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城青年到商業大佬,35年他掌舵四大央企

寧高寧和他的“哈哈主義”。
來源 | 中國企業家雜誌
作者 | 李 欣
2022年8月,寧高寧從中國中化退休,他人生中長達35年的商業探索之旅,暫時畫上了句號。
他回憶起1979年的高考,在一個月時間內,他翻透了手上僅有的五本複習資料,就連禮堂的水泥地上也寫滿了題目,最終考上了山東大學。
1984年,寧高寧到美國匹茲堡大學讀MBA,成為整個匹茲堡大學商學院裡唯一的中國學生。
3年後畢業,手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他到香港進入華潤,從基層辦事員做起。
此後的35年,從底層起步的他,先後做到華潤、中糧、中國中化與中國化工四家央企的一把手,並在資本運作、產業整合、國際化發展等方面,為業內留下眾多經典案例。
如今,回憶起事業的起點,寧高寧感嘆:
能從MBA畢業後直接到香港,進入一個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是一種幸運。
到華潤的第一年就可以陪總經理出差開會,可以直接向董事會彙報計算出來的投資專案的內部收益率(IRR)和淨現值(NPV),而且還得到讚賞,這也是幸運。
35年間,他發起和參與過上百起收購與兼併,這些經歷也讓寧高寧收穫了“中國摩根”“救火隊長”“併購達人”等標籤。
寧高寧還記得,有段時間,別人一介紹他,開口就是“寧高寧,資本運營專家”。
當時的他面對這個標籤,卻有點哭笑不得。
雖已年過60,對於這些標籤,他也一一作了回應。
寧高寧認為,稱自己為“救火隊長”是一種誤解,因為自己歷任的幾家公司的發展,有高峰有低谷,但沒有絕對的困難。
“更不是救火,如果真著了大火,我去也沒用。”
這些經歷給自己提供了多看行業、看公司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對探索企業管理的人來講,是珍貴且難得的。
他也不喜歡“資本運營”這個詞。
寧高寧認為,兼併收購、股權交易,包括透過資本市場集資融資,在自己經歷的幾家公司的關鍵戰略階段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這些是表面,其背後的資產質量提高、運營效率改善、創新發展不斷迭代才是關鍵。
如果你現在問寧高寧,歷任多家知名企業給自己到底帶來了什麼,他的答案是——
這就像去了一趟深山,看到了許多美麗奇妙的景色,種下了許多未來會長大的植物。
我並沒有從山裡帶回多少奇珍異寶,只是沾滿了渾身的露水和枝葉,抖一抖,原來都是閃閃發光的記憶,對人一生來說,這不是也很酷嗎?
01

從下鄉知青到華潤“一把手”

寧高寧1958年出生于山東省濱州市的一個醫學世家。
正如他所說,職業的特點往往會形成家庭的氛圍和傳統。
寧高寧的母親父親、舅舅舅媽、哥哥弟弟等都是醫生,唯有他是一個例外。
17歲高中畢業後,寧高寧到農村插隊,成為一名下鄉知青。
次年經過層層選拔,他成為一名軍人。
1979年,部隊軍人被允許參加高考。
寧高寧報名,拿著家人寄過來的五本複習資料,他備考一個月,成功考入山東大學經濟系。
完成四年學業之後,寧高寧榮獲了富布賴特獎學金,以此機會前往美國,進入匹茲堡大學深造,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
他成為中國最早去美國讀MBA的一批人。
回憶起留學生涯,寧高寧曾說:
當時也不知道什麼叫MBA,上了半年課之後,有點明白了,原來就是為將來的生意做準備。
1987年,寧高寧從美國學成回國,他的職業軌跡迎來一個重大的轉折點——華潤。
進入華潤集團純屬偶然。
那一年,寧高寧到香港,幫朋友收購一家銀行。
結果銀行沒買成,人卻因為華潤留在了香港。
進入華潤集團後,寧高寧從最基層做起。
幾年後,華潤交給了他第一個重任。
當時,華潤集團投資了一家公司叫永達利(Winland),即後來華潤創業的前身。
其原業務是紡織印染,因汙染環境問題,集團決定把廠房拆掉重建,於是處置工作落在了他頭上。
寧高寧回憶,當時是為了解決難題,而讓自己成了華潤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總經理。
“讓我去處理這事,我沒躲,沒推辭,最後也成了一個機會。”他在書中寫道。
寧高寧負責永達利7000平方米工業用地的重建。
在他的操盤下,專案建成後很成功,永達利公司盈利提升5億多港元。
寧高寧在華潤的這場戰役,贏得很漂亮。
進入華潤12年後,1999年寧高寧成為華潤集團的副董事長、總經理。
此後,在他的帶領下,華潤開始向實業發展,並利用資本在內地多個行業掀起併購浪潮,先後整合了地產、啤酒、零售、紡織、製藥、建材等多個領域。
華潤啤酒便是一個經典案例。

華潤啤酒的核心競爭力是超強的併購、整合、協同的能力和文化。

這個特殊能力,促成了華潤啤酒在未來快速的成長。
曾經,在收購第26家啤酒廠時,內部也產生了一些分歧——
有意見認為可以分長江而治,也有意見認為可以分幾個大區而治。
於是,寧高寧寫了篇題目為《26只貓和一隻老虎》的短文。
他說,26只貓也會被野狼逐個吃掉,因為形不成合力。
而貓要大成虎,成虎才能雄踞山林。
所以多個小工廠必須形成協同作戰的大集團,就像現在的26個工廠是26只貓,要變成一隻老虎,要有統一的大腦、心臟、血液、四肢、耳鼻喉眼,這樣才有真正的核心競爭能力。
由這個故事也可窺見寧高寧的整合思路——
透過併購手段整合產業,進而迅速形成規模優勢。
他說,只有成為行業領導,才能對商品市場有控制力、對資本市場有號召力。
2004年,寧高寧離開職業生涯的起點華潤。
十八年的職業生涯,寧高寧都奉獻給了華潤,因此他對這裡始終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深厚情感。
他說,這18年,與其說我為華潤工作,不如說華潤培育了我。
他還說,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因為當時從沒想過會離開,他以為會永遠在華潤工作下去。
他在書裡回憶了決定離開華潤去中糧的那個晚上。
當時,他正在北京出差,頓時覺得沒有方向感。
酒店的房間很大,他就無目的地在房間裡轉圈,一圈一圈,從晚上走到凌晨,再看到有華潤標識的檔案後禁不住激動,流下淚水。
前幾年,華潤拍公司80週年紀念片,拍片人採訪寧高寧時問他:
華潤、中糧、中化三家公司在你心中怎麼比。
他說華潤是孃家,中糧像是出差,中化只能說是路過了。
這並不是指公司的好壞和誰更重要。
因為無論哪一家公司,自己都是全情投入。
只是說對我在不同年齡的經歷和影響來說,華潤是最大的,寧高寧說。
02

國企的“放牛娃”

從華潤離開後,寧高寧“空降”中糧集團,被任命為中糧集團董事長。
進入中糧後,他發現,華潤本身是一個多元化控股企業,投資自由度很大,醫藥、地產、金融、電力都可以投,但有主業的限制。
這些業務規模都不是很大,但中糧要發展必須聚焦主業,圍繞糧油食品來發展企業。
沿著該思路,2009年他燒了第一把火,正式提出“從田間到餐廳”的全產業鏈戰略。
寧高寧表示,希望用全產業鏈這根“竹籤”,將整個中糧像糖葫蘆一樣穿起來。
在這個嶄新的戰場上,他也沿用自己拿手的打法,將併購重組經驗改良到中糧。
於是,中糧先後重組新疆屯河、中土畜、中谷,收購深寶恆,控股豐原生化,接盤五穀道場,入股蒙牛,手握福臨門食用油、長城葡萄酒、香雪麵粉等幾十個品牌,並收購了來寶和尼德拉兩大國際糧食集團,基本實現了糧食的全產業鏈佈局。
據不完全統計,加入中糧後的寧高寧,主導過超50起併購。
2013年,中糧擊敗對手中儲糧,收購糧食物流企業華糧。
中糧、中谷、華糧3家糧食央企,“三糧合一”實現了糧食內貿、外貿、物流業務的統一,中糧也成為國內最大的糧油貿易商。
公開資料顯示,寧高寧初入中糧時,集團的資產僅為600億元。
11年後,中糧集團的資產翻了7倍多,達到近720億美元。
2014年,中糧營業收入為1991億元,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
在中糧集團董事長位置上度過11個春秋後,寧高寧再次揮手告別中糧,出任中化集團董事長。
在中糧的11年裡,他並非沒有遺憾。
公開報道顯示,2012年,中糧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遭遇了虧損或利潤大幅下滑。
外界也認為,寧高寧的遺憾之一或是,他未能跟隨企業走到全產業鏈計劃的收穫期。
初到中糧的寧高寧曾寫下這樣一段話——
空降兵好像是一位陌生人闖進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家庭聚會。
他不知道大家正在談什麼,也不清楚這個家裡的很多故事,這時候他開口說話,很容易唐突。
而接下來,他又到中化當了回空降的“救火隊長”。
據華夏時報報道,寧高寧到任中國中化集團(簡稱中化)任董事長時,中化正處於業績低迷期。
2015年,中化的營業收入為606.55億美元,淨虧損約為5510萬美元。
寧高寧到中化不久,就提出了“科學至上”的戰略理念。
他認為,石油化工、新型材料、農業化學肯定是中化的主業,但今天真正驅動行業進步的是科學技術。
僅從中化的業務看,它可持續的有競爭能力的幾項業務都是因為這項業務有科技含量,在歷史上有過研發和創新。
“科學至上”的戰略理念,是期望把公司全面轉向以科學技術驅動的世界領先的綜合性化工集團,把研發變成戰略、變成主業,沒有研發創新不投資、不擴產、不併購。
2023年年末,他再次提到:
在中化,有這樣一個理念:
如果一個公司沒有創新和研發,中化就不投資也不併購。
沒有研發和創新,就無法增加新產品。
所以企業必須要有驅動升級的新產品才可以,這也是企業競爭的一個主要戰略。
“目前的形勢下,我認為企業除了技術的研發創新外,沒有更多的戰略。”他說。
寧高寧接手中化的幾年間,集團營業收入實現大幅增長——
2018年營收創下十年來的高峰,達到893.58億美元;
同期淨利潤為7億美元,創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2018年7月,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黨委書記。
2021年,在寧高寧的帶領下,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兩化”合併,他出任中國中化控股公司董事長。
據中化官網,合併後的中化控股公司旗下有16家境內外上市公司。
截至2021年底,總資產超過1.5萬億元,全年營業收入超過1.1萬億元,位列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31位,化學品行業榜單第一位。
寧高寧本人的職業生涯,又斬獲新成就。
兩次空降,三任董事長對一個人影響幾何?

寧高寧用一些筆墨講述自己“三次上任”的心態,他說:

作為企業的一把手,你必須提出企業發展的方向,做出重大戰略性投資,促成重大交易。
這臨門一腳你就要自己踢,別人無法代替你做。
03

60歲後的思想昇華

2022年,寧高寧從中化退休。
在得知要退休的當天下午,寧高寧開會回到辦公室,看著眼前的景物,喉嚨哽咽,胸口發緊,鼻子發酸。
他回憶說,感覺是要離開一個生活了很久、感情很深的地方,眼睛自然就溼了。
不過,這種感覺很快也就過去了。
寧高寧很坦然地接受了這個變化——
所謂世界500強企業的董事長,聽起來是個頭銜,可以很嚴肅、很緊張、很在乎。
但其實也可以不這樣,也可以很平常、很輕鬆。
啥事時間一長了就知道,不過如此,原來如此呀。
退休也換來了自由。
他說,過去對企業的責任像是懸在頭上的劍,無形又無時不在的,它與你的生命一樣重要,而且在不斷變化中又有風險,但你又不能完全把握。
現在脫掉了,這是大改變。
現在可以穿短褲去公園散步了,在這個年齡換一種生活方式,得大於失。
今年7月,有媒體問寧高寧,像王石、李小加這樣的企業家60歲又重新出發,再次創業了,你有沒有也在規劃自己的第二人生。
寧高寧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表示不會再去做一些商業性的東西了。
“我覺得如果重新出發的話,那不是又重複了嘛。
人最主要的還是去嘗試新的,或者是去創造一個東西。
我還是希望能夠再把這種經歷的東西、思考系統地寫下來。”寧高寧說。
“從你年齡的理解能力和對生活的聯絡程度,感受會不一樣。
因為角度不一樣,可能答案都不一樣。”
寫作、記錄大抵是寧高寧常年保持的習慣。
在管理公司時期,他也一直未中斷過寫作。
歷任的三家公司,寧高寧都積極推動了公司內部雜誌的建立。
比如,華潤最早是從上市公司華潤創業開始的,內刊是《創業論語》,後來改為《華潤》。
中糧的內刊是《企業忠良》,中化的內刊是《新中化》。
這些內刊,他都曾供稿,甚至,因為標題經常以三個字的形式簡練地表達觀點,時間長了,就給自己留下了“三字文”的稱號。
離開中糧時,他曾寫下一首表達告別心情的散文詩《如果》。
退休之際,又創作了一首題為《老了的美好》的詩歌。
現在,寧高寧終於有更多時間來系統地回顧和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繼續自己的寫作夢。
寧高寧說,隨著人生的不斷前行和週期性迴圈,人的思想會不斷升級。
這種升級不僅僅是經驗的積累,更多的是思想層面的深化。
“隨著對生命意義理解的逐步深入,我希望能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分享我的見解。因為我是一個深刻的人,所以希望從自己的角度去審視和表達。”
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從自家的三兄弟寫起。
這種平靜、真情流露的風格,或更接近如今寧高寧本人的狀態。
有人統計,《三生萬物》全書大約出現了54個“哈哈”。
起初出版社建議寧高寧刪除掉這些略顯口語的詞彙,但在他本人的堅持下,還是保留了下來。
他的理由是,“哈哈”是寫作的一部分,它反映了自己的山東口音。
書中的54個哈哈,也讓寧高寧本人又收穫了一個“哈哈主義”的標籤——
意味著人要大度、樂觀、從容,理解他人,不必對一些事情過於計較,用“哈哈”一笑置之。
他很贊同,認為這是從一個新的角度詮釋了這本書。
不過,“哈哈主義”應該不僅是對書籍的詮釋,它也映射了這位久經沙場企業家的生活哲學——
以真誠和幽默的態度面對人生。
在這份坦率之外,他對企業管理的深刻反思和思考,將會在未來更長的時間裡,繼續影響著更多的人。
  ·   END   ·  
視 頻 推 薦
合 作 對 接
尋求報道、商務合作、投融資對接媒體互推、開白、投稿、爆料等……

掃碼新增投資人說運營者微信,備註「商務合作」詳細溝通。


超 級 社 群
【投資人說】正在組建超級投資者社群、超級創業者社群、超級讀者群、超級媒體群等,目前總人數已超1000人。
關注【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傳送資訊「進群」,與各行業精英直接交流,共同進步。
旗 下 媒 體
發現在看了嗎,戳下看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