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亞羽聯和印尼羽協釋出公告稱,在印尼舉行的2024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混合團體小組賽中,中國羽毛球隊的17歲小將張志傑突然暈厥,送醫後搶救無效去世。
世界羽壇失去了一位天才選手。是不是現場搶救不及時導致了這樣的悲劇?

中國羽毛球協會對張志傑在賽場不幸離世深表哀悼 | 微博截圖
運動相關心臟性猝死,是可能性最大的原因
從比賽現場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志傑前幾回合表現基本正常,與對手戰到比分11平。在等待對手發球的時候,他突然站立不穩,倒地並出現了全身的抽搐。
之後,教練很快進入比賽場地,被裁判舉手示意後沒有繼續上前檢視。張志傑倒地至少40秒後,現場救助人員來到他身邊,並將他從俯臥的姿勢轉到仰臥,可能給予了氧氣。又過了一分鐘後,張志傑被抬到擔架上運送出賽場。
張志傑去世的具體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根據已有的資訊,這場悲劇可以定義為猝死,並且很有可能是運動相關心臟性猝死,也就是在運動過程中或停止運動後1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的心臟性突然死亡。
影片中,張志傑先出現站立不穩,然後馬上倒地,所以很可能是突發疾病造成了意識喪失,也就是暈厥。這與運動時先摔倒或受到衝撞,之後失去意識不同,後者的原因更有可能是腦震盪或心臟震盪。
在沒有創傷的情況下,能引起暈厥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卒中、癲癇發作等神經系統疾病,以及肺栓塞、血管迷走性暈厥、低血糖等。而猝死的病因中,心臟性猝死最為常見。
由於張志傑年僅17歲,是一名羽毛球運動員,之前沒有發現過重大疾病,倒地後抽搐,最終不幸去世,所以可能性最大的是心血管疾病,比賽時突發惡性心律失常造成全身失去供血,最終導致悲劇。

猝死的病因中,心臟性猝死最為常見 |peakpx
猝死在運動中更易發生
運動相關心臟性猝死,在專業運動員中的發生率高於普通人,但由於普通人數量更多,絕大多數這類猝死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其中,男性佔絕大多數。風險最高的體育專案是跑步、籃球、足球和網球。
猝死在運動中更易發生,因為高強度運動增加人體對心臟的需求。運動開始後,交感腎上腺素能活動增加,使心率和心臟收縮力增加以滿足運動需要,同時也增加了心臟的負擔,可能觸發心律失常以及加重結構異常。
多數在運動中猝死的人都存在心臟疾病,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多發生在35歲以上的人群。對於35歲以下的運動員,常見疾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冠狀動脈先天異常、心臟離子通道病等。這些疾病在高強度運動中更易發作,不運動時也有一定猝死風險。
在高強度運動之前,諮詢醫生並進行心電圖等檢查,有助於降低運動相關心臟性猝死風險。

猝死在運動中更易發生 | negativespace
突發情況,需要最快速的救助
根據現有影片,我們無法判斷張志傑暈厥後的狀態,是始終沒有有效的呼吸和心跳,還是曾經短暫恢復過,之後又再次發作疾病。
無論當時是哪種情況,運動員突然暈厥後,救助人員都應該馬上進入場地,並第一時間判斷運動員是否還有意識。而張志傑倒地40秒後救助人員才到達,這在大型國際體育比賽的現場救助中,顯然過於緩慢。
如果運動員還有意識或者已經恢復了意識,救助人員可以嘗試跟運動員溝通,判斷情況是否緊急、接下來如何處理。
如果沒有意識,救助人員需要馬上把運動員從俯臥的位置翻轉成仰臥,判斷運動員是否存在有效的呼吸和心跳,併為接下來的開放氣道和胸外按壓做好準備(除非有脊髓損傷可能)。從影片來看,救助人員從到達張志傑身邊到進行翻轉,用了大約10秒,超過了一般判斷意識所需的時間。
救助人員發現運動員沒有心跳呼吸的話,應該就地立即開始心肺復甦,並不間斷地進行胸外按壓,一直到其他人幫助取來AED或者擔架到達現場。當然,在猝死風險高的救助中,直接攜帶AED到現場是更節省時間的方式。
連線AED後,有可能裝置判斷倒地的人正處在適合除顫的心律失常中,並放電進行除顫;也有可能發現心跳停止,不適合除顫,需要藥物搶救。無論是哪種可能,只要倒地的人還沒有恢復呼吸心跳,都需要救助人員繼續胸外按壓。
之後轉運的過程中,按壓也需要儘量不間斷地進行,直到倒地的人意識恢復,或者經過進一步的救治,最終被宣佈搶救無效。

2021年足球運動員埃裡克森在賽場上倒地,經現場電除顫後恢復,重返國家隊 | 法新社
雖然,猝死本身就是很嚴重的情況,一旦發生,只有10.4%的患者可以經搶救存活至出院,但是,對於突發疾病,現場的及時救治可能決定著患者是否有機會生存,以及之後的生存質量。每延後幾秒鐘,患者的生還機會都將下降,獲救後的神經功能也將因為腦缺氧而明顯降低。
希望所有的體育賽事,都為救護保障投入更多努力,保護運動員的安全,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馬成棟, 吳秋萍, 趙乾皓等. 運動相關心臟性猝死的研究進展.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2022;38(5):618-639.
[2]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 2016 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 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誌. 2017;3(1):12-36.
[3]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 科學出版社. 北京.
作者:透明
編輯:odette
題圖來源:X@BadmintonDjarum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