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轉碼,從入門到放棄,只用了不到1個月;想做前端,但深夜debug把自己搞到崩潰。
為了做最理想的工作,求職寒冬,一連拒了2個OFFER,早6晚12的努力準備,最後順利入職自己最滿意的公司,成為一名Associate product designer。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她的故事吧!
*本文整理自直通矽谷學員採訪內容,為保護學員,凡涉及隱私部分均做模糊處理。
我並不是CS專業的,只是對前端感興趣,然後看著直通矽谷的宣傳好像挺不錯的,就報名來學一些CS的知識。
首先要說的是,老師確實不錯。其次就是,上了一兩節課,我發現Java完全學不會,雖然我原本是學data的,會用Python,但畢竟不是科班出身,基礎實在是太差,C++邏輯搞不懂,看了Python也無法理解,就只會做資料分析。
上了沒幾節課,我就和老師說,老師拜拜,我學不下去了。
老師很負責任,和我說你等等我們談談。因為我所在的專案既可以走資料分析(老本行),也可以走前端(當時的偏好),還可以走UX方向,只不過是我當時沒確定到底是走哪個方向。
*同學與老師溝通部分截圖>>>


上課之後,我明確了自己不喜歡刷題,就是這個刷題的思維我肯定是沒有的。但是我喜歡做小元件,就是電腦上比如說把鍵盤做成鋼琴鍵,然後打打鼓啊,那種小效果啊,我就很喜歡。
老師說,其實我喜歡的工作內容只是前端1%的工作,也就是設計部分,至於後面類似於什麼程式碼速率很快啊之類的都不是我想做的。我覺得說得也有道理,就換了UX方向繼續跟老師上課。
雖然換了方向,但我這個人就是比較不信邪。我是9月份報的名,也可能是8月份,我不太記得了,總之我和老師說我不學前端是在9月份,但是呢10月份我又投了學校的一個前端的工作,
想要再確認一下,是不是真的不行。
那後來真正把我打垮的是什麼呢?是我在實際工作中意識到了,我喜歡的工作確實在前端就只佔1%,後面有很多是怎麼把比如說十行程式碼就寫成一兩行,然後讓它執行起來很快這類的工作。
看文件真的很沒意思,debug的過程又很影響情緒。
就比如說某天早上醒來看見一個使用者說這個按鈕不能點了,我就覺得,完了,那我們研究人員拿不到資料怎麼辦啊,因為使用者點不了,做不了。
我就會很焦慮,接下來一整天都會在想這個東西到底怎麼辦。最後解決出來可能是在凌晨一兩點,終於發現了這個bug併成功修復,我又狂喜,覺得說天吶我太厲害了。
轉頭第二天又開始重複這個從焦慮到驚喜的過程,發現bug,修復bug,每天的工作就是重複再重複。我覺得這個確實不太適合我,就申請調整了一下,主要去做一些設計的工作,演算法作為輔助。
後來暑假的時候,我又在老師的幫助下,做了個UX的實習,就最終確定了,還是走UX方向。
說到這個UX的實習,我記得當時有一百多個人去面試,他們只招了我一個人。然後當時實習的老闆,他說覺得我邏輯很好,然後講的東西比較貼近工業,就是不是那麼學生氣。
比如說其他同學可能單純的就是講自己怎麼做設計,但是我的話會考慮從別的角度切入,比如說從程式設計師的角度來講,就會考慮的比較全面。
再加上我的設計是跟我的一對一老師過過一遍的,是符合行業標準的,不是說我一拍腦袋隨便想的,或者說老師覺得不錯我就做了,所以每一點我都能從工業的角度去說出來我為什麼這麼做。
這裡真的要感謝我的一對一老師。他一上來就是告訴我這個工作它最核心的競爭力不是在畫圖,不是在做一些動效,不是在設計本身,而是在溝通。

在工作的時候和PM和Engineer要怎麼溝通?具體平時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PM有什麼考慮的,Engineer有什麼考慮的。
他講的那些例項能夠一下子把我帶入工業的場景中,平時與其說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其實更像是模擬了mentor帶新人的情景。這個過程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幫助我後來拿到實習的關鍵。
除此之外,我的一對一老師也會經常的跟蹤我的求職情況,每週檢視我的Excel記錄表問一下我的情況;工作之後,OPT什麼的,他也會關注;我有問題給他發微信,他看到了就會立刻回我,真的很負責任!
實習之後就是找全職工作嘛,過程其實我也挺抑鬱的,我從1月份找到9月份,期間一直在看心理諮詢師。
後面是拿到了一個PM的OFFER之後才覺得,哦,我好像沒有那麼差勁。只不過就是因為我的設計方向很窄,所以我必須得自己走這條路。
為什麼說窄呢,之前在國內學工業設計的時候,有本書對我影響很深,叫做《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
作者是專門為聯合國做設計的,就比如說非洲乾旱對吧,你種子種下去,它沒有水就沒有辦法存活。他就設計了一個工業產品,就是把種子放進一個小盒子裡面,然後裡面有土壤、有營養劑、有水,這樣在飛機播撒的時候,種子直接落下去,它就可以落地生根,大大的增加了成活率。
當時我看了這本書,我覺得這就是我想做的設計。所以之後我就一直是這個思維,就是不管我是做什麼,我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世界做一點小貢獻。
所以設計作為我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相比我做出來的東西會不會吸引更多人來用,我更在意的是,到底有沒有使用者喜歡,使用者體驗到底好不好,用的時候你開不開心。
那這個東西沒有很多designer是這樣的背景,大部分designer都是graphic design的背景,我就只能去自學,然後每天自己改,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東西能夠讓別人知道我是走這方向的。
後面我知道是做一些使用者測試啊,一些比如說好評啊,比如說效率上升百分之多少啊。但是如果你沒有落地的專案呢,那你又沒有這些資料,所以又激勵了我去找新的工作去增加實習經驗。
直到拿到了一個廣告公司PM的OFFER,我覺得至少從側面證明了我是有點產品氣質的,所以就更堅定的往這個方向走了。

後面的一切我覺得就是順理成章吧。其實我在拿到現在入職的這家公司OFFER的時候,同時還有一個兒童醫院的面試,當時說的是再面一輪就給我發OFFER,但因為工作內容是有點偏展示的那種,我就取消了。
那個時候我還挺糾結的,因為行情不好,可能公司隨時都會取消或者是撤回OFFER。但是我想了想,即使現在這個公司撤回了OFFER,我也不想去做兒童醫院的那個工作。所以我還是把那個拒了。
事實證明,我做的選擇沒錯,現在的工作確實就是很理想的,跟我想的一樣,大家都是想要做解決問題的設計。
拿到OFFER之後,很多同學來找我Coffee Chat,他們基本上都會問我說你有什麼建議嘛,或者checklist給他們。
我就很無奈,我覺得你即使完全復刻了我的路徑,你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適合我的,未必適合你。
所以回看整個求職過程,直通矽谷定製化的幫助是我能拿到OFFER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努力也很重要。

根據個人情況定製求職規劃
我喜歡設計嘛,手機裡有很多文章的subscribe,每天睜開眼睛我就看這些。人家說你沒有休息的時間嘛,我說我看文章就是在休息,因為讀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一種很愉快的輸入的過程。
包括我看到廣告上有一些特別好的動效,我也會自己去上網搜,怎麼把它復現出來。也不是說要發個什麼東西,我就是單純想要知道這東西怎麼做出來。做出來就跟畫了一幅畫擺在家裡一樣,很開心。
在OPT沒有任何回應的時候,要做unpaid的實習才能維持身份,雖然是unpaid,但是我不覺得很辛苦,因為做的是我喜歡的事情,就很快樂。
然後我還找了volunteer去做,為什麼呢?因為我想要做另外一種型別的產品,我只有mobile的經驗,我想要嘗試desktops,我覺得這三個加起來我應該更豐富我的背景。在這個過程中,我同學又給我介紹了一個free的工作,是做雲端產品的。
我最忙的時候,從早上一睜眼,6:00起來一直工作到晚上12點,然後睡得很香。我同學都會覺得說我瘋掉了。
說實話確實很累,非常的累,但是我一直處於心流的狀態,就是我很快樂,我沒有覺得我在內耗,所以那段時間我覺得我成長特別多。我的BQ啊,我的設計技能都有提升。
所以怎麼說呢?如果一定要我給建議的話,我的建議就是如果你真心喜歡,你自然就會去做的。當然,找到喜歡的事情和正確的前進方向這件事,可能自己來比較難,可以考慮像我一樣找直通矽谷幫忙~

最後我想說,有時我們總想成為別人,以至於那個藏在心裡的獨一無二,被忽略了很多年。而世間最獨一無二的,便是專屬於你的——熱愛。
而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 本文原創於直通矽谷【https://www.zhitongguigu.com】,歡迎尊重版權的轉載。一般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或結尾正確註明以下資訊:作者:直通矽谷 公眾號:直通矽谷訂閱號直通矽谷
直通矽谷,讓科技求職更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