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給他人做配角

作者 | 陳輕輕
今天要掀個桌:習慣性讚美別人,不是美德,而可能是一個溫柔的陷阱。
正常來說——
讚美是我們建立人際關係的一種方式,是我們在對別人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歡,也代表我們向外投射我們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但存在一種情況,你越是讚美別人,對自己越是損傷,那就是——
你一邊讚美別人,一邊卻悄悄貶低自己。
比如說:
“你女兒比我家的優秀多了!”  
潛臺詞是:你女兒好,我女兒不夠好。
“換我絕對接不了這麼厲害的專案…”  
潛臺詞是:你比我強,我不夠好。
如果你發現,生活中,你讚美別人多過於別人讚美你,那麼你要留意一下:
你對身邊人的讚美,究竟如何影響你自己?

讚美別人
是否讓你淪為配角?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
有的人讚美別人是落落大方的,有一種“你很好我也很好”的平等與自信。
而有的人讚美,則是有一種緊張和卑微感,帶著一種“你好,但我不好”的隱蔽的自我貶低。
前者出自真心或是各種目的,後者則是出於內心的某種傷痛。
來訪阿霖(化名)在人群裡是一個小太陽,經常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注意到別人看不到的很多細節,然後及時給出自己的誇獎。
尤其在職場中,小到同事今天畫的眉毛,大到專案成就,她都能激動地表達欣賞。
但是回到家之後自己卻內心黯淡,阿霖會變得愁眉苦臉,自怨自艾。
在諮詢室中,阿霖談起別人總是這個人這一點好,那個人那一點好,而最終落點是,這些她都沒有。
似乎白天她在人群中收集所有人的好,到了晚上則成為了射向自己的子彈——
別人有各種好,而她只有一身破洞。
談起這樣的感覺從什麼時候開始,她不知不覺地談到母親。
母親總是覺得自己日子過得不好,別人家要什麼有什麼;
母親也總覺得姐姐比她好,她總要學媽媽認同一句“姐姐眼睛長得好看”“姐姐字寫得好看”。
正常來說,孩子總有競爭心,會哭會鬧,會跟同胞爭個輸贏。
但是阿霖像是滅掉了心中的勝負欲和對家人不滿,習慣了人前迎合,人後獨自黯然神傷。
如果阿霖的故事讓你有共鳴,或許你可以自問:
父母是否經常自我貶低,而你也認同了他們。
你是否曾被當成陪襯的角色,而你相信了自己沒有別人好。
正常的人際交往,通常是:
你是你自己的中心,我是我自己的中心。
而這種讚美別人+自我貶低的組合,會讓一個人在人群中長期充當配角,找不到自己的支點。
而這種配角感,讓一個人失去的東西太多了。

配角的痛:

退縮性討好換不來尊重

當你習慣性自己當成別人的配角,點亮別人,貶低自己,那麼身邊人也會下意識覺得:
你不如他人,於是機會傾向於給他人;
你沒有太大價值,所以可以輕易否定你;
你是好拿捏的,所以可以利用。
比如當你在老闆面前誇另一個同事,也許換來的是一句:那你怎麼不跟對方學習?
這有時甚至不是別人故意而為之,而是關係的本質:
你想透過退縮性的討好,來回避和隱身,獲得一時的安全;
一開始也許有用,周圍人會覺得你是個不錯的人,你也覺得自己好像還挺好人的;
但久而久之,這份好沒有幫你換來穩固的安全感;
反之,你在教會別人不必把你當回事,甚至不必尊重你。
而想要停止這個迴圈,要認識事情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
首先,認識到“你好我差”的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現象,在人際關係裡太普遍了。
所謂投射性認同,就是:當你不斷強調“你比我強”,“你好,我不好”
你身邊人會接受你的暗示——
這個人能力不行,不如我。
你也會逐漸認同自己的話——  
“既然別人什麼都強,那我自然該退讓”。
這個過程中,也許你會不斷失去自己的位置,最終重複了那個“我不好”的集體認同。
這也是很多“好人”長期不得志,憋悶的原因。
其次,當你虛偽奉承,心理能量也會透支
如果你是發自內心讚美別人,讚美會反過來滋養你自己,你會覺得美你是能享受享用的;
而當你虛假討好別人時,每個讚美都在消耗自己的心理資產,這就像不斷給他人信用卡充值,自己的賬戶卻逐漸透支。
而詭異的是,人越是匱乏,就越想要去付出,越給予就越得不到,於是就越匱乏。
就像阿霖太渴望被看見被點亮,卻不斷地將精力用來點亮別人。
但她的內心空空如也,無法支撐自己。
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誇獎也有這麼一種意味:
過去自己作為孩童的時候,家庭流行批評教育,在一個事事被否定的氛圍下成長起來,吃夠了被忽視被批評的苦。
現在自己的孩子出生,一定不能再重複自己過去吃的苦,所以一點批評都不能有,時時刻刻都要尋找亮點。
孩子吃了一口飯,誇真棒;
孩子扔玩具,誇力氣真大;
你會發現這裡面有些不對勁,這不是發自正常邏輯的誇獎,而是虛弱父母對自己內在傷童的自我補償。
最後會造就一種,圍著孩子轉的局面。
所以,當你快速讚美別人的時候,是否意味著,這是你的需要?
你希望被看見、被讚美,但是因為你得不到,所以你透過給的方式,表達你想要被這樣的對待。
但本質,你並不發自自己真心讚美他人,而你又無法直接表達自己需要被看見和讚美。
所以你會感覺到,原本的匱乏又加深了。
這時候你便重複了“無法得到”的經歷。

做個“公平”的讚美者吧

話說回來,其實我並不反對讚美。
相反,我認為能讚美別人意味著:
我們內心有自我認可,所以我們能夠去認可別人;
是我們內心有所向往,是在表達一份自我鼓勵;
或者我們曾經被他人的讚美深深鼓勵,所以願意傳遞這一份善意。
但是當我們讚美別人是以貶低自己作為核心的時候,就對自己太不公平了——
我們只看到了別人的好,而忘記了自己的好。
在這裡,我想講講馬龍在2021年的一段採訪。
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馬龍同齡的張繼科拿下倫敦奧運會的男單冠軍,445天完成了大滿貫,
而馬龍只拿到了團體賽冠軍,遺憾落選男單。
在面對面的採訪中,主持人問馬龍,當年和張繼科的這種比較會不會對他有影響?
他一部分承認,倆人一起長大,一直都有你追我趕的時候,而倫敦這一場,自己突然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信心也受到了影響。
但現在回過頭去看,他覺得這只是每個人不同性格的展示:
有的人是爆發式的,有的人是細水長流的。
這是對自己對他人一種很客觀公平的分析,也不卑不亢地面對了「比較」的存在。
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的好,就會希望自己能擁有那份好,甚至希望能變成對方。
所以我們會在心中形成一個“他好,我不好”的感知,用對方的維度來衡量自己,一味讚揚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優勢。
但馬龍這句話非常治癒,他說:不要因為別人的好,就忘了自己的好。
是啊,每個人的特點、風格都如此不同,有的人向上生長,有的人是向下紮根。
不要看到別人的枝繁葉茂,就忘記了自己土壤裡堅韌的生命力。
我們需要這樣對自己公平一點——
是的,你很好,我也有我的好。
是的,你的這個點值得我學習,而我的優點你也代替不了。

 寫在最後 

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
你對別人的讚美,對自己有怎樣的影響呢?
當你是發自內心地讚美時,表達支援鼓勵的同時,滋養的是自己;
但是當你為了迎合討好,而去太快地認同別人,則可能是對自己的損傷。
當你站在自己的主場,穩定的反射對方,照亮的也是自己,而不是到處跑到別人的主場,單方面輸送自己的能量。
最最重要的是,你不再用別人的優點來貶低自己,不因為別人的好,就忘了自己的好。
共勉。
作者:陳輕輕。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預約今晚8點直播🌟
說不出口的委屈、嚥下去的痛苦,
你以為忘記了,但身體卻從未忘記。
失眠、頭痛、腸胃不適、莫名疲憊……
都是它在向你發出訊號:
你該好好照顧自己
⏰今晚8點
特邀資深心理諮詢師王宇赤談談:

《愛自己,從愛惜身體開始》
直播無回放❗點選立即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