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江源
來源:金錯刀ID:ijingcuodao

去年最火的Jellycat也沒想到,年輕人的喜好竟然變化這麼快。
比店員“過家家式”賣貨更魔幻的,是AI玩具自己就能開口說話還跟顧客玩到一起。

問題是,這些玩具甚至比玩家更瞭解自己,一上來直接戳到年輕人的軟肋上。
被使用者撫摸時會眨眼,還會有體溫。而眨眼搖頭只是基本功,話療才是關鍵,能根據判斷使用者的情緒來做反應,讓陪伴搭子第一次有了實感。

雖然很多人覺得“沒用”,還有人質疑噱頭太大,然而這並不耽誤它的火爆甚至賺大錢。
有研報預計,隨著AI與具身智慧技術的成熟,AI+玩具會成為市場爆發方向之一,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超過300億。
這個資料並不誇張,事實上今年以來AI玩具訂單量暴漲,不少工廠加班加點生產AI玩具開始成為新常態,甚至訂單排期已經排到了今年6月。在商場也是存在感拉滿。

第一批造AI玩具的人,已經賺麻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不是馬斯克在網上公開點贊某中國玩具上了熱搜,恐怕都不知道AI玩具是什麼。

但這並不代表AI玩具是個小透明。
要知道2025年,堪稱“賽博玩具元年”。有資料顯示,特斯拉機器人玩具日前在官方商店開售,售價40美元,上線不到24小時,該產品被搶購一空,連二手價都高達1300美元。

不僅國外被瘋搶,國內也成了炙手可熱的新寵。
字節跳動的AI陪伴玩偶“顯眼包”本來是非對外售賣的禮品,沒想到市場反應卻相當熱情,在二手平臺上的轉手價炒到500元。

畢竟,要顏值要狠活它都有。毛絨絨的無害外表,會甜甜地叫“主人”,還搭載了很多人不敢想的多項人工智慧技術,如豆包大模型、釦子專業版、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等,實現中英雙語情感交流,甚至能模仿父母聲音。好玩性和科技感直接吊打普通的毛絨玩具。
最火的時候,連一個不起眼的AI小掛件,都能幹出月銷破萬的成績。一些比較痴迷的骨灰級年輕玩家,甚至一買就是一大堆放家裡。

淘寶曾透露,平臺上帶有AI及人工智慧關鍵詞的玩具已經突破1000款。從今年1月開始,越來越多的商家佈局兒童AI玩具賽道,估算這是一個體量過億的新趨勢賽道。
AI玩具火熱的市場,也讓不少創業者相當心動。
有不少大廠高管紛紛瞄準AI玩具下場創業。前微軟DPS全球方案創新部門總經理郭志創立了億家億伴;前第四正規化AIOS總經理黃纓寧成立貝陪科技……
很多AI玩具從無人問津到賣爆,一開始還是因為找對了一條路:IP繫結。
有中國公司做起變形金剛IP,加入微型晶片變成最酷潮玩,發售一小時就拿下5000份訂單。連馬斯克都成了迷弟。

類似的AI玩具還有很多。比如奧飛娛樂將喜羊羊IP與AI結合,推出喜羊羊AI鈴鐺娃娃、AI毛絨玩具系列,湯姆貓基於自身IP研發情感陪伴機器人,還能定製兒童垂直模型。

上海電影也表示集團旗下子公司上影元與推出AI產品BubblePal的躍然創新已經就未來在“IP+AI玩具”領域合作達成戰略意向。
但玩IP還只是一部分人的狂歡,這一賽道能從小眾愛好走向大眾消費市場如此無縫銜接,不得不說一方面,它太懂人性了。
面向兒童的AI玩具,會專門打出“無痛帶娃”賣點,著力強調產品並不是個“精緻的小廢物”。如AI早教機、智慧寵物機器人透過互動學習功能替代傳統教育工具。例如,有些AI玩具掛件可生成個性化故事,湯姆貓機器人還能提供英語對話訓練。

更高階的玩家,甚至把玩具變成有力看家助手。廣東有企業推出基於大模型AI影像演算法的家庭移動小車,看似是個普通玩具,實際可以實現嬰兒看護、寵物監控以及防盜功能等。

另一方面,精準踩在“療愈經濟”的肩膀上。
當代消費者對玩具的需求已超越娛樂功能,轉向更實用的情感療愈與教育價值。
你以為會聊天就夠了,還是小看了AI玩具。有公司推出的AI玩具會加入ASMR音效,瞄準打工人的職場解壓需求;實豐文化研發的AI寵物具備用藥提醒功能,切入的是老年陪伴場景,會根據人群和場景做高度適配的設計,主打一個專業。

原小鵬汽車內飾設計負責人、滴滴造車專案產品負責人孫兆治成立珞博智慧,主攻AI陪伴機器人,目標人群是年輕女性,首款產品定位為“AI潮玩”,會專門根據女性使用者的需求做服務,預計今年釋出和量產。
不得不說,AI玩具的爆火看起來是運氣爆發,不如說是早有註定。

其實AI玩具並不是這幾年才誕生的產物。
早在2015年,就有美國芭比公司美泰率先做出嘗試,把語音互動功能放進人形玩具,但當時的市場水花並不大,推出後反應寥寥。
美泰估計想不到,十年後類似的產品竟能颳起一場新的產業風暴。當初對此愛答不理的人們甚至擠破頭搶購,不少玩具甚至只要沾上AI的標籤,價格就能翻十倍。

很多人覺得,是因為人們厭倦了傳統玩具,以及如今AI興起的噱頭帶火了AI玩具。
其實,玩具行業的兩大變化,才是AI玩具爆火的深度推手。
第一件事是供應鏈升級:從“製造”到“智造”。

一說玩具製造,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義烏,殊不知玩具宇宙還有一個:廣東汕頭的澄海產業叢集。作為全球玩具製造中心,澄海企業這些年可以說率先摸到了未來的紅利——AI。
現實證明,AI技術不僅催生新品類,更推動傳統玩具產業價值重構。成本控制上相當有一套。澄海玩具企業透過本地化供應鏈,將遙控車成本大幅度降低,量產速度領先行業。

更重要的是,透過“AI方案商+模具廠+代工廠”模式快速量產,縮短研發週期。
這樣一來還能徹底打破傳統玩具生產模式。很多小玩具公司總是苦於沒有AI技術資源,但有玩家設計出開源技術,透過開放硬體介面和互動協議,玩具公司可直接採購核心模組進行二次開發,還無需自研AI演算法。

這也是為何AI玩具現在存在感越來越高。
第二個趨勢是,用文化IP與黑科技做雜交。
一般的玩具還是靠IP加持,但不少公司已經開始探索下一個level:打出大國文化牌。
比如讓非遺“活”起來。群宇科技將英歌舞與積木結合,在AI程式的驅動下,精準契合鼓點,一邊擊打樂器,一邊靈動演繹英歌舞。登上央視春晚後訂單激增。

有公司做出中國特色的AI玩具宣傳中國文化。還有的公司拿出老祖宗絕活,搞出“AI故事接龍”直播,甚至火到國外。
跨境電商也是爆發助推器,亞馬遜上STEM玩具類目成為出海跳板;還有的光是開箱影片日均GMV就達到50萬,成了妥妥的社交貨幣。

企業在AI玩具的投入越多,玩家就越上頭。

在一些人看來,AI玩具還是略帶一些“智商稅”的新風口。
畢竟,一些毛絨玩具沾上AI的邊價格就要翻倍,連二手產品都能賣到幾百上千的高價,確實有些反常識。
連大廠高管都虎視眈眈。除了特斯拉、位元組,美團微軟等高管都迫不及待下場創業。

與其說他們看中的是玩具市場,實則是更大的潛力新消費市場,AI玩具的潛力價值顯然不是隻做一個有情緒價值的陪伴擺件。
業內一個共識是,未來AI玩具的競爭,是從“玩具”到“情感入口”的生態戰爭。將超越硬體本身,轉向“內容+服務+資料”的生態構建。

一方面,服務天花板可以不設限。
可以開發更多AI類功能如劇本殺、程式設計、教外語等。背後的殺手鐧在於其搭載的大模型能力。相比工業級AI應用的高門檻,玩具場景對技術容錯率更高,且互動需求也更貼近一個專業輔導員的水平。

已經有玩家開始嘗試,藉著AI紮根進各式各樣的細分場景,如手語動畫、AI導師、摺紙應用、程式設計教育……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AI做不出來的。
另一方面,是更廣闊的生態擴充套件,真正融入使用者生活。
從家庭延伸到教育機構、養老社群,甚至成為智慧家居控制入口,讓玩具變得更懂人、理解人。

在這方面,小米可以說相當有經驗。AI玩具公司不如學一學小米。
為了更好融入使用者生活,小米會圍繞生態鏈企業的智慧硬體產品組成一套完整的閉環體驗,每一個產品都不是獨立的存在,然後再倒逼更多使用者的互動資料反哺大模型訓練,形成閉環迭代。

照這個思路看,AI玩具也大有可為,比如可以將玩具硬體與生活場景結合,甚至設計聯網穩定性、語音互動準確性等硬體最佳化和軟體演算法問題,讓更多人感受到好用,而不是新鮮感過了吃灰。
已經有玩家在發力。澄海玩具協會就籌備在深圳合作建立IT生態中心。要整合AI技術資源,為更多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的技術方案和晶片模組,讓AI玩具席捲到更多的領域。

總之,使用者的需要在哪裡,AI玩具的機會就在哪裡。
說白了,AI玩具的爆火不僅是技術革命的產物,更是人性需求的對映——在物質豐裕時代,人們對情感連線、個性化體驗的追求永無止境。
無論是大廠的生態卡位,還是澄海玩具的智造突圍,這場千億賽道的爭奪戰,本質是一場關於人性痛點的終極實驗。
靠噱頭只能曇花一現,真正融入使用者生活才是必殺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