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發生蛋荒,直接原因是冬季禽流感,造成雞大量死亡,由此供給減少,價格上漲。
但是你看美國各路媒體和民眾,那賤兮兮地要求美國政府給他們更多雞蛋、抱怨政府沒有控制物價、呼籲“管一管”的樣子,就知道他們吃不上雞蛋就是活該。只要繼續這樣呼籲下去,要求美國政府管一切,那麼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乃至吃不起飯,都會發生。
其實現在的美國人與100年前的美國人相比,就是“吃不起飯”了,也就是:變窮了。因為二戰以前的美國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購買力最強的人,一個男人出去工作,可以供養一家四口、住上獨棟房子、開上福特T型車,然後還有積蓄。原因很簡單,在那之前的美國,基本上是自由放任,政府管的很少,於是積累了雄厚資本,生產力水平秒殺全球。
而現在的美國呢,一家人全去工作,卻支付不起賬單。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無休止地印錢摧毀儲蓄,二是無處不在的管制打擊供給、推高物價,使工資看起來很高,但購買力直線下降。總之,都是權力擴張、干預主義橫行的結果。
這告訴我們,衡量一國民眾生活水平,不能光看名義收入,而要看實際購買力。
也告訴我們,呼籲更多的干預,就是不要自由而要奴役,不要繁榮而要貧窮。每呼籲一次權力的干預,就是往計劃經濟的方向邁進一步。計劃經濟導致短缺匱乏、生活水平下降。
這麼簡單的道理,歷史上無數慘痛的教訓,然而人們就是搞不懂、記吃不記打。
全世界人民現在已經徹底被馴服,變成了嗷嗷待哺的巨嬰,居然就忘記了一個常識:
美國政府下不出來蛋,蛋是雞下的,雞是市場上的人養出來的。
美國政府再牛逼,都解決不了稀缺性問題。它不是母雞,下不出來蛋;它造不出任何滿足人們需求的商品。它無法從無到有地創造出財富,即資本品和消費品,來滿足人類需求。它唯一能做到的,只有去分配財富,即使用暴力手段,將一部分人的財富裝進另一人的口袋。
當然,在把一個人的雞蛋沒收,分給另一人時,少不了自己先吃一大堆,給自己的關係戶先分一大堆,而且浪費一大堆,腐敗一大堆。
聯邦政府,是一個寄生性機構、消費性機構,它不但不生產,反而從市場中攫取財富。所以它拿走的財富越多,留給市場中用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就越少。
關鍵的是,財富的生產,與分配方式密切相關。當一個人生產出財富,預期會被美國政府拿走時,必然傾向就是時間偏好提升,於是就會少生產,多消費,耗儲蓄,減投資。
總之,政府幹預打擊生產、毀滅資本,啟動貧困化程序。
美國政府不是哆啦A夢,政府靠民眾供養,你不能認為它在供養民眾,像個魔法師一樣為民眾解決問題。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它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以上,都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缺雞蛋了、商品價格上漲了,這個問題只能由市場解決。你去跟美國政府哭爹喊孃的,你是把它裡面的人都當作雞了嗎?
難道讓美國政府跟羅斯福一樣,把其他工廠統統廢掉,都改成養雞場嗎?其他需求還要不要滿足?或者搞價格管制,漲價了就規定最高限價?那就更沒有人願意生產了,誰都吃不到雞蛋了。又或者,給養雞場發補貼?可是雞又不是一天就能下蛋,補貼搞出一個利益集團,雞越多補貼就領的越多,到明年雞蛋又多得過剩了,變成白菜價,於是又要殺雞毀雞蛋以維持高價,然後又甩鍋給市場,說市場造成產能過剩?再說了,明明是大家都覺得錢包癟了沒錢買雞蛋了,你卻向他們徵稅給養雞的發補貼,這不是瘋了嗎?
羅斯福是個瘋子,美國人們也都是瘋子嗎?實際上說反了,喬治·卡林老爺子說了:垃圾的美國人民,也就只能選出垃圾的總統。
一切都是民眾觀念的結果。美國人,現在觀念墮落得令人不忍直視。曾經橫槍躍馬、桀驁不馴、對美國政府充滿懷疑的美國人,現在連個蛋的問題都想不明白,都要美國政府去管,他們的先輩會鄙視他們的。
雞蛋短缺而價格上漲,是簡單的供求規律。根本不需要美國政府幹預,市場價格就是最好的指揮棒。
價格反映了稀缺程度,價格上漲,就是稀缺的訊號。它會向生產者發出指令:消費者對雞蛋需求迫切,生產、或者進口雞蛋(進口也是生產)是有利可圖的。企業家就會爭先恐後把資源調配到雞蛋生產中。它又向消費者發出訊號:這種商品現在比較短缺,使用它要付出很大代價、導致其他需求無法被滿足,因此需要被節約利用。價格就這樣調整供給與需求,實現供求的相對均衡,打造一個高效順暢運轉、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經濟。
由此可見,任何對價格的干預,都將使價格偏離均衡點,造成供求的失衡。它的一個極端,是供給過剩:倒牛奶;另一個極端,是消滅供給,無法透過正常渠道滿足需求:如禁酒令中的黑市。
這兩種極端事件,美國都曾發生,教訓極為慘痛。奈何歷史給人們的教訓是,人們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總把美國政府視為全能神,把它視為福星而不是災星。
美國本次蛋荒,固然有禽流感的客觀因素,但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則加劇了短缺。
美國現在的養雞場,都是大型養雞場,幾乎沒有小型養雞場。然而這並不是市場自發的現象,即為了降低邊際成本、實現規模效應的集中化,而是干預主義的結果。
其主要原因就是環保主義。
環保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他們要求養雞企業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實行環境規劃、封閉作業、集中養殖、符合糞便、汙水、有害氣體等方面的嚴苛環保標準,由此,必須投入大量資本,配置環保裝置設施,這直接導致了准入門檻的提升,小型養雞場被排除出市場,減少了生產供給。
這一方面,形成了美國養雞產業的高度集中化,前十大企業集中在17個州,佔到產量的70%以上,且從飼料生產一直到屠宰、物流,高度垂直集中,小企業根本就沒有生存的機會。
抬高准入門檻,向來是排除競爭、獨享壟斷收益的辦法。
另一方面,集中養殖自然會出現抗風險能力低下,一次雞瘟,死一大片,對生產供給造成災難性影響。2024年11-12月,美國1700萬隻母雞死亡,沒有雞了,川普和拜登再有能耐,也下不出蛋來。
嚴苛的環保法規導致小型養雞場難以存活,抗風險能力下降,又不斷髮鈔票、打貿易戰,導致通脹加劇,兩年之內,雞蛋價格上漲4倍,所以美國人吃不起雞蛋了,只能尋找替代品了。
那如果市場上的買不起,自己養可以嗎?美國人不是家家都有大house嗎,財產不是私有的嗎,後院裡養些雞鴨鵝不就行了嗎?
不行。
因為美國很多州,都有《花園法案》,別說養雞了,你在後院裡種菜、晾衣服,都是違法行為,一旦被發現,就是高額罰款。自己家裡草坪的高度,也有明確規定,否則也會以破壞社群美觀為由被處罰、或者被強制清理,支付高額的清理費。
在北達科他州,居民養雞數量不得超過4只,且禁止飼養公雞;雞窩不得設定在前院,需每年向市審計辦繳納約10美元管理費。加州等地的法規更嚴格,例如《第12號修正案》要求每隻產蛋雞至少擁有0.09平方米的活動空間,禁止籠養,否則相關產品不得在州內銷售。
其原因是,雞是有“動物福利”的,不能過度擁擠,雞心情不好怎麼辦?然而大型養殖場籠養雞,則沒有這樣的限制,所以這就是 “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有沒有一種既視感?社會主義美國,養四隻雞以上,就是資本主義,要被割掉尾巴的。現在,你還覺得美國是資本主義,是自由市場嗎?

環保,從來不是沒有代價。人們並不是在空氣是否清新之間選擇,而是在空氣清新而貧窮,與空氣汙染與富裕之間選擇。每個人的邊際選擇都不同,環保問題完全可以透過產權原則處理,一刀切的嚴苛環保政策,讓人變窮並喪失自由,它滿足了那些環保暴力分子的偏好,讓所有人服從於他們的價值觀,併為他們的變態行為付出代價。
所以,正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導致了短缺。然而現在,人們要求美國政府去解決短缺,這無異於讓縱火犯用汽油去救火。

上海線下讀者見面會
時間:2.16(週日)下午
主題:2025年投資趨勢分析。
1.達叔(資深投資人,主題:房產投資及其他)
2.文希老師(奧派學者,分享主題:世界百年貨幣體系變遷及對黃金近年來的看法);
3.張鵬(從最初的法醫轉型為資深外企經理人投資人,20多年的外企管理經驗,非洲投資多年,主題:中國企業出海常見問題);
4.薛元昊博士(魔筷科技合夥人、副總裁,主題待定)。
5.張是之(主題與crypto有關)
6.曹伯鈺(多年投資人,2025全球投資與時局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