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陣子大家都在心繫關稅問題。在我看來,美國這是徹底不裝了——它已經把中國當成了唯一的戰略對手,或者更直白一點:當成了最大的敵人!
昨天“對華關稅高達125%”的新聞刷屏了,但是這個數字其實是錯的,白宮澄清了一下,不是“高達125%”,而是“增加125%”,之前已經有20%了,所以其實是145%。
誰也不知道後面還會發生什麼。但是,美國對華的態度和戰略方向可以預見,近幾年應該不會變化的。我們應該徹底對它放棄幻想,積極應對。
關稅的背後,我們還看到,國家對於科教興國,已經放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而老美也會對我們在科技領域嚴防死守,圍追堵截,各種不擇手段都是可以看到的。
同時,經濟下行的風聲裡,有人調侃 “全家消費降級,唯有雞娃預算堅挺”。但深夜刷著教育政策解讀的父母都明白,這哪是預算的問題?是面對時代巨浪時,為人父母本能地想攥住一根救命稻草——可稻草該抓哪頭?
能看影片的,就看看下面這條影片,不方便的,可以接著往下看文章。
毛主席《西江月・井岡山》裡那句“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最近總在我腦海迴響。教育這場持久戰,周圍環境越是風雨飄搖,做家長的越需要替孩子守住核心陣地。

我見過太多家庭,在政策變動中反覆橫跳:聽說公民同招就連夜轉投民辦,看到 “雙減” 又焦慮課外班停擺。但真正讓孩子走得遠的,從來不是追逐風口,而一直都是鍛造這三項底層能力——閱讀、表達、邏輯思維。
通向無限可能的 “任意門”
我們都知道年級越高,自學能力越是重要,特別是到了初高中階段,自學能力好壞是中高考制勝的關鍵。那自學能力怎麼培養,說白了就是沒人教你,自己看書能學習,那這還得靠閱讀能力打底啊!
閱讀能力有個“馬太效應”,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因為閱讀能力強的孩子,讀得更多更快,閱讀量大了也會繼續託舉孩子的閱讀能力,進入一個良性的迴圈。而閱讀能力差的孩子,讀得更困難更慢,也更不願意讀,閱讀量的差距會越拉越大,進入一個負向的迴圈。
所以,小學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不擇一切手段,把閱讀能力拉高!
讓世界聽見你的 “擴音器”
表達力分為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寫作),這兩者都很重要。
表達力不僅是分數,更是未來職場、生活的通行證。舉個例子,你有個石破天驚的發現,你不會把它表達出來,誰知道你牛啊。就算你再厲害,肚子裡有東西倒不出來,說不出來,照樣會失掉很多機會。
放在現在的考試中照樣如此,語文考試寫作文分數佔比多高不言而喻。英文也是啊,聽口考察的是口語表達,筆試還考察寫作能力。可以說丟了表達,就丟了語文和英語的半壁江山。
拆解世界的 “瑞士軍刀”
這點不用細講了吧?除了數理化講究邏輯思維外,閱讀和表達的底層能力也是邏輯思維——沒有邏輯,讀書白讀,只是把每個字都念出來不叫閱讀理解;沒有邏輯,講話白講,寫作白寫,因為別人看不懂你想表達什麼。
閱讀、表達、邏輯,這三大能力,可以說是自人類發明文字以來最重要的三種能力,亙古未變。所以,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顛到什麼程度,你都不要心慌,抓好這個主線即可。
每年我都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家娃報的興趣班,每年都有一些調整。
常粉們總好奇,我給孩子報的課為啥跨度這麼大?圍棋、機器人、程式設計、數學、人文寫作…… 其實翻一翻賬單就明白:
邏輯思維賽道:圍棋落子間的全域性觀,程式設計除錯時的“試錯-迭代”,學數學時的刷題和錯題重做,甚至週末玩的數獨桌遊,都是在打磨思維齒輪。

閱讀馬拉松:我從小小常1歲半開始做英文親子共讀,在小學五年級已經把他的英語拉高到裸考FCE透過的水平,不是為了在簡歷上寫“FCE透過”這幾個字,而是為了讓他在小學的時候就實現用英文自由閱讀大部分書籍的能力。他現在放學早,一週有三天是3點半放學,這三天利用吃晚飯前那點時間,就能看完一本《哈利・波特》英文原版書。
我讓他用我們的小古文和上下五千年動畫課提前去背小初高的文言文和了解中國歷史,並不是為了讓他提前搶跑去做中考歷史題或者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題,而是為了他的中文閱讀涉獵範圍更廣。他現在一個寒假能讀完98萬字的《三國演義》原文,跟他之前打下的文史的底子是分不開的。
我一直在文章、影片、直播裡勸大家:文史英要在小學提前搞定,很多人不去深入理解這背後的邏輯,一聽“提前學”就一定會說“販賣焦慮”。怎麼說呢,聽勸的家長,孩子可能在小學已經可以輕鬆自主閱讀《哈利波特》英文原版書和《三國演義》原文;不聽勸的,在輔導孩子作業氣得吐血之餘還在那兒瘋狂敲擊鍵盤“你就是為了賣課在煽動焦慮”。只能說佛渡有緣人吧……
表達修煉場:從三年級正式寫作文開始,他每個單元的作文習作,我都會給他修改,跟他一起分析作文的結構、表達、甚至是詞彙和標點符號的應用,簡直比我當年搞自己的學習都用心。除了自己多上心之外,兩年前我還給他報了一個人文創作課,這也是語文唯一的一個課外班,專門教閱讀和寫作的,更系統地補充一些我自己給娃講不了的東西,就算現在時間、精力緊張,我也會堅持讓他繼續學下去。
如果你也認同常爸的觀點,如果你也想為孩子錨定方向,這三條建議或許有用:

鍛鍊邏輯思維的課程有不少,比如我家娃上過的圍棋、機器人、程式設計等,大家可以根據孩子實際情況來搭配。但有一個是跑不掉的,就是數學課。
很多家長想讓孩子學奧數來鍛鍊思維,其實奧數也分兩種,一種是搞得很深,學的很難那種,孩子學完是要打盃賽的,準備摘金奪銀的。但是這樣的內容跟校內部分聯絡不大,相當於自成體系了。適合當地有點招,有比賽成績需求的孩子,這些孩子我會建議你直接去刷高思導引。
現在陽光招生後,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孩子,走不了點招了。這種情況,可能另起爐灶專門花精力學競賽體系的價效比就不高了。對於絕大多數這種情況的孩子來說,還是更適合在校內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淺奧,也就是壓軸題的程度。這部分需求的孩子我會建議上一上學而思的新數學,它相當於校內+ 淺奧一站式貫通學習。
學而思新數學對奧數內容進行了精心篩選,把那些特別難的、偏題怪題都去掉或簡化,專門挑選和校內知識緊密結合的部分,用淺奧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校內的複雜問題。
課程內容設定也非常合理,60%左右是校內的重難點知識,幫孩子鞏固基礎,剩下40%是基於校內生長出來的淺奧的方法和數學模型,目的就是拓展孩子的思維。
對這個課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預約一下下週的直播:

閱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走長期主義。道理大家都懂,就看誰能執行。多說一句,英文閱讀很多家庭在啟蒙階段讀分級堅持的很好,但往往在“入章”的節骨眼兒就邁不過去了,常爸舉賢不避親,推薦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試試我們的《神奇樹屋》閱讀營,《神奇樹屋》這類橋樑書,可以像搭臺階一樣過渡到章節書。再經過我們老師詳細的講解和帶領,手把手帶孩子渡過這個關鍵階段,並實現對課內的降維打擊。



來自學習營裡孩子做的筆記
對神奇樹屋精讀營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預約一下這個直播:

小小常上的人文寫作課,把文學常識、閱讀理解、創意寫作揉成一團——就像熬一鍋老火靚湯,營養全在裡頭。每週1.5小時,給大家講過,小小常發燒都不讓我給他請假,去哈爾濱好吃好玩的中央大街都不逛,非要堅持上直播的。

對人文創作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預約一下這個直播:
最最關鍵的是,上面幾個課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價效比高,價格不貴,而且常爸親測有效,比較推薦,正好下週返團,有需要的可以關注下。
點選預約 / 收看👇
寫在最後
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教育的本質始終不變:不是把孩子塞進標準化模具,而是幫他們長出應對變化的筋骨。
如果非要談價效比,投資這三大能力,或許是最不會貶值的選擇。畢竟,當AI能寫出滿分作文,當演算法能秒解數學題,那些真正稀缺的 —— 獨立思考的勇氣、深度閱讀的定力、精準表達的底氣—— 才是孩子未來的鎧甲。
你同意常爸的觀點嗎?目前你最想培養孩子的哪項軟實力?歡迎分享,我們評論區裡見。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