭隱私的案例,孩子們會發現:考古不是背誦年代與器物,而是學習如何提出問題、尋找證據、挑戰成見這種能力,在資訊爆炸的AI時代,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給孩子的考古》:
一場跨越三千年的思維啟蒙
“考古學的野心,是研究人類逝去過去的全部。”
許宏在新書序言中寫道。這本寫給青少年讀者的通識之作,既是他二十年田野工作的結晶,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思維遊戲。  
書中沒有枯燥的年表和術語,取而代之的是“破案式”的敘事:  
– 何為考古?
它被比喻為“翻譯無字地書”——從灰坑、陶片中解讀先民的食譜、戰爭與信仰;  
– 為何考古?
許宏用“人類300萬年濃縮成一天”的比喻,讓孩子直觀感受文明長河的壯闊;  
史前史在人類史中的佔比
– 如何考古?
他邀請讀者化身“小偵探”,透過青銅器上的紋路、宮殿基址的走向,推理早期國家的誕生。  
尤為可貴的是,許宏始終拒絕給出“標準答案”。在討論“中國文明五千年還是八千年”時,他將不同學派觀點並列,引導讀者思考:
“定義文明就像討論生命從何時開始——關鍵在於你如何理解‘生命’。”
這種開放式的思辨訓練,恰是當下教育中最稀缺的養分。  
《給孩子的考古》中的考古探方演示圖
書中還藏著許宏的“私心”:他將距今6000年、各區域文化獨立發展的時期,稱為“滿天星斗”的時代;將公元前1800年前後,二里頭都邑和文化崛起後,一箇中心伴隨其他區域性文化多元共存的時期,稱為“月朗星稀”的時代。這種獨具詩意的稱謂,讓孩子們為畫面驚歎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場美學啟蒙:理性與浪漫、科學與想象,本就可以共生共榮。  
許宏在埃及
結語:
在不確定的世界,尋找確定的根
許宏曾說:“沒有歷史就沒有根,沒有根就沒有未來。”
在技術狂飆的今天,這句話有了更深意味:當AI重構生存規則時,唯有知曉“人類從何而來”,才能回答“將向何處去”。  
《給孩子的考古》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書,而是一把鑰匙: 
– 對家長,它提供親子共讀的契機,讓歷史成為家庭對話的“第三空間”;  
– 對孩子,它播下思辨的種子,教會他們用考古學家的眼光審視世界;  
– 對所有人,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文明長河中每個“此刻”的座標。  
四十年前那個錯失中文系的少年或許不會想到,他最終用考古學寫出了更宏大的史詩——關於文明的重生,關於思維的覺醒,關於在快餐時代如何做一個“有根的人”
而這,正是他用這本書給我們的最動人的答案。
許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夏商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主要從事中國早期城市、早期國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學研究。他拿著洛陽鏟“翻譯”了20年二里頭,為我們展現“最早的中國”;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先秦城邑考古》《城的中國史》等。
全網粉絲超百萬的“考古翻譯官”。經由許老師的分享,考古不再是“冷門”專業,而是各類生動有趣的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人類文明的全新視野。
相關圖書
《給孩子的考古》
許宏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5年3月
考古,在許多人眼裡,神秘而陌生,有如霧裡看花。不少人提起考古,浮現在腦海的是與考古風馬牛不相及的《盜墓筆記》《鬼吹燈》等懸疑探險類小說。瞭解多一些的,大多也止於央視“探索· 發現”頻道等的紀錄片敘事。近年來,網路上對三星堆遺址等重要考古遺址的解讀也五花八門,更使讀者摸不清門道。 考古這門學科究竟是幹什麼的?它又是怎麼來的?考古有什麼用,能解決什麼問題?考古是如何來解讀撲朔迷離的無字書的?在人類的知識寶庫中,哪些資訊是考古人奉獻的?作為人類,作為中國人,我們是誰?“中國”又是怎麼來的?眾多考古發現的背後,還有哪些待解之謎有待破譯?…… 《給孩子的考古》就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