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國家一直在放鬆險資投資A股的尺度。最近的利好就是1月22日晚間釋出的《實施方案》,說在現有基礎上,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含權益類基金)投資規模和實際比例。1月23日證監會掌門吳清再次明確,“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開始,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
看似氣勢如虹,但我發現官員們說話現在都留有尺度,比如“力爭”,意思是不一定能達到。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去年10月份潘行長說“預計年底前視市場流動性情況,擇機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0.5個百分點”。但直到現在(2025年1月26日)仍然沒有降息降準。
我要力爭短跑超過博爾特,拳擊超過泰森,預計今年財富可以超過馬斯克

。
好了不貧了,先粗略計算一下。以新單保費測算,每年大型上市頭部保險公司的新單保費規模接近6000億元。如果按照30%最樂觀的估計,一年可新增1800億元用於A股投資。
咱們保守一點,算20%吧,一年新增也有1200億。10%就是600億。
根據浙商證券測算,商業保險、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這四類保險保障資金,按悲觀、中性、樂觀三種情景假設下,預計此四類資金合計將帶來入市資金的增量規模分別為0.45萬億、0.81萬億、1.07萬億元。
具體今年將新增多少?目前還很難估算。咱們保守一點,算2000億怎麼樣?
具體多少也很難說。但各位想過一個問題沒有:
國家為什麼越來越鼓勵險資進A股投資?
難道僅僅是為了穩住股市?
各位,那我再提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險資,現在該投資什麼?
中國保險資金的餘額規模大約28萬億,怎麼投資?投資什麼才能保值增值,可持續發展?
除了做一些生意,好像只能投資上市公司了吧。
實際上,投資已經越來越難。
因為很多行業都不賺錢。
具體原因當然在我的“經濟前景”系列之前的文章中,原因說得很清楚,有興趣的可以回頭看看之前的文章。
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想到了,他就是吳小輝。
就是前安邦保險的老闆,現在已經進去了。2018年,吳小輝被判刑18年,追繳“違法所得”752億元,沒收財產105億。

吳小輝的崛起之路咱就不說了。大概是從2013年開始,他越來越大手筆地投資A股,2015、16年的買入更是大手筆。
吳小輝主要關注五類股票:
1、金融類,主要是銀行。他多次增持民生銀行,累計入股600多億元。還大手筆增持工商銀行、招商銀行,都是上百億的規模。
2、地產類。比如萬科、金融街、金地集團、華業地產。
3、醫藥,比如同仁堂、吉林敖東。
4、老牌低估值績優股,比如中國建築、中國水電(現改名中國電建)。
5、其他亂七八糟的,如汽車和基礎設施、能源和資源、網際網路。但主要是前兩類。
在2013到2015年那個時段,投資這些看起來確實不錯,尤其是地產和銀行。當然現在地產不行了,吳小輝大概預計不到2016年9月底國家開始了對房地產至少六年的強力打壓,也沒想到後來醫藥集採。但如果仍是他操盤的話,憑藉資訊優勢,大概會高位逃掉不少吧。
也就是說,
吳小輝自2013年開始,已經對險資投資什麼充滿了焦慮。當時他的選擇主要是銀行和地產,以及醫藥和其他國企大盤績優股。
可以說,吳小輝走在了其他險資前面。
當然由於各種原因,他被收拾了,這是後話。事後來看,吳小輝在股市的投資,總體上是成功的。
但現在又過了十幾年,可以投資的品種恐怕比以前還要少得多吧。
有人可能會說,新能源、晶片、AI這些新方向,是不是可以大規模投資呢?
哈哈,從投資角度來看,新能源已經快成了夕陽投資了吧,而晶片和AI、雲計算大資料之類,當成風險投資或許更好。一些公司確實也有炒作的題材,但這些公司幾年後看,能掙錢的恐怕十不存一,所以對於規模龐大的險資來說,頂多只能搞極小規模的風投,而大規模投資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目前的A股市場,看來也就銀行、煤炭、電力、高速公路、公共事業、港口、物流、其他幾個中字頭股票了。
如果國家能放開集採,必須修改政策,醫藥股也有大規模上漲的動力。但目前來看似乎還不太可能。
所以總體來看,現在國家正在號召險資,走當年吳小輝走過的路。
實際上,就算國家不號召這麼做,險資自前年開始,已經開始大規模買入甚至舉牌A股了。2024年,長城人壽舉牌綠色動力H股、贛粵高速、江南水務、城發環境、無錫銀行、秦港股份、大唐新能源,新華保險舉牌國藥股份、上海醫藥(兩個醫藥銷售股)、海通證券H股,太保壽險舉牌華電國際、中遠海能H股、瑞眾人壽舉牌龍源電力H股、中國中免、平安人壽舉牌工商銀行H股等19家上市公司。最新訊息是新華保險舉牌杭州銀行。

網上有篇文章:險資密集舉牌,什麼原因?

能有什麼原因,現實中缺乏投資標的唄。或者說,能投資的也就A股的少數一些公司了。
進一步的問題是:
險資的投資能否長久進行下去?
也就是說,能不能每年都有上千億元增量,源源不斷地買入A股?
在老鄧看來,不太可能。
理由有二:
1、不斷買入目前估值還不算高的少數A股,估值總會抬上去的。尤其是險資帶動其他資金進入這些股票,可能一兩年內股價就漲到位了。
2、總體來看,是險資和以銀行股為首的股票的抱團取暖。這當然是因為經濟前景存在變數。
但不管怎麼說,這股主要從2024年開始的風潮才剛剛開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是未來幾年的大勢所趨。尤其是險資和銀行股的結合,將產生共贏的局面。
老鄧文章,幾天一篇。天南海北,侃侃而談。設為星標,置頂方便。交流想法,參與留言。好文分享,一鍵三連。
關注本號,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