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即,不少職場人翹首以盼即將到來的“長假”。但也有一部分“恐歸族”,開啟逃避現真實模式,直言:“我啊,今年春節真不想回家。”
網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打工人不願意回去過年了?”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說白了就是,三句離不開錢,四句走不出結婚…”
“恐歸”的原因不止這一個,看看以下幾個常見職場人“不想回家過年”原因,你有沒有中招!
01 “錢包癟癟”型:紅包刺客太可怕
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職場人不想回家過年,“囊中羞澀”往往是首要原因。
辛辛苦苦打拼一整年,好不容易有了點積蓄,這回家過個年,卻被迫體驗了一番 “花錢如流水” 的滋味。
博主@笑笑很會買,為“回家過年”算了一筆賬:“光是回家的機票就得花2000元,再加上給家裡置辦年貨和買過年的新衣服,又是好幾千。”
“即使回家過年,工作地租住的房子也得繼續交租。”賬算下來,她不禁感慨:“一年到頭,不知道在忙什麼。”
價格不菲的來回車票、必不可少的紅包年貨,以及少不了的飯局應酬,正在掏空職場人本就不富裕的錢包。
工資還沒焐熱,便消失得無影無蹤。怪不得有網友調侃:“回家過年,我沒瘦,錢包倒是瘦了。”
02 “催婚緊箍咒”型:單身拷問太煎熬
看過一個影片:一位27歲的小夥子,結束了一年的忙碌,開開心心地回家過年。剛到家的他,還沒來得及吃上口熱飯,家中的長輩就開始輪番催婚,壓迫感簡直拉滿。
對於單身的職場人來說,回家過年如臨大敵。人在上班,還能以“工作忙,先不說了”應付過去;而回家過年,直面“拷問”,可說是逃無可逃、避無可避。
“有物件了沒?啥時候結婚?”
“都工作幾年了,隔壁阿牛三胎都能打醬油了,你咋還不著急?”
親戚們所謂的“關心”,如同“緊箍咒”一般,讓人煩躁不已。很多時候,職場人不是不想結婚,而是還沒找到事業與感情的平衡方法。
無論是單身還是結婚,都是個人選擇。“強扭的瓜不甜”,不如先開心過個年。
03 “假期縮水”型:路上一晃假期秒沒
據人民鐵道報道,2025年春運,全國鐵路預計傳送旅客5.1億人次,日均1275萬人次。
都知道春運搶票難。對於那些離家遠,需要倒好幾班車的的職場人來說,但凡中間出點岔子,更是“天塌了”!
選擇開車回家,免不了忍受長時間的“堵車”,被堵在高速上過除夕夜都極有可能。難得有個長假,結果卻全消耗在路上。
前前後後七八天的假期,路上一折騰,直接減半。
難怪不少打工人感慨:“還沒來得及好好感受一下家的溫暖,又得收拾包袱準備返程了。”
因此越來越多職場人認為,與其這般辛苦奔波,不如在工作地休息放鬆。
04 “為了你好”型:觀念碰撞太傷神
“你家過年吵架了嗎?”這一話題曾多次登上熱搜。
有網友無奈感慨:“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回來8天,吵了7天。”
還有網友心酸分享:“年三十直接吵到離家出走,最後選擇提前回工作地,獨自一人過年。”
回家過年,難免要與長輩朝夕相處,因觀念不和而發生爭執的情況並不少見。
大過年的,更是難逃長輩那句:“我是為了你好”。小到生活細節,大到工作理想,無一不被唸叨。
表達抗議,傷了長輩的心;悶聲不說話,自己又憋得慌。本想著放假能安靜歇會,沒曾想“耳根清淨”是奢望。
“離家時想念,回家又想逃離。”成不少職場人的真實心聲。
05 “社交疲勞”型:飯局攀比太無聊
回家過年,飯局聚會自然少不了。以為是開心地談天說地,殊不知是工作和薪資的隱形攀比。
誰的工資高、誰的車子好,諸如此類,有人侃侃而談,便有人暗自神傷。
電視劇《心想事成》中有這樣一幕:孫心為了參加同學會,專門買了個價值一萬多元的名牌包。帶著“不能輸給其他同學”的心態,她開開心心地去參加聚會。結果剛入場,就發現另一位女同學的包包價值幾十萬。
更讓她難受的是,富豪同學的身邊圍繞著很多熱情的同學,談笑風生。而她卻被晾在了一旁,只能安靜地發呆。即使聚會還有下半場,也已經無心參加了。
電視永遠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飯局聚會上,攀比之風盛行,不僅讓人無法放鬆,還會徒增壓力和焦慮。
06 “家務苦力”型:比上班時更勞累
“別人回家是過年,自己回家是‘上崗’。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剛從年前緊張的職場節奏中解脫出來,以為能睡足、歇夠。沒想到回到家,連一天都沒歇夠,長輩便開始吩咐幹活。
打掃衛生、廚房搭手、採購年貨、走親訪友、端茶倒水……耐不住長輩的催促和嘮叨,只能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家務勞動中。
從早到晚,絲毫沒有假期該有的輕鬆自在,反倒比上班時還要勞累。
讓人不禁吐槽:“這哪裡是春節,分明是勞動節。”
07 “作息混亂”型:早睡早起成負擔
職場人期待放假,大多期待能每天睡到自然醒,來給一年的疲憊生活回回血。沒曾想,等待自己的,是被全家“批判作息”。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時差”小故事:
“在家裡睡懶覺等於‘觸犯天條’,每天早上七點,媽媽就會準時進入房間拉開窗簾。”
“過年在家,想多睡會兒根本不可能,長輩們會一直唸叨,弄得砰砰響,直到自己起床。”
“好不容易跟朋友聚聚,卻被要求23點前必須到家。”
還有不少人發出感慨:“可以吃完飯再睡,但必須得跟著一起吃早飯。”
職場“恐歸族”,恐懼的並非回家過年這件事,而是過年時需要面臨的各種各樣的難題。
這些既是難以言說的辛酸,同樣也是甜蜜的負擔。
願所有“恐歸族”都能平安歸家,度過一個自己喜歡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