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研究者
美國總統特朗普透過書信的方式,在7月8日告知對日“對等關稅”稅率為25%,但到8月1日正式啟動前,日本依然有談判的機會。
對於原本24%的稅率,透過三個月來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七次赴美、首相石破茂親自與特朗普交涉,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提升了一個點……對這一新稅率,石破錶示了“遺憾”,做出讓對策本部“繼續交涉”的指示。但輿論普遍認為,讓美國改變稅率已相當艱難。
日本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基本每十年便會和美國發生一場貿易戰。攻防的內容從紡織品變為鋼鐵後,進入到了家電、半導體階段,最後汽車成為了對美出口賺取大量盈餘的大宗產品。日本熟悉美國的套路,總能看似敗下陣來、但實際上只是換了攻防內容,對美出口保持長期盈利的態勢。談判上妥協,讓貿易得到實惠,只要日本能夠從美國獲利,輿論、外交上的敗退對日本來說不是多大的事。
但是,這次不一樣。
汽車等產品再能盈利,想獲得25%以上的利潤以便對沖25%的稅率,並非易事。讓日元匯率下調逾25%——換句話說,將目前的1美元兌換146日元,下調到182日元以上——在美國想讓美元匯率貶值的時候,恐怕也不容易。
於是,有了日本輿論對特朗普關稅的憤怒,有了石破罕見地向美國表示不滿。

日本首相石破茂 資料圖
如今,堅信美國的唯一敵手是中國而非日本、美國應該能夠對日本網開一面,這種想象中的場景就像1953年上演的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等待戈多》一樣,變成了一場無盡無望的等待,日美關係充滿了荒誕、痛苦——自然,痛苦將留在今後的日本。
本以為談判策略能夠獲取特朗普歡心
貿易談判也是人與人的交往,原以為給美國以充分的尊重,投其所好,曉之以理,就能獲得關稅稅率的優待。
在石破茂覲見特朗普之前,首相官邸反覆研究了特朗普的人格特點;前首相安倍晉三對美交流獲得成功的主要經驗,包括向特朗普彙報時的態度、內容安排等,也反覆做過回放。與特朗普有過交往的政治家,熟悉美國政治和社會的外交人員、媒體人士等獻計獻策,以保證會談不能像烏克蘭澤連斯基總統拜會特朗普那樣出現意外,要把會談氣氛搞得其樂融融:
和特朗普有過直接接觸的前首相岸田文雄、菅義偉等直接到石破那裡談了自己與特朗普交往的方式;
外交方面的官員從特朗普與石破同屬基督教福音教派這個點出發,強調“我們都在遵循上帝旨意的情況下成為了政治家”,謀求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經濟方面的官員,則從日本五年來的對美投資佔世界第一、未來可對美國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上,拿出了具體數字,讓特朗普知道日本這個盟友的巨大作用;
軍事安保方面的謀士更是提出了購買數萬億日元的美國武器,尤其是美國棄用的軍用運輸機等,明顯向美國輸送利益,鞏固日美(軍事)同盟的建議。
有了這些充足的準備,石破覲見特朗普的效果看上去氣氛融洽,儘管見面的時間不長,但官方發表的日美在各個專案上達成的一致卻非常地多,沒有直接在覲見時詳談的內容,也堂而皇之地進入到了會談成果中。
總之,那時的特朗普看上去似乎理解了日本希望獲得特殊待遇的用意。
赤澤七次訪美,也與以往五十餘年的日美貿易談判分別為日本訪問美國後、美國來日本的形式很不一樣,是赤澤馬不停蹄地去美國。以赤澤百折不撓的談判態度,想的是打動美國,讓美國能夠給日本面子,儘可能地也給日本實惠。但是從一開始特朗普直接參與談判,到最後一次連財長貝森特都懶得出面,虎頭蛇尾,面子裡子一無所有。
堅信美國關稅的唯一敵手是中國
特朗普要對全世界的進口產品徵稅,但日本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唯一的敵手是中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但只要護城河河水足夠深、水量足夠大,日本該能躲過一劫。
日本反覆研究了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從美國發表的相關數字看,貿易赤字中,中國為2951億美元、歐盟2367億美元,日本、韓國及印度分別為687億美元、662億美元、456億美元。從排位上看,日本名列第6,貿易赤字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多一些;而上個世紀日美貿易戰時,日本是美國最大的貿易赤字國,今非昔比,美國不該對日本徵收高額關稅。

對美貿易談判也依舊沿用了日本主談一個產業、其他可以退讓的方式。現在日本對美出口中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為大宗,佔了對美貿易額的四分之一左右;汽車也是日本最能夠賺取盈餘的產業,保住了汽車也就基本能夠保證對美貿易能夠獲利。
在美國決定對日本汽車徵收25%的關稅後,赤澤去美國談判,主談就是汽車。日本沒有公開對美徵收汽車關稅的具體稅率要求,反覆說的是“希望美國能夠重新審視25%的汽車關稅”,為談判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但是在汽車關稅上,美國並未讓步。
作為交換條件,日本開出了不少。
首先是“幾年內進口數萬億日元的美國防衛裝備(武器)”。
如今美國能夠出口的產品已經不多,武器成為重要的出口內容之一。如果有戰爭,進口美國武器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在當下相對和平的日本,尤其是對於一個不能出國作戰的國家來說,進口美國武器的目的,大致就是為了討好美國。
日本確實在炒作“臺灣有事(戰事)”,也想先發制人,在戰爭遠未到來之前,先發動對周邊國家的武力打擊;但日本週邊的所有國家,一旦遭受日本攻擊後,對日反擊恐怕是日本難以經受得住的。因此,所謂“臺灣有事”是購買更多的美國武器的一個藉口,但購買再多的美國武器,實現先發制人的對日本週邊國家的攻擊,日本需要三思而行。實際上,日本在炒作“臺灣有事”,但鼓吹直接參戰的輿論在今天的日本輿論場中依舊不能佔據主流。
再看武器,單只是購買美國巡航導彈“戰斧”、進口F35A戰鬥機,用不了數萬億日元(數百億美元)。進口軍用運輸機C17的話,日本尚沒有能夠起飛這種飛機的軍用機場,而且這是美國已經不再生產、今後基本棄用的產品,買回來也沒用,但這能填補美國對日貿易赤字,無疑是個很好的選擇。已經不斷有日本媒體報道說,深諳軍事的石破青睞C17,有意大量買下。
“石破君,來美國的時候,我帶你去看F47(戰鬥機)。”特朗普也深知石破是軍迷,雖然沒有準備將最先進的戰鬥機賣給日本,但也投其所好,邀請石破去看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正式入隊的軍機。

石破茂此前在白宮與特朗普會面,兩人握手致意。 圖自:日本共同社
其次,與造船業有關。
美國的一個很大的弱點在於造船業成了用馬尾提不起來的豆腐。美國軍力的強勢在於有世界最大陣容的海軍,但如今美國一年的船舶製造量已經不足世界總量的0.1%(見2025年5月26日《朝日新聞》),不足以支撐其強大的海軍。而日本曾經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國家之一,這二十餘年雖然也已經衰敗,但依舊保有不錯的造船技術。
“為了重振美國造船產業,我們該共同設立一個基金。”日美貿易談判時,日方提出了這麼一個建議。除了基金外,日本準備幫助美國修繕軍艦船塢,向美國提供使用氨燃料的新一代船舶,並希望共同開發破冰船等等。
美國對日本提出的積極建議似乎沒有正式的回覆。中國造船業在世界的佔比已經超過50%,以0.1%的美國造船能力,加上幾個百分點的日本,也依舊不能和中國競爭。造軍艦另當別論,普通船舶對美國來說興味索然。因為想造也沒有技術工人,缺乏設計方面的工程師,好的建議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結語
其實不是美國沒理解日本的用心,是美國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經濟實力。如果美國經濟基礎面堅實,日本在貿易上佔點小便宜也就算了;如今美國捉襟見肘,37萬億美元的國債擺在那裡,對外貿易只有虧損,單純透過印刷美元添補赤字也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蒼蠅蚊子都得當肉吃,盟友也需薅羊毛,稅率上已經沒有了對日本開恩的餘力。
特朗普言必談“Dear Mr. Japan”(親愛的日本先生),但在8日給日本的書信中沒有忘了強調“25%這個數值在我們與貴國之間處理貿易赤字問題上依然不夠充分”,“如果貴國決定提升對美關稅稅率的話,那麼提升的部分將被加到25%稅率之上”,威脅日本不得因此加徵對美產品的稅率。
在8月1日到來之前,日本尚能繼續與美國交涉。只是,現在的美國需要和世界上百個國家一個一個地談,能分給日本的時間已經不多。數月來已對美使出渾身解數,反倒讓其對日關稅定在25%;目前只剩數週時間,日本還能如何勸說美國做出大幅讓步?
日美關係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而就在眼前的7月20日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已是必然。如果日美貿易談判有點成績的話,尚能給石破加分,現在看起來美國並未給石破面子。維持石破長期政權、築牢日美(軍事)同盟等等都在成為某種“戈多”,而日本依舊在苦苦等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