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製造iPhone可行性遭多方質疑/微信:堅決不會開通「已讀」功能/vivoX200Ultra配備全新影像套裝

💥
行業:iPhone 美國製造不可行
💻
英偉達開源新模型,效能直逼 DeepSeek-R1
😯
雷軍「停更」多日後首次現身
🚗
汽車也分一級能效?純電車迎來「能效分級」
🎉
OPPO 與上汽集團深化戰略合作
📉
保時捷中國市場 Q1 交付量暴跌四成
📈
乘聯會:小米 SU7 衝至 3 月銷量榜第 8
⬇️
Kimi 多款模型宣佈降價
💡
騰訊研究院院長:智慧向善需要可信、可靠、普惠
🚙
問界 M8 定檔 4 月 16 日釋出
👓
阿里 AI 智慧眼鏡將在年底釋出
✌️
Google Deep Research 迎來重大更新
🙀
20.98 萬元起,比亞迪漢/唐 L 正式上市
📱
vivo X200 Ultra 提供全新影像套裝
💬
騰訊:微信永不開通「已讀」功能
📺
《愛宕機》第四季首曝預告

行業:iPhone 美國製造不可行

近日,據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言人表示,特朗普相信美國有充足的勞動力以及生產條件,滿足蘋果在美的生產,並且發言人還提到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向美國本土投資的 5000 億美元,表示「蘋果肯定認為美國能做到,才願意投入這麼大筆資金」。特朗普此前也曾威脅過蘋果此類美國企業,若不想支付關稅,就應該留在本土生產。
但有不少行業內人士對特朗普及美國政府的觀點持反對意見,紛紛認為蘋果沒辦法將產線移回美國本土,更不會在美國本土進行產品製造。
美國消費品公司 Viahart CEO 莫爾森·哈特近期釋出題為《美國低估了製造業迴流的難度》的文章。其結合自身與華交易的真實經歷,在文中分析了「美國製造」的「致命幻覺」:
莫爾森指出,就算不加此次關稅,美國本土生產成本都比中國加了關稅還高,既然在中國生產更便宜,蘋果等企業當然繼續選中國製造;
美國的工業級供應鏈(特別是電子元件)嚴重不足,並且製造業技術水平不夠完善、美國基建無法滿足生產、勞動力價格過高,甚至是勞動力無法承受高壓的工作內容,都將成為蘋果「在美製造」的絆腳石;
此外,製造業管理人才的斷層、自動化生產不如中國,也將會導致蘋果等企業沒辦法在美完成高質量、相對較低成本的生產。
而媒體 404 也發表文章《美國製造 iPhone 純粹是幻想》。404 指出,蘋果的供應鏈是全球最複雜的之一,零件和原材料來自每個大洲,並且供應鏈已經經歷了數十年打磨,想要在短時間內重建幾乎是不可能的。
404 還援引受訪者資訊表示,在美建設工廠所需的生產機器需要在其他國家進口,若生產裝置價格過高,這也會拖延在美建設製造線的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去年 The Information 報道,蘋果曾定下了目標:到 2030 年,iPhone 的組裝工人數量將減少 50%。但 404 表示,自動化生產 iPhone 仍是一個長期目標。
近期,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還發文分析了「蘋果在關稅影響下是否會漲價」這一話題。其表示,蘋果或將採取多元化手段進行漲價延期。但 Gurman 也表示本次漲價延期並非長時間:最早可能在今年最新款 iPhone 的價格上或將體現。
據 The Verge 4 月 8 日的訊息稱,蘋果今年的 iPhone 或將大批次從印度生產,報道稱該行為「加州設計印度產」。
報道指出,蘋果本次計劃是為了減少因美國政府近日宣佈的關稅政策而帶來的更高成本。據悉,相較於美國對中國實行的關稅要求,印度的 26% 則相對較少。報道還透露,蘋果預計在印度生產 2,500 萬臺 iPhone,其中 1,000 萬臺在當地銷售,但不排除有更多印產 iPhone 被髮往美國。
《華爾街日報》則報道稱,蘋果認為當前情況「過於不確定」,因此尚未改變其生產計劃。
此外,據 CNN 援引科技分析師丹·艾夫斯資訊,若 iPhone 在美製造,其售價可能飆升至 3500 美元。艾夫斯指出,蘋果需要將亞洲的生產鏈花高昂價格複製到美國。他還透露,蘋果若想將 10% 的供應鏈轉移回美國,也需要花費約 300 億美元和三年時間。
綜合各方分析及預測來看,蘋果在美生產 iPhone 將會無比艱難,甚至是不可行:供應鏈、生產線、勞動力都會成為阻礙蘋果在美生產的實行,甚至會影響到其他企業在美計劃。
有趣的是,據我們觀察蘋果官網顯示,在其「供應鏈責任」介面,蘋果標註著「由 Apple 在美國加州設計,由世界各地的人制造」的標語。

英偉達開源新模型,效能直逼 DeepSeek-R1

今天,英偉達開源了一款名為 Llama-3.1-Nemotron-Ultra-253B-v1 的新模型。該模型基於 Meta 早期的 Llama-3.1-405B-Instruct 模型開發,擁有 2530 億個引數,在多項第三方基準測試中表現出色:
值得關注的是,英偉達新模型的效能逼近擁有 6710 億引數的 DeepSeek R1,但只用了不到一半的引數量。
測試結果顯示,GPQA(76 vs. 71.5)、IFEval 指令遵循(89.5 vs. 88.8)和 LiveCodeBench 編碼任務(66.3 vs. 65.9)。並且,Llama-3.1-Nemotron-Ultra-253B 推理吞吐量也比 DeepSeek R1 671B 高 4 倍。
但在 MATH500 和 Arena Hard 基準測試中,DeepSeek R1 仍略佔優勢。
據悉,Llama-3.1-Nemotron-Ultra-253B 的設計目標是支援高階推理、指令遵循以及 AI 助手工作流程。技術特點如下:
採用神經架構搜尋(NAS)最佳化架構
引入跳躍注意力層、融合前饋網路(FFN)和可變 FFN 壓縮率
降低記憶體佔用和計算需求,保持輸出質量
可在單個 8x H100 GPU 節點高效部署
部署支援 B100 和 Hopper 微架構硬體
在 BF16 和 FP8 精度模式下均驗證透過
目前,該模型的程式碼已在 Hugging Face 平臺上公開,包含開放的權重和訓練後資料。
官方介紹,Llama-3.1-Nemotron-Ultra-253B 可用於聊天機器人開發、AI Agent 工作流、檢索增強生成(RAG)和程式碼生成等場景。根據英偉達開放模型許可證及 Llama 3.1 社群許可協議,該模型已獲准用於商業用途。
附上體驗地址:
https://build.nvidia.com/nvidia/llama-3_1-nemotron-ultra-253b-v1?ncid=so-twit-273200

雷軍「停更」多日後首次現身

據網友 Yingjia 4 月 7 日釋出的影片顯示,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在個人微博「停更」多日後,首次在小米科技園露臉現身。
影片顯示,雷軍一行人在小米辦公樓下目送客人離去,雙手握拳、略顯拘謹,面帶笑容送客人乘車離開。影片中,雷軍本人相較於此前面對大眾的狀態,臉上顯得有些許疲憊,不少網友在評論區回覆表示「雷總憔悴了」,隨後「雷軍現身小米總部略顯消瘦」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
近期,雷軍在「小米 SU7 高速碰撞」事故後,一改以往頻繁釋出個人動態的習慣,兩次停更了個人微博:
4 月 1 日,雷軍發文回應「小米 SU7 高速碰撞」事故,表示「自己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迴避」;
五天後(4 月 6 日),雷軍發文宣佈小米已迎來創業的第 15 年,並表示「這只是開始,還會繼續努力」。截至發稿,雷軍依然未像往常一樣更新日常微博。

汽車也分一級能效?純電車迎來「能效分級」

4 月 9 日,中國汽車能效開發與檢測認證專業聯盟正式釋出了首批純電動乘用車能效分級測評結果,覆蓋了 12 款市場主流純電車型,從整車能效、動力系統、空調、補能四個核心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具體車型包含寶駿享境、比亞迪秦 L EV、大眾 ID.3 / ID.4 X / ID.7 VIZZION、極狐阿爾法 T5、極氪 7X、樂道 L60、啟源 A07、小鵬 MONA M03 和小鵬 P7+ 等車型。上述車型在不同能效指標上均表現出色,整車能效分級均為一級。
官方介紹,這一成果標誌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節能降碳領域邁出關鍵一步,也為消費者購車提供了科學參考,也為全球汽車產業綠色轉型注入新動能。並且能效分級制度將對汽車行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對消費者而言,能效標籤如同「省電成績單」,一級能效車型能源使用消耗大幅度降低,購車時「認準等級」即可實現「省電又省錢」;
對企業而言,這一制度透過量化指標推動技術迭代,例如最佳化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提升熱管理系統效能等,助力車企從「引數競爭」轉向「真實能效競爭」。

OPPO 與上汽集團深化戰略合作

近期,上汽集團和 OPPO 正式宣佈,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率先實現車機、手機「軟體共通、生態共融」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通家庭、出行、辦公等一系列場景,面向全球市場為使用者打造連續完整、服務隨人、開放靈活的智慧生活全新體驗,並積極代表中國智造,打造「出海新名片」。
按照規劃,未來上汽和 OPPO 的車-機互融產品將在上汽自主合資品牌車型上全面落地;雙方合作,將從車-機合作擴充套件到 IoT 生態合作,包括但不限於手錶、平板、耳機;雙方合作,將從中國市場逐步擴充套件到全球市場,包括但不限於歐洲、東南亞、印度、南美、中東等。
此前,OPPO 與上汽集團就已多次合作:
2022 年 8 月,上汽集團和 OPPO 聯合釋出「車-機跨端融合解決方案 —— 生態域」,並簽約成立「生態域聯合實驗室」;
2023 年 8 月,飛凡汽車正式推出「飛凡巴赫座艙數字生態」,支援手機與車機的高速無感互融。
雙方表示,「生態域」凝聚了上汽集團和 OPPO 在智慧汽車、智慧手機和其他智慧終端裝置的使用者洞察和技術積累,深度融合了上汽零束「銀河智慧車全棧技術解決方案」和 OPPO「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的核心能力,實現了系統級架構互融、軟硬體能力互享、資料應用及服務生態互信、多模態智慧互動,併為使用者提供更舒適、智慧的出行體驗。

保時捷中國市場 Q1 交付量暴跌四成

4 月 8 日,保時捷公佈了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資料,受中國和歐洲市場需求下降影響,該季度全球交付量為 71470 輛,同比減少 8%。具體來看:
中國市場交付量下降 42%,降至 9471 輛,比 2024 年同期少了近 7000 輛;
歐洲交付量下降 10%,其中在德國本土市場,其交付量下降幅度高達 34%,降至 7495 輛;
而北美市場表現較好,交付量增長了 37%,達到 20698 輛,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一些車型因進口問題導致交付推遲。
此前保時捷曾公佈,上年前三季度全球銷量下降 7%,而中國市場暴跌 29%,具體車型表現中,Panamera 和 Taycan 的銷量降幅最大,分別為 20% 和 50%。銷量下滑導致保時捷營收也不斷下跌,保時捷 2024 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全球營收為 285.6 億歐元,同比下降 5.2%;營業利潤 9.74 億歐元,暴跌 41%。
而不同分析師對上述情況作出了相反的看法。部分分析師認為保時捷的不降價策略,會導致其在中國市場份額被來勢洶洶的中國新勢力蠶食;但也有分析師持反對觀點稱,降價會降低保時捷的品牌溢價,並使其失去超豪華定位。

乘聯會:小米 SU7 衝至 3 月銷量榜第 8

昨日,乘聯會公佈了 2025 年 3 月份中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報告指出:
我國 3 月乘用車市場零售 194.0 萬輛,同比增長 14.4%,環比增長 40.2%;
近幾年國內車市零售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今年 3 月零售僅稍低於 2018 年 3 月 198 萬的最高水平,處於歷年 3 月零售歷史高位;
由於國家雙新政策的推動,價格戰相對溫和,行業內卷狀態改善,今年 3 月的同比零售增速是近 10 年最高的,扭轉了近 10 年的 3 月零售增速偏低的特徵。
具體來看,3 月乘用車批發銷量超兩萬輛的車型有 20 個(上月 10 個),其中前十分別為:
比亞迪宋(96,087 輛)、Model Y(49,029 輛)、宏光 MINI(42,178 輛)、海鷗(35,532 輛)、比亞迪秦(33,451 輛)、吉利星願(32,490 輛)、Model 3(29,799 輛)、小米 SU7(29,244 輛)、海豹 06(26,935 輛)、星越(26,697 輛)。
報告顯示,其中新能源位列總體乘用車車型銷量前 9 位,近期的星越、朗逸、速騰等燃油車主力車型國內表現較強,分別有 8 款燃油車型進入兩萬輛榜單前 20 名中。
報告還預測了我國 4 月份乘用車銷量情況:報廢更新政策、「五一」長假自駕出遊等多方面因素都將促進我國汽車銷售市場的增長,但由於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且出現超預期的普遍加關稅的巨大外部變盤壓力,消費心態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Kimi 多款模型宣佈降價

近日,據月之暗面 Kimi 開放平臺顯示,共計 9 款模型推理服務進行價格下調,其中包括 kimi-latest-8k、moonshot-v1-8k、moonshot-v1-8k-vision-preview,具體來看:
輸入輸出價格由之前的 12 元/百萬 tokens,調整為輸入 2 元/百萬 tokens,輸出 10 元/百萬 tokens;
Kimi 開放平臺還對上下文快取的價格進行了調整:多款模型 Cache 建立價格降至 4 元/百萬 tokens,Cache 儲存降至 1 元/百萬 tokens/min。
Kimi 開放平臺表示,透過技術創新,其成功降低了模型的推理成本,提高了推理速度,這不僅讓模型能夠更快速地響應使用者需求,也為使用者帶來了更流暢的體驗。

💡 騰訊研究院院長:智慧向善需要可信、可靠、普惠

近日,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透過《中國網信雜誌》發表了個人觀點,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背景下,他提出了推動智慧向善的三個「路標」:
需要可信的共識機制:司曉強調,可信是築牢智慧向善的基礎,其表示,現在的各類生成式功能都有了不錯的表現效果,但在大模型知識輸出的精準度、專業度(即大模型的可信度),將成為人工智慧應用賽道的核心競爭指標。司曉提出,大模型的「幻覺」不只是技術問題,更需要人類為其引入更多權威的內容資料,並打造新的、可信的共識機制和供應體系。
需要可靠的行業應用:司曉指出,大模型依靠著深度思考、科學推理和研究能力,並且越來越靠近人類的思考方式,隨著推理能力的提升,大模型結合上述的各方面,可靠性也會得到提升。司曉預測,隨著國產晶片、自主框架等技術日益成熟,今年我們將會迎來大模型應用增長年,大模型的安全性、可靠性將進一步提升。
需要普惠的成果共享:司曉最後提到,普惠是衡量智慧向善的標尺。司曉表示,技術迭代過快導致普通大眾會產生應用障礙,因此平臺企業需要主動承擔技術門檻降低的責任,讓人工智慧普惠於民;另一方面人工智慧在工作場景中應該賦能各行各業勞動者,並且為勞動者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升勞動者的自由度與工作舒適性。

問界 M8 定檔 4 月 16 日釋出

昨日,鴻蒙智行宣佈將在 4 月 16 日舉行新品釋出會,屆時將會發布問界 M8 車型;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新品釋出會還將帶來鴻蒙智家及智慧眼鏡的新品。
問界 M8 於 3 月 20 日正式亮相併開啟預售,新車預售價格為 36.8 萬元,提供 5 座和 6 座佈局。此前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餘承東還透露,問界 M8 一週預訂量超過 5.8 萬臺。
據瞭解,問界 M8 定位中大型 SUV,車身的長寬高分別為 5190mm、1999mm 和 1795mm,軸距達到了 3105mm;底盤和動力方面,問界 M8 全面向 M9 看齊,全系雙電機四驅(前 165kW 後 227kW)、標配空懸+EDC連續可變阻尼減振器,配備增強型雙叉臂 + 後五連桿獨立懸架。

阿里 AI 智慧眼鏡將在年底釋出

近日,根據維深資訊 Wellsenn XR 獨家資訊,阿里已經確定了 AI 智慧眼鏡專案方案,目前正在積極招聘和擴充團隊。
據瞭解,阿里 AI 智慧眼鏡主要由智慧資訊事業群旗下的天貓精靈團隊負責,硬體規格將超越目前火爆的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
採用高通 AR1 晶片 + 恆玄 BES2800 雙晶片雙系統架構,在功耗和續航方面將有更優秀的表現。
眼鏡攝像頭與 Ray-Ban Meta 一樣採用索尼 IMX681 CMOS,1200 萬畫素,攝像頭模組由立景提供,整機代工則由立訊承接。
較為驚喜的是,阿里 AI 智慧眼鏡將分為兩個版本,其中一款為帶顯示的 AI+AR 智慧眼鏡,並且該版本的優先順序更高。報道稱,AR 版本將採用表面浮雕光柵衍射光波導,採用了單綠色的 Micro LED 光機模組。
AI 方面,上述 AI 智慧眼鏡將與 AI 旗艦應用「夸克」深度融合。夸克 AI 基於通義大模型技術,是將傳統搜尋升級為集AI對話、深度研究、任務執行於一體的「AI 超級框」。

Google Deep Research 迎來重大更新

昨日,Google 正式為 Gemini Advanced 訂閱使用者更新基於 Gemini 2.5 Pro 的 Deep Research 功能,據介紹,該版本的 Deep Research 將擁有以下提升:
邏輯更加清晰,能提供更具深度的結論;
資訊整合能力提升,從海量資料中快速提取重要內容,並且能化繁為簡;
能生成更加詳細的報告,並提供一定的獨特角度見解。
Google 還放出了新版 Deep Research 與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對比。從結果顯示,Google Deep Research 多項效能測試大幅領先 OpenAI 的 DR,整體效能提升超 40%。Google 也在報告中透露,Google Deep Research 生成的報告受到評估者的選擇,程度遠超其他 DR 工具 2 倍多。
而據多位 AI 專業人士測試,Google Deep Research 生成速度快,並且報告內容詳細準確(還會在文末準確提供相關信源、文獻),甚至還能將報告轉換為語音播客。但也有專家指出,Google Deep Research 會存在一定的 token 數量限制,並指出 Google 應該讓報告的生成實現無縫恢復,不然會導致嚴謹的研究內容受限。
目前,新版 Google Deep Research 已上架 Gemini 的網頁端、安卓或 iOS 的 App,Gemini Advanced 訂閱使用者獨享。(但 Gemini Advanced 使用者僅需 19.99 美元即可享受,相比 OpenAI 200 美元的 DR 便宜不少)

20.98 萬元起,比亞迪漢/唐 L 正式上市

昨晚,比亞迪正式釋出了旗下漢 L 和唐 L 兩款車型,均提供 DM 版和 EV 版,先來看售價:
漢 L:DM 版起售價為 20.98 萬元;EV 版起售價為 21.98 萬元;
唐 L:DM 版起售價為 22.98 萬元;EV 版起售價為 23.98 萬元。
效能方面,漢/唐 L 的純電版本上,單電機後驅車型峰值功率為 500kW(670 馬力),雙電機車型的綜合功率更是來到了 810kW(1086 馬力),其中,漢 L EV 這次的零百加速直接到了 2.7 秒,極速 305 km/h;唐 L EV 的零百加速則來到了 3.6 秒,極速 287 km/h。實現上述能力得益於比亞迪 3 月釋出的「超級 e 平臺」:
支援最高 1,000V 充電電壓和最大 1,000A 充電電流;
支援最高 1,000kW 充電功率、最高 10C 充電倍率,5 分鐘最快可以充入 400 公里,並採用全域千伏高壓架構;
平臺搭載的 3 萬轉電機,最高單模組單電機功率可達 580kW,最高時速超過 300km/h。
漢/唐 L 這次在智慧化上做到了「全域融合」:底盤控制更精準、車身控制更舒適、扭矩響應更迅速。甚至,比亞迪還為漢 L 加入了漂移模式。智駕系統上,漢/唐 L 這次用的是天神之眼 B 高階智駕雷射版,支援城市領航、高快領航、自主泊車等高階功能。
而兩款新車的混動版車型則採用比亞迪全新的 DM-p 王者混動系統,具體來看:
1.5T 高效發動機的熱效率來到了 45.3%,峰值功率為 200kW,兩車的 NEDC 饋電油耗分別為 4.6L 和 5.6L;
前驅電機峰值功率達到 200kW,峰值扭矩 315Nm,綜合工況效率高達 92%;
此外,比亞迪為插混車型打造了專用功率型刀片電池,最大放電能力達 322kW,相較上一代產品均溫性提升 45%、能耗降低 34%、溫升速率提升 30%。

vivo X200 Ultra 提供全新影像套裝

昨日,vivo 產品經理韓伯嘯公佈了 X200 Ultra 的影像套裝,據其介紹:
新機的影像套裝由 Type-C 連線,無需擔心延遲,並提供 2300mAh 電池;
採用全新復古相機外觀設計,並提供多種配色。殼體提供支架設計,可簡便使用豎立穩定機位;
新增影片按鈕,輕鬆一鍵轉錄制;
此外還附贈專業時尚設計肩帶。
近期,vivo X200 Ultra 的更多內容也已公佈,具體如下:
採用四微曲後蓋,並使用滾花紋理 + 霧面處理;Deco 採用「餅乾頭」設計;提供拼接白銀色和黑紅配色;整機手感號稱「更輕薄,手感更好」;
配備三攝影像系統,覆蓋 14mm、35mm、85mm 三個焦段;
85mm 鏡組將會採用新的 2 億長焦系統,相較 X100 Ultra,新機將配備更大的光圈,首發特殊透鏡、稜鏡技術以及新型鍍膜;超廣角方面,韓伯嘯號稱其為「最強超廣角」,相較於行業平均水平的超廣角鏡組,X200 Ultra 的尺寸相當巨大。
此外,X200 Ultra 還配備獨立拍照按鍵,相較於 iPhone 16 Pro Max 的位置更靠下,滑動行程長。
新機將在 4 月 21 日正式釋出,屆時還將共同釋出 vivo X200s、vivo Watch5、vivo Pad5 Pro、vivo Pad SE。

騰訊:微信永不開通「已讀」功能

昨日,「騰訊客服回應微信開通已讀功能」衝上熱搜。據悉,近期多名網友討論「訊息已讀顯示」及「個人主頁訪客記錄」等功能,其中有不少反對微信推出上述功能的聲音。後據騰訊客服訊息,確認了微信暫無訊息已讀功能。
隨後,騰訊公關總監張軍發文表示,「已讀」功能會增加接收者的心理負擔和社交壓力,其強調「從一開始微信就堅定不移地不提供這個功能,以後也不會」。此前,騰訊及微信官方也曾多次回應了「微信是否會上線已讀功能」,表示不願增加接收者的壓力,因此不會推出該功能。

喜茶推出英德紅茶新品

4 月 9 日喜茶推出以英德紅茶為茶底的全新產品「英紅·芝士糯糯」。
新品甄選無抗無激素認證的「源牧 3.8 牛乳」,搭配經典芝士糯糯組合,延續了「龍井·芝士糯糯」的「雲頂 + 乳茶 + 糯」結構,以層次豐富的風味和優雅的品飲體驗,讓英德紅茶這款源自廣東英德、曾為英國皇室用茶,並多次擔任「中國外交茶敘」的精品紅茶煥發新生,讓更多年輕人在新茶飲產品中感受中式紅茶的魅力。
喜茶所採用的英德紅茶產自擁有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的優質產區,茶湯紅豔明亮,口感醇厚順滑,滋味濃醇鮮爽、回甘持久。在發酵與烘焙工藝上,喜茶採用獨特的控溫發酵及 2 次烘乾工藝,使茶葉香氣更加濃郁,口感層次豐富,令茶底展現出「濃、醇、甜、香」的風味特點。
作為新茶飲行業開創者及推動者,喜茶持續引入傳統名優茶並進行茶葉品類創新。此前,喜茶就曾引入鳳凰單叢、鐵觀音、奇蘭、龍井等各類優質茶葉品種,並自研推出了四季春、金鳳茶王、綠妍等經典茶葉,持續推動新茶飲對各類名優茶的應用與創新。
喜茶方面表示,未來還將探索更多優質茶葉品種,透過對茶葉原料品質、工藝創新、應用效果和文化創新等層面的考量,為使用者創造更加差異化的茶飲體驗,也讓更多年輕群體愛上併發揚中華茶文化。

錘子便籤入駐小紅書

昨日,錘子便籤 App 宣佈正式入駐小紅書,並表示未來將會在平臺上與使用者分享最新功能與體驗。
據瞭解,錘子便籤是錘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便籤類應用,其於 2014 年 5 月釋出。使用者不僅可以在便籤內編寫內容,還可以將便籤內容直接製作成長微博圖片並直接傳送至新浪微博。因美觀簡潔,目前仍然能看到不少使用者使用該軟體進行內容分享。
值得關注的是,錘子便籤在 4.0 版本引入了各種 AI 功能,包含 AI 創作、AI 調優、AI 總結。

《愛宕機》第四季首曝預告

日前,由 NetFlix 出品的動畫短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Death&Robots)》釋出第四季首部預告,並宣佈將於 5 月 15 日正式上線 Netflix。
據瞭解,《愛宕機》涵蓋多種型別和形式。短片每一集都是不同的導演,題材也不同,包含了幻想、科幻和恐怖等範圍。該劇前三季分別於 2019 年、2021 年、2022 年推出,由提姆·米勒和大衛·芬奇執行監製。

電影《人生開門紅》定檔五一上映

昨日,喜劇電影《人生開門紅》正式宣佈定檔今年五一上映(5 月 1 日)。
影片講述一場意外的危機公關,讓「烤腸哥」周大江陰差陽錯與頂流網紅小海茉組成了「預製情侶」,預告中,被迫為霸道總裁秦天龍「頂包」的周大江,誤打誤撞成為了直播新寵,手忙腳亂地應對著流量規則,在成為新晉網紅的路上笑料百出。
影片由易小星執導,常遠、鄧家佳領銜主演,王耀慶特別主演,田雨特邀演出,於洋、李宗恆主演,蘭西雅特別出演。

《碟中諜 8》將在 2025 戛納電影節首映

近日,《碟中諜 8:最終清算》入圍 2025 戛納電影節非競賽單元,並將在戛納進行全球首映(當地時間 5 月 14 日)。
影片講述特工伊森秘密被曝光,戴上手銬的他面對上司質疑。另一邊,失控的 AI 智體已讓世界危在旦夕,伊森再度接受任務進行最後一搏,打響與 AI 智體的終極之戰。
該片由派拉蒙影業公司、Skydance Media 出品,克里斯托夫·邁考利執導,湯姆·克魯斯、海莉·阿特維爾、西蒙·佩吉、文·瑞姆斯、海莉·阿特維爾、龐·克萊門捷夫等主演,將於 2025 年 5 月 21 日法國上映,5 月 23 日北美上映。
重磅!inD 廣州藝術節 2025 招募開啟
4 月 29 日 – 5 月 5 日,由愛範兒聯合未來社、髒畫素(InkyPixel)、全球知識雷鋒舉辦的 inD 藝術節 2025 將落地廣州 T.I.T 創意園。
inD 藝術節 2025 以「PATCHING LIVE」為主題,開啟藝術與城市生態的持續對話,探索藝術與城市、人群、科技的動態聯結與持續更新。
即日起至 4 月 18 日,我們正式面向海內外開啟攤位招募。招募物件涵蓋 100 位創作者(藝術創作/藝術衍生品開發/藝術內容傳播)、5 個展陳位、30 個 Walkin 式工作坊(攝影/手工/科技/版畫等)以及 50 個生活方式品牌攤位。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每一個有想法、有熱情的靈魂加入我們,成為志願者!
掃碼瞭解展覽及招募詳情
期待和全球創作者共同打造一個兼具在地性與國際視野的創意孵化平臺,讓藝術真正融入城市脈搏與日常生活。

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硬糖機械鍵盤 Pro:數字遊民的時尚生產力工具

1956 年博朗 SK4 收音機的極簡靈魂,在硬糖機械鍵盤 Pro 上重生!櫸木與透明亞克力的碰撞,既是防塵神器,更是桌搭藝術展品。黃金比例機身,PBT鍵帽的溫潤觸感,讓每一次敲擊都像在演奏復古與現代的交響曲。

⭕️ 數字遊民的移動工作站
4000mAh 電池續航 80 小時
藍牙 5.1 三裝置秒切 + 75% 緊湊佈局
全系統相容/雙消音結構
辦公室 → 咖啡館 → 候機廳 → 露營帳,無縫征服 12 小時創作馬拉松
⭕️ 靜音狂魔/手感控的終極選擇
圖書館靜音黨:夜闌 Pro 軸
碼字永動機:紅軸 / 茶軸無聲暴擊
遊戲節奏師:青軸清脆連招
4 種軸體 + QMK/VIA 開源改鍵,你的鍵盤由你定義!
⭕️ 設計師集體認證的桌面 C 位 ——「這不是鍵盤,是成年人的終極潮玩!」
還有更多藏在細節裡的生產力革命,等你來解鎖!

春日顏色 💓|CloudTie 雲朵矽膠線,多巴胺色系 ☁️ 不一樣的清新體驗!

當資料線化身「電子時尚單品」,它帶來前所未有的數字世界的體驗。
製糖工廠全新雲朵矽膠線,注入 1cm³ 空氣層黑科技 ☁️,以極致美學、柔磁治癒的觸感,重新定義時尚充電!

⭕️ 雲朵觸感:矽膠包裹空氣層,指尖輕捏如觸雲朵,開會摸魚、通勤發呆的焦慮瞬間被撫平。
⭕️ 柔磁收納:柔磁自由吸附,隨手一貼秒收線體,包包/桌面從此告別亂糟糟,強迫症也能收穫收納爽感!
⭕️ 顏值即正義:雲青/雲橙/雲粉多巴胺色系,柔光質感搭配新機,充電線秒變吸睛配飾;抗汙矽膠一擦即淨,咖啡漬也難毀精緻氛圍。
⭕️ 硬核實力派:100W 快充相容多裝置,出差/旅行一根搞定。
春日!來收穫這一款「能治癒、會收納、高顏值」的時尚充電單品!

製糖工廠更新日 Patch Day|每月15日社群驚喜開盒

當科技超乎想象,我們選擇 Keep Patching!以靈活技術與前瞻設計為驅動,用可持續性更新賦予數字世界新糖分。每月 15 日拆開限定「神秘糖果盒子」:有 7.5 摺好物秒殺、未來感新品盲曝、腦洞周邊掉落,還有不安分靈感持續發酵。加入社群解鎖糖分警報,讓每一次迭代都甜過機械重複 ♻️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