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溝通女神教你撕掉標籤聽懂潛臺詞

“病有千百種,但藥就是一貼——靜心”
共創活好的環境
『niwo』
*分享:賴佩霞
*編整:志飛
1. 前言
愛自己,是一切溝通的起點
賴佩霞用半生領悟到:“當你喜歡現在的自己,過去的一切都成了養分;若厭惡當下,過去便全是枷鎖。” 
 活在當下:舊模式無法捆綁一個清醒的靈魂;
 敢於衝動:偶爾打破常規,讓生命迸發火花;
 以愛回饋:你所給予的,終將回到自己身上。
“溝通的本質,是兩顆心在真實碰撞中照見彼此。這條路沒有終點,但每一步都通向更自由的自己。”
2. 導師介紹
賴佩霞 
中國臺灣著名作家,雜誌發行人。深度靜心者,生命成長導師 30 餘年。 50 歲進入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深造。 2023 年曾隨郭臺銘參選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
從壓抑到覺醒: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
賴佩霞自幼成長於單親家庭,母親強勢的管教讓她習慣了壓抑自我,甚至將“沉默對抗”延續到婚姻中。她坦言,曾經的自己“不懂好好說話”,在職場被霸凌時只會事後懊悔,與家人溝通時也總是頤指氣使。直到婚姻觸礁,她意識到:“強勢源於對愛的誤解,而溝通的困境本質上是自我認知的缺失。”
27歲起,她全心投入心理學學習,透過30多年的靜心與自我覺察,逐漸剝離原生家庭的烙印。她發現,真正的改變始於“以終為始”——活出女兒們 認為值得學習的模樣。這段覺醒之路讓她明白:“愛不是複製父母的模式,而是用新的選擇覆蓋舊的習慣。”
溝通既需要“術”的技巧,更需要“道”的支撐
· 術:
語言、語氣、肢體動作的精準運用。從FBI、CIA專家處學習微表情與談判技巧,但認為技術只是工具,“若缺乏真誠,術終將淪為套路”。
•道:對自我與他人的深度覺察。她以導演在片場“怒吼”為例,指出“事實與解讀的差異決定溝通質量”:對方當時的大聲催促其實是需要幫助需要溝通,類似於我們生活中發出的訊息常常顯示“已讀未回”,你會是怎樣的心情。而旁人若將其只解讀為“發脾氣”,便會陷入情緒對抗。
“術是外功,道是內修。唯有看清自己的思維慣性,才能跳出評判,聽見真實的需求。”
跳出“受害者”思維
賴佩霞的前婆婆因截肢行動不便,說話常急促嚴厲。她曾認定這是“惡意”,直到覺察到“急迫≠憤怒”,才理解對方只是需要明確回應。
職場上,她建議:“放下對主管的預設評判,多想想對方揹負的責任。”
傾聽比說服更重要
美國資料顯示,僅2%的企業培訓員工“傾聽”。她犀利指出:“多數爭執源於‘各說各話’——你在想如何反駁,我在糾結對錯,卻無人真正聽見對方。” 真正的溝通需放下頭腦的較量,迴歸“共情的在場”。
用選擇創造新經驗
她以申請加薪為例,反問:“為何視其為‘負面提案’?”若將挑戰看作“解碼遊戲”,帶著興奮而非恐懼應對,結果往往不同。
“痛苦只是一層薄薄的思緒,轉念即是自由。”
問答互動環節
問題1:
人會有一個覺醒時刻,身上帶著家庭記憶和慣性。在覺醒後,會有意識地修正這些東西,迴歸到自己生命本來的狀態。這個覺醒時刻是自然發生的嗎?我們只需順其自然等待就好嗎?
“覺醒”並非玄妙的頓悟,而是靜心覺察的積累,只有當我安靜下來時,我才能夠知道腦子在動什麼,情緒是什麼。
靜心是錨點:透過安靜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情緒,才能識別“慣性模式”(如伴侶生氣卻不自知)。
靜心之後,哪怕只看到大象尾巴上的那根毛露出來,你就大概知道這個遊戲會怎樣完了,你就可以叫停:覺察細微情緒波動(如怒火初起),及時做出新選擇,而非被舊模式牽著走。
覺醒是持續過程:與其等待“開悟時刻”,不如在日常中練習覺察,如面對母親嘮叨時,每次你都想掛掉電話,你還不如告訴母親:“我非常幸運,早上、晚上、一整天都有媽媽在想我,我有這樣的媽媽,非常幸福。”
用“媽媽你真愛我”化解對抗,在開悟的當下,我突然明白如何與我的母親相處,創造新互動經驗。
問題2:
童年生活中家暴經歷給我造成了很多後遺症,一直在進行療愈的探索。我發現對於我要的結果都是透過鬥爭才能拿到的。學習心理學後,我嘗試與他人坦誠相待、溫柔以對,然而這樣往往無法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感到束手無策。我想知道如何平衡?
核心矛盾:向外索取 vs 向內紮根
警惕“紅蘿蔔陷阱”:若溝通只為控制他人滿足自己(如要求認可、改變他人),本質仍是權力爭奪,註定引發對抗。
關鍵問題:“達到目的後,我是否更喜歡自己?”若答案是否,說明你仍將價值寄託於外界,而非內在認可。請相信,別人手上沒有我要的紅蘿蔔。
 靜心:覺察情緒,切斷慣性反應
透過靜心觀察,識別溝通中的“觸發點”(如被忽視時的憤怒),在情緒爆發前做出新選擇。
案例:你習慣用鬥爭達成目標,是因潛意識認定“只有強硬才能生存”。靜心冥想可以幫助你覺察這一模式,逐步建立新反應路徑。
重新定義成功:從“贏”到“自洽”
內在底氣:“即便事情不如願,我仍能快樂”——這份自我信任,才是溝通中真正的力量來源。
犀利提醒:“別人手上沒有你的紅蘿蔔。若你的快樂依賴外界施捨,技巧再高明也是徒勞。”
平衡的本質:允許與邊界
允許結果不如預期:有些事需緣分,退一步反而海闊天空。
堅守自我底線:不屈服於他人要挾,因你深知“即便孤獨,也能活得漂亮”。
真正的平衡不在“剛柔並濟”,而在徹底接納自己。當你不再透過溝通“證明價值”,柔和中自有力量,強硬中亦存慈悲。
問題3:
外在的掌聲、聚光燈、媒體的報道,都讓人上癮,有點像毒品,但內心並不快樂,很多時候還是覺得像是一個失敗者,沒人知道你,沒有曝光。我該怎樣面對這樣的心態?
戳破“成功幻覺”
 “風光背後皆是凡人”:即便站在頂端的明星、企業家,私下仍需面對生活瑣碎(柴米油鹽、人際背叛、子女教育),且“包袱遠大於常人”。
目睹過許多“功成名就者”臺下的真實狀態:“你根本不想靠近他們”。
犀利觀點:“五光十色的成功,本質是他人眼中的劇本;若你的快樂依賴鎂光燈,黑暗降臨時,你仍是乞丐。”
重新定義“成功”的標準
向內紮根:
真正的成功是“每天與團隊坦誠相處,笑聲迴盪”的平凡幸福;
個人標準:“即便站在幕後,也能發自內心快樂”——這是賴佩霞最羨慕自己的部分。
拒絕社會綁架:“賣多少唱片、拿多少獎項,是別人的遊戲規則;你的成功,應由你親手書寫。”
如何走出“失敗者”焦慮?
轉換座標系:從“外界比較”轉向“內在體驗”——若你享受當下所做之事,曝光與否不再重要。
接納生命週期:“上臺終要下臺,重點是在每個階段活出‘不擰巴’的自己。”
成功是自洽,失敗是執念
· 成功 = 喜歡當下的自己 + 創造真實的關係與歡樂;
· 失敗 = 用他人標準審判自己 + 為虛名犧牲內心安寧。
行動建議:
· 寫下“我的成功清單”:列出無需外界認可的、讓你感到充實的具體小事(如團隊真誠對話、幫助他人);
· 每天問自己:“如果沒有觀眾,我是否仍願做這件事?”
問題 4:
育兒焦慮:總看到孩子“不努力、貪玩”,難以發自內心欣賞;
影響困境:自我覺知後想改變他人,卻發現“自己能做到,別人卻無動於衷”。
底層邏輯:放下“改造欲”
對他人的態度:
“不想要的人,不必強求”:若有人持續消耗你(如欺凌者),離開反而是篩選;
影響他人的前提:先修好自己——“你活成光,自然有人靠近取暖”。
對孩子的認知:
孩子是“共同成長的老師”:他們照見父母的盲點,“再多的學問,面對孩子也可能瞬間破功”。
關鍵心法:
“育兒不是‘教孩子’,而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讓我們學習靜心,他們讓我們學會謙卑與耐心。”
具體方法:分階段養育策略
0-6歲:當“國王/皇后”寵愛
核心:無條件接納,用愛澆灌安全感;
行為:滿足需求、及時回應,不急於立規矩。
7-14歲:當“王子/公主”引導
核心:植入責任與邊界意識;
行為:明確規則(如作息、學習),用“我們一起做到”代替命令。
15歲後:當“朋友”尊重
核心:放手探索,父母只做“燈塔”;
行為:傾聽建議而非指揮,說“你需要時我永遠在”。
終極答案:道歉與重啟關係
若曾傷害孩子:
1. 真誠道歉:
“孩子,過去媽媽不懂,傷害了你。對不起,我願和你一起學習新方式。”
2. 用行動重建信任:
§ 案例:賴佩霞與女兒約定“一起當學生”,她甘做“頑皮學生”,讓女兒主導學習節奏。
“育兒沒有完美答案,但有永不嫌晚的真誠。”從“管教者”到“陪伴者”
· 對孩子:按階段調整角色——從“守護神”到“燈塔”;
· 對自己:接納不完美,把育兒挫折視為成長契機;
· 對關係:影響他人靠“吸引”而非“說服”,重點永遠是先修己身。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在你眼中看見光,而非在你嘴裡聽見教條。”
niwo工作坊精彩合集
【愛與連線工作坊】
【走出恐懼三部曲】
【重置三部曲】
【出離系列工作坊】
【企業定製工作坊】
報名細則
【課程時間】
5月24日
(名額已滿候補中)
【地點】
北京周邊 
(具體地點報名後專人服務通知)
【滾動報名中】
👇👇👇
詳情聯絡
微信/電話:13693632420
niwo,共創活好的環境
www.niwolife.com
點選閱讀原文
瞭解最新活動
歡迎點選:贊/分享/在看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