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同學家好有錢啊!”高情商的媽媽這樣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爸媽必讀)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孩子的攀比心理背後,是認知的不完善。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掌控物慾,探尋真正的需求。
——薩姐
作者:繁星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
之前刷到過一個影片,孩子放學回來跟媽媽說:
“媽媽,我們同學都好有錢呀。咱們家是最平凡的一個家庭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媽媽注意到孩子說這些話時,眼底都是對同學家的羨慕。
便問到:“你拿什麼衡量我們家最平凡呢?”
孩子說:“同學家要麼是開海瀾之家的,要麼是開曼巴特的。”
媽媽說:
“兒子,父母是做什麼的,那是父母的事情,你要記住,你去學校是為了學本領的。
財富只是我們的硬體設施而已,比財富更重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自己。”
評論區有網友說:“這要放我身上,我媽肯定說,那麼愛比,看誰家好去誰家,看人要不要你。”
網友的評論,一下就讓很多人共鳴。
大家紛紛吐槽,小時候自己遇到同樣情況,父母的回應方式有多氣人。
其實羨慕別人,是孩子的天性。
面對這樣的天性,父母的反應,會影響孩子一生。
01
心生攀比,背後都是有原因的
兒童心理學認為:攀比心是孩子在成長及社交過程中,為了尋求自我肯定和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狀態。
而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會因以下幾個原因產生攀比心理。
1. 爭強好勝
在一段影片裡,有個小女孩和同伴吵了起來,說:“我哥敢一個人去外地。”
另一個小姑娘說:“我哥敢吃蟑螂。”
妹妹急了,直接吼道:“我哥也敢。”
雖然很搞笑,但短短幾句話,將孩子之間的爭強好勝表現得淋漓盡致。
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曾說:
人們習慣於在缺少“客觀評判標準”的情況下,用“別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以此來評估自己的能力。
孩子對“比較”的認知,尚不完善,就會出現我一定要把你“比”下去的情況。
2. 不夠自信
網友@可可分享,兒子回家哭著鬧著要一套奧特曼卡片。
因為同學都有,自己沒有,怕別人不和他玩。
其實,就算沒有這個卡片,兒子也能和同學玩。
但對兒子來說,這個卡片就像是他加入小夥伴的通行證,很是重要。
不夠自信的小朋友,往往更加敏感。
看到其他孩子有,自己沒有,他們會焦慮、自卑,從而產生“攀比”心理,力求和其他孩子一樣。
3. 環境影響
有個小女孩回家跟媽媽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騎腳踏車送我了?”
媽媽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孩子的同學都在暗自比較。
用的文具,背的書包,父母開什麼車……等等,都是他們比較的物件。
同學說得多了,女兒開始覺得媽媽騎腳踏車很沒面子。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大家都在比來比去,那孩子難免會被影響。
時間一長,攀比的種子就在孩子心裡發了芽。
02
錯誤的回應方式,影響一生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愛攀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他們擔心,孩子一旦有了攀比的苗頭,以後會大手大腳,控制不住自己。
其實,攀比的走向,主要在於父母的回應方式。
錯誤的回應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育兒博主Ms.懂曾說,面對孩子攀比,最常見的錯誤回應方式,有三種。
1. 倒打一耙型
很多父母,聽到孩子說羨慕別人有什麼時,立馬倒打一耙說:
“人家考試100呢,你咋才考80?”
一句話,看似暫時堵住了孩子的嘴,實則可能堵了孩子的心。
讓他產生愧疚與自卑,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
2. 檸檬精型
當孩子提出,朋友家住著好大的房子時,父母回應說:
“有什麼了不起的,誰知道他們家錢哪來的。”
這樣的方式,會“酸”到孩子,讓孩子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比自己優秀的人,自然也就不會朝著好的方向去努力。
3. 打腫臉型
有些父母,一聽孩子說別人家有什麼,自家沒有時,全然不顧自家的實際情況,打腫臉充胖子。
搞得孩子也看一套學一套,變得“又窮又傲”,以後就算沒條件攀比,也會創造條件去跟人家攀比。
知乎上有位匿名網友分享。
自家表妹欠了一堆信用卡,催款電話打回家,大家才知道。
當大家都在指責表妹時,網友想起了小時候的事。
那會,姑姑為了給表妹更好的教育,到處借錢託關係將表妹轉去市裡。
誰知,表妹去學校一看其他孩子吃穿都比自己好,就回家哭鼻子。
姑姑雖然收入微薄,但捨不得孩子難過,就盡力滿足。
一開始表妹只是比衣服,後來開始比生日請客,甚至手機、平板。
為此,姑姑、姑父起早貪黑的賺錢,餓了也不捨得在外面吃。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早已埋下禍根,放大了表妹的攀比心,這才欠了一堆錢。
有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同的回應,影響孩子走向不同的未來。
03
如何引導,至關重要
作家張振棚曾說:
成年人的很多思想和習慣都是年少開始萌發的,所以父母要細心引導。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只要父母掌握方法,耐心引導,相信也不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何引導,下面三個方法,也許可以試試。
1. 樹立積極的價值觀
跳水冠軍郭晶晶曾被爆出孩子穿著二三十的平價短袖。
有人質疑,都嫁入豪門了,還給孩子用這麼便宜的東西。
但她卻不以為然,覺得好穿就行。
其實,這才是她的智慧之處。
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告訴孩子,價錢不是決定價值的唯一方式,物質只是我們的硬體設施,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本身。
這樣孩子才不會被物質迷了眼。
2. 引導孩子發現真正的需求
小姨家的弟弟,小時候鬧著要買朋友們都在玩的遊戲機。
小姨跟他說:“之前你說喜歡飛機模型,媽媽正在攢錢想帶你去參觀呢,現在要是買遊戲機的話,咱們就去不了了。”
弟弟認真想了半天,說:“那我們還是去參觀飛機吧。”
現在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名航空管制工程師。
有人說:熱愛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霸道的事情。
一旦孩子能找到真正喜歡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3. 設定長期目標
網友@樂樂媽分享,有次樂樂看見小夥伴手裡的奧特曼,吵著想要。
她對樂樂說:“樂樂,你的壓歲錢有1000,但你早都花完了,要不你攢攢錢再買。
這樣回頭人家問你,你可以大方地說,這是我自己的錢買的,多厲害!”
後來,樂樂認真攢錢,花了半年才買到那個奧特曼。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因為疼愛就立即滿足,可以適當地引導,設定一個長期目標。
鼓勵孩子一起為之努力,這個過程,他不僅可以感受到攢錢的重要性,還能鍛鍊耐力與執行力,一舉兩得。
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曾說:
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為它讓你坐立不安,它強迫你不斷重新認識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從而不斷做出改變。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舵手,更是幫手。
當孩子對他人有而自己沒有之物,心生比較時,我們多一些耐心,和他站在一起,去認識並降服攀比心,比吼他、諷刺他,結果要好得多。
也祝願我們的孩子,能發現自己的真實需求,少一點攀比,多一點努力,學會掌控自己的物慾,不被物慾所支配。
-END-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