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合作生產中洞見症候
以學識才智獻計基層
以筆為犁,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城鎮鄉野
他是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滙豐商學院
2019級碩士校友薛程友
踏入基層課堂
他迅速做好身份轉換
深入調研鄉村產業振興效能提升的新路子
在城鎮鄉野間書寫“國之大者”

薛程友
2022年7月,薛程友從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滙豐商學院畢業。懷揣對家鄉的眷戀和建設家鄉的熱忱,他回到了山東。隨即,他奔赴濰坊市諸城市桃林鎮合樂社群,開啟了為期兩年的基層鍛鍊。
兩年的時光裡,薛程友從青澀稚嫩的學生成長為成熟幹練的“人民公僕”,並將他在兩年基層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匯聚成篇,深入探討如何高質量地落實鄉村產業振興這一關乎基層發展的 “大學問”。今年9月,薛程友所撰寫的《“股份合作三步曲”基層落地實施專題情況報告》在2024年到村任職選調生優秀國情調研報告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為兩年的基層工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他的身上,彷彿看到一條從菁菁校園向廣袤鄉村延伸的成長之路,每一步深深淺淺的足跡,都承載著汗水與蛻變。

作為全國農業發展的“排頭兵”,山東肩扛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大省擔當。經過多年的積累,濰坊市探索出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先進經驗,創造出全國聞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提供了理論典型和實踐樣本。薛程友駐村任職的濰坊市諸城市,把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作為拓展創新“諸城模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全面啟用農村資源要素,唱起“股份合作三步曲”(支部建在網格上、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千企興千社),讓群眾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
來到諸城市桃林鎮合樂社群,薛程友發現,在這個以傳統農產品和茶葉種植為支柱產業的鎮上,同樣踐行著“股份合作三步曲”遠大圖景——多種形態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小農生產、個體經營”模式。
薛程友深知,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為調查所在社群政策落地的情況,薛程友“沉下身子、邁開步子”,一頭扎進基層調研工作中。他深入到各個合作社,與合作社的發起人和成員們深入交流,仔細詢問合作社在運營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從發展成果資料來看,“股份合作三步曲” 政策無疑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答卷,彰顯出這一政策強大的經濟推動潛力。

薛程友在基層
而政之所要,在乎民心。與此同時,薛程友深入村民家中,傾聽每一扇家門背後的真情實感,他認真記錄著村民們的每一個疑惑、建議和每一絲細微的情緒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薛程友敏銳地捕捉到了個別村民臉上的猶豫。茶田對靠地吃飯的村民而言,是生活安穩的象徵。將茶田交給合作社管理意味著要打破原有的自給自足生產模式,對未知收益與風險的憂心似乎未能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擔心合作社運營機制不透明或存在漏洞,導致經營專案被少數人或資本惡意控制,侵害成員利益。”這種心理存在於一部分村民中。
有些村民不相信這樣一個尚未成熟的體系可以帶來切實的收入提升、有些村民不清楚合作社的執行結構和模式……薛程友知道,村民們的顧慮,歸根結底還是資訊的不對稱。基於對這些問題的洞察,薛程友為“股份合作三步曲”的桃林實踐精心梳理思路,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試圖打破這些障礙,讓政策更好地在桃林鎮落地生根,贏得民心。例如,在合作社的制度設計上,提倡透過精算設定村民入社之後的保底收益;對生活困難、體弱多病的特殊村民,家庭承包地常年撂荒或管理不善收益甚微且承包土地符合入股合作社範圍的,鼓勵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

薛程友走訪村民
在政策推行過程中,信任的建立是關鍵。
個別村民不信任合作社,那麼我們就主動溝通宣傳,給村民們足夠的信心和保障。
他認為基層幹部要發揮好“粘合劑”的作用,與群眾算好成本賬、收入賬、對比賬。同時,要守牢合作社“一排風險底線”,設定“防火牆”,進一步加強防範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流失的措施,讓每一筆資金的流向都清晰透明,每一步流程都嚴謹規範,並接受村民的監督。這樣一來,合作社的運營在陽光下進行,村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權益是如何被保障的,擔憂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他這樣總結這次調研寫作的經驗:

國情調研報告要找好切入點,落實到民生民情當中,挖掘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群眾急難愁盼的點,多幫群眾算一下收支賬,多到田間地頭去走一走,去現場看一看,不能只做案頭工作,要多和當地群眾請教好的經驗和做法。
言語間,飽含著對基層工作的熱忱和對國計民生的關切。他像是桃林鎮的桃樹,紮根於基層的田野,又眺望著廣袤的天際,在基層幹部的實幹與擔當中煥發年輕人的生機與朝氣。

建設家鄉、投身基層,是薛程友矢志不渝的初心。碩士畢業那年,當有的同學在職業選擇的人生路口躊躇猶豫時,薛程友的內心無比堅定,回家鄉去、到基層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薛程友說,他自小就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於他而言是最能賦予他價值感的事情。這份信念並非一時興起,早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它就已經在薛程友的心中深深紮根。在滙豐商學院就讀期間,薛程友曾擔任所在專業黨支部書記和學校社團的社長,在組織黨群和社團活動的過程中,集體成員對集體所產生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就像是一股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激勵著他秉持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的信念。

薛程友(右)碩士畢業照
2021年,他曾參加“知行計劃”山東臨沂實踐團,這為他提供了了解機關工作、基層工作的機會,使得他在剛剛接觸基層工作時能夠快速適應。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商界軍校”,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他的思維,紮實的學術訓練在他進行國情調研時發揮了關鍵作用,所研究的問題緊扣國家發展的脈搏,報告中每一個科學的資料背後都是經世濟民的學術追求。
他也是深圳研究生院第一屆黨員骨幹培訓班的學員。在這一次次的學習、討論和實踐中,薛程友對黨史國史的認識愈發深刻,從覺醒年代“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開始,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使命早已深深融入北大人的血脈之中。
於是,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和人民的深情,薛程友回到齊魯故鄉,他渴望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揮灑青春的汗水,為建設好一方水土而努力。

在基層鍛鍊的這段時光裡,薛程友經歷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蛻變,從象牙塔中的學生幹部,逐步成長為與國計民生同頻共振的“人民公僕”。在學生時代凝結著無數想象與情懷的“群眾”與“人民”,此刻化作具體而微的人與事,也成為桃林鎮田間地頭上的生動實踐。
在基層掛職期間,薛程友曾接待過一位情緒激動的老人。老人滔滔不絕地傾訴著民事糾紛的煩惱,希望尋求解決辦法。儘管此事並不在鎮政府的職責範圍內,薛程友依然耐心傾聽,並積極給予回應。他從情感上安撫老人,從法律角度提供建議,最終成功平息了老人的情緒。薛程友看到了當地群眾骨子裡的良善與明理,他們或許會在遇到問題時情緒激動,但在得到理解和幫助後,便會展現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同時,他也欣喜地感受到基層組織的角色已經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血肉聯絡和魚水關係無比堅實。

薛程友與村民交流
兩年的時間裡,具身感受到基層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複雜精細,但是在與村民相處時的日常點滴中,薛程友收穫了無數溫暖與感動。在與當地幹部的共事中,他也逐漸掌握了基層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了對各項政策落地實施情況的研判能力。生活、工作在這樣友善、熱情而智慧的人民群眾之間,薛程友認為,熾熱的“理想主義”永遠不會蒙塵,相反,這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家鄉熱土,就像肥沃的土壤,滋養著理想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圓滿完成兩年的基層鍛鍊後,薛程友即將回到原職,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他感慨地說道,基層鍛鍊使他成長為一名本領過硬、心態成熟的基層幹部,而桃林鎮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留給他的遠不止是“第二故鄉”般的情結與眷戀,更是助他人生道路行穩致遠的寶貴啟迪。事無大小,“行而宜之”。這是值得基層幹部認真修習的重要功課。
“技近乎道”,簡短的四個字道出了深邃的意蘊。薛程友在基層這所“大學校”裡,學思踐悟、成長蛻變。從書本走向田野,他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基層工作的“多面手”。如今,站在基層熱土之上,“選之於黨,調之於任,生而為民”的初心愈發堅定;看著腳下的千山萬水,薛程友再度啟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近年來,無數北大人從“一塔湖圖”的學術殿堂奔赴祖國廣袤的基層一線,“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祖國河山”。他們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堅守於國家的戰略所需,以忘我的奉獻精神躬耕於群眾的急難愁盼,以高尚的為民情懷賡續著北大的精神傳統,在全國各地書寫著新時代北大人的奮鬥故事。北京大學校友會推出“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專題報道,聚焦北大校友在基層一線的生動實踐,一同聆聽北大人與民同心、與國同向的青春華章。

採訪:董思涵、黃莉媛
圖片:受訪者本人提供
編輯:黃莉媛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