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25年後 午後院子裡陽光下的存在之思
一轉眼,來美國已經二十五年了。
時間像一場無聲的風暴,不知不覺間捲走了太多東西——爸爸老了,頭髮全白,背也彎了;媽媽早已去了天堂,記憶裡她的聲音漸漸模糊;孩子上了大學,家裡突然安靜下來。下午我一個人坐在院子裡,望著白晃晃的天空發呆。
二十五年前,踏上這片土地時,心裡裝滿了期待和不安。那時候,人生像一張白紙,每一筆都充滿可能。讀書、工作、成家、養育孩子……日子在忙碌中飛逝,直到某一天停下腳步,才發現自己站在人生的中途,前路依舊漫長,卻已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清晰。
中午的陽光刺眼,照得人睜不開眼睛。恍惚間想起小時候,媽媽在廚房做飯,爸爸在院子裡修腳踏車,蟬鳴聲混著夏日的燥熱,那時候的貧窮反而讓生活顯得簡單。而現在,物質上不再匱乏,卻時常感到一種更深的空虛——奮鬥半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父母老去,或已離開;伴侶或許還在身邊,但各自也習慣了沉默。年輕時以為成功就是賺多少錢、住多大的房子,可真正擁有這些後,卻發現它們並不能填補內心深處的某種缺失。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看著下一代飛得更高?是讓父母晚年無憂?還是在這漫長的旅程中,找到某個瞬間的寧靜與滿足?也許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個陽光刺眼的午後,還能安靜地坐在院子裡,想起曾經愛過的人,走過的路,然後繼續向前。
和另一半聊起,他的話語帶著樸素的生活智慧:"好好活著就有意義"。這讓我想起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在無意義的重複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勝利。也許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攀登某個預設的高峰,而在於攀登本身帶來的肌肉記憶,在於沿途收集的晨露與星光。那些快樂的記憶不是逃避現實的安慰劑,而是我們確曾真實活過的證明。
在這個物質豐裕精神貧瘠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重建與生活的詩意連線。院子裡的一片落葉,咖啡杯上的熱氣氤氳,深夜電臺裡突然響起的老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恰恰構成了抵抗虛無的最堅實堡壘。記憶不是過去的遺骸,而是照亮前路的星火。
站在人生的中場,我終於明白:意義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此刻陽光下的每一次呼吸,在深夜臥談時的每一次會心微笑,在平凡日子裡持續生長的愛與牽掛。這或許就是存在最本真的模樣——無需宏大敘事,只要認真活過,便是對生命最好的禮讚。
時間不會停下,但至少,我們曾認真地活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