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5宏觀經濟觀察分析報告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作者:王劍
二戰結束後,美國雖然與日本結成同盟,但彼此的關係充滿了競爭與衝突。
日本雖然在戰後因地緣政治因素獲得美國援助迅速崛起,但當自身經濟發展到足以威脅美國的地步時,依然遭到美國毫不留情的打壓,使得日本國內有所謂“失去的20年”哀嘆。
時至今日,日本與美國戰略關係中的“得”與“失”,依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與警惕的地方。
01
佔領與重組
02
強權機構威懾
其實,也不是日本人對此都毫無察覺,只是實在不敢表達出反美的情緒。
他們怕的並不是美國人,而是日本國內權力極大的特搜部。
日本戰後經濟崩潰,社會供應緊張,但很多物資是被部分高官和財閥隱藏起來,以圖東山再起。
由於日本在戰後保留的警察機構並不完全受美國人信任,為了打擊這種行為,美國駐日機構悄悄成立了一個名為“別動隊”的組織,專門對嫌疑企業和家庭進行突擊搜查。
這個“別動隊”就是特搜部的前身,成員以來自美國的日裔為主,他們深受美國文化影響,可以說除了長相是日本人,其他方面完全就是一個美國人。
隨著日美關係趨於穩定,這個機構也隨之保留下來,主要任務就是針對日本政界的調查和抓捕。
可以說,從特搜部成立之日起,這就是一個由美國培訓和指導的機構,成員全部在美國受訓,又受美國人獨立指揮,背景神秘又強大。
雖然從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特搜部背後是美國人,可日本政界卻不敢怠慢,寧願信其有。
舉個例子,日本政治派系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經世會和清和會。相對而言,經世會“反美”,而清和會“親美”。
這就出現了一個日本政壇很奇異的景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世會推出的首相和官員遭到特搜部“特別關注”,被調查和逮捕的人員特別多;而清河會的首相和官員就比較安全,很少遭到特搜部調查。
從經世會的田中角榮、竹下登、橋本龍太郎到前不久的小澤一郎,40多年內有十多位首相因遭特搜部調查被迫辭職或逮捕;而清河會這邊,從岸信介到小泉純一郎、尾身幸次,許多問題遠比經世會官員嚴重的首相,最後都“平安著陸”。
即便某些日本政治家自認清廉,但誰也不敢保證在極其複雜的政壇,自己或者親友下屬就能獨善其身。
換句話說,只要進入政壇,沒有誰能保證自己或親朋好友不捲入任何政治或競選資金漩渦,或不被人下套。
對於經驗豐富的特搜部來說,任何蛛絲馬跡都別想逃過他們的調查,只要調查出一點證據,這個人的政治前途也就完了。
這還只是美國控制日本政壇的“陽謀”,私下裡還有很多見不了人的“詭計”。
還是拿鳩山一郎舉例,他因為對美態度強硬,上任時受到日本民間熱情擁護,希望他能比之前的“廁紙首相”吉田茂,更好地維護日本人自己的利益。
“廁紙首相”指的是有一次吉田茂訪美,看到發言稿全是美國人代寫,只能緊急在一卷廁紙上重新寫稿子,被媒體曝光後失去民心。
受到民間擁戴的鳩山一郎有些膨脹,為了儘快讓日本重返世界舞臺,他主動與美國的頭號敵人蘇聯建交,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了兩國長期的對峙狀態。
要知道,在此之前,日本始終沒有與蘇聯簽署《和平協議》。這從理論上來說,沒有簽訂和平協議就意味著彼此不受任何約束,隨時可能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不用說,背後的主要原因還是美國不同意,始終希望日本成為自己在亞太地區對抗蘇聯的馬前卒。
鳩山一郎此舉令美國十分惱火,於是在簽訂完《日蘇共同宣言》後僅兩個月,便因“健康原因”宣佈辭職,很難說沒有受到美國施加的壓力。
鳩山一郎沒法不害怕,吉田茂內閣能順利上臺,是因為他的前任,日本民眾選舉出的左翼首相蘆田均公開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結果就被特搜部以“收受政治賄賂”為由逮捕。
在“吃牢飯”還是“安全隱退”之間,鳩山一郎只能作出辭職的選擇。
隨後很多年間,日本政壇一直有個所謂“魔咒”,聽美國人話的首相都能順利組閣並體面地下臺;反之,不是被捕就是以各種理由辭職。
03
從財閥到財團
說起來,想讓日本政壇大佬乖乖聽話,很多時候都不需要美國人出面,國內的大財團使個眼色就夠了。
日本經濟無論戰前還是戰後,始終由幾家財閥直接或間接掌控,其中三菱、三井、住友、富士、第一勸業與三和等,掌控全日本60%的資產和產業。
日本財團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幕府時代的財閥集團,最具代表性的三井財閥創始人,最初靠在東京做紡織買賣、開綢緞莊發家。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三井家族很快就進軍了金融業,主要就是靠高利貸賺取鉅額收入。放貸同時,三井家族也在物色合適的政治靠山。
其中,三井家族最大的一筆投資是在日本幕府時期,“押寶”在了天皇這邊。
明治維新的到來標誌著天皇派勢力的全面獲勝,三井家族也成為手眼通天的超級財閥。

1876年,三井銀行成立,成為日本第一傢俬人銀行,同年,三井家族繼續創設了三井物產公司,進軍不動產行業。
那時的三井財閥左手金融,右手地產,與幾乎靠同樣劇本崛起的三菱、住友、安田四家,成為了日本最早的“四大財閥”。
但是,無論金融還是地產,都不如戰爭帶來的巨大軍工需求和產業擴張的利潤大。靠著強大的政商關係,四家財閥不僅攫取了大量財富,也奠定了無人可及的政治地位。
雖然經濟發展迅速,可戰前的日本財閥完全是家族企業模式,治理企業的基本原則是靠嚴格的家族憲章。
正看到日本財閥是推上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罪魁禍首”,美國在日本戰敗後,以反壟斷為名,對舊財閥實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財閥組織,同時輸出大量資本進入日本,僅保留了各自的金融機構。
這一時期,從財閥家族轉讓到公眾手中的股份總量,佔據了日本公司股份總量的40%,使得日本在戰後最初幾年,成為了公眾持有企業股權比例最高的歷史時期。
可惜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出於軍事和冷戰對抗的需要,放寬了對於日本壟斷資本的控制,通過了《會社證券保有限制令》等法令,著手復興財閥經濟。
由於這些財閥昔日的金融系統沒有全部解體,就給了他們重新復甦的機會,紛紛以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高度融合為基礎,逐步演變成日本的新財團,此後,一步一步形成了產、商、融三位一體的財團體制。
不過,戰後重組的日本財團已不是過去的封建家族式企業,而是在美國主導下,由過去的家族成員控股轉變為多家公司聯合持股,管理和經營企業幾乎都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職業經理人。
新組建的日本財團持股結構也從原來的金字塔式,變成了網狀球體式的持股結構,並逐步形成今天更為複雜的圓環形相互持股模式,財團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也更為強大。
但是,無論日本財團實力多麼雄厚,由於美國始終掌控著日本的政治、經濟命脈,同時還有特搜部這樣令人生畏的幫手加持,使得日本財團只能仰美國人鼻息,明裡暗裡聽從指揮。
對於日本政壇來說,任何人希望當選首相,都離不開各自黨派的支援,更少不了背後的“金主”扶持。甚至從參政那天開始,就已經被財團拿捏死死的。
畢竟,日本戰後賺到的“第一桶金”就是靠美國人施捨的。
04
日本戰後經濟復甦
朝鮮戰爭之前,由於經濟體制崩潰加上鉅額的戰爭賠償,日本整個社會完全是任人(美國)宰割的“躺平”狀態。
可隨著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向日本訂購大量軍事物資和配套建設的工業體系,迅速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復甦,成為其經濟崛起之濫觴。
當冷戰伴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越演越烈後,日本更是從美國這裡得到了大量軍事和工業訂單,不僅讓日本持續上升的失業率得到有效降低,還透過輕工業逐步轉型到貿易大國。
20世紀50年代末,日本為此還喊出“貿易立國”的口號。簡單說,就是通過出口貿易來賺取外匯,提升國力。
只是當時的日本面對的國際形勢很特殊,亞洲市場出於敵意,對日本貨十分抵制,歐洲市場尚未完全復甦,購買力有限。
這種背景下,美國廣闊的消費市場自然成為日本出口的主要物件。憑藉廉價的勞動力和戰前儲備的工業體系,日本大量向美國傾銷以紡織品和玩具為主的輕工業製品。
對於日本經濟的崛起,財大氣粗的美國最初並不以為然,依然覺得日本只是個“撿東西吃的乞丐”。
可慢慢地,情況不對了。日本對美出口總額從1951年的1.9億美元飆升至1965年的24.8億美元。
1965年,日本對美貿易首次出現順差,此後貿易順差規模不斷擴大。隨著技術和資本的積累,日本的目光又投向了汽車工業。
日本車對美國同行來說,也沒啥好擔憂的。雖然日本車經濟省油,可對那時喜歡粗獷、氣派美式“肌肉車”的美國車主來說並無吸引力。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世界油價很便宜,美國人也並不在乎汽車的油耗,日本車不出所料地在北美市場遭到了冷遇。
誰知,情況在70年代末發生了重要轉變。由於中東局勢突變,全球油價一路飆升,從每桶13美元飆升到了每桶41美元,漲幅達3倍之多,造成蔓延全球的石油危機。
這對美國車主來說是個噩耗,因為出行成本高了很多。但石油危機對日本車來說恰好是難得的機遇,日本廠商抓住時機,在美國打出了鋪天蓋地的日本車廣告,強調日本車經濟實用的特點,快速佔據了美國市場。
與此同時,由於日本造的船舶價格比歐洲低20%左右,日本的船舶工業也順勢搶走了歐洲人的訂單,到70年代末,日本製造的船舶產量比美國和西歐各國的總和還要多,約佔世界造船總噸數的一半。
在汽車、船舶等工業的推動下,曾經只是接受美國產業轉移的日本高階製造業異軍突起。到了70年代末,日本湧現出一批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企業,如機床(東芝)、重型機械(小松)以及攝像機(松下),幾乎將同類美國企業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對外貿易的空前繁榮也給日本國內的社會發展注入強心劑,出現了以東京為中心的世界級大都市群。
彼時,日本高層甚至狂妄地對美國學者傅高義說,“現在形勢顛倒過來了,美國彷彿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為日本提供農產品和原料,為日本先進的現代工業機器效勞”。
確實,日本當時在各個領域都在美國造成了碾壓,甚至大有“翻身奴才要當主人”的勢頭。
05
被打壓的日本經濟
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各方面景象讓美國人徹底傻了眼。
當時,時速達200公里的高鐵新幹線已經通車,甚至磁懸浮列車等高科技領域,日本也拔得頭籌。
而且,日本不僅已是汽車、船舶製造大國,還是世界最大的DRAM生產國,半導體產業也蒸蒸日上。當時世界半導體企業前10的公司中,有6個是日本的,前3分別是NEC、東芝、日立。
整個70年代,日本年均GDP增長10%左右,最高一年達到了12%,很快超過了歐洲國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到了80年代,美國對日貿易逆差高達500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貿易的40%,也就是說美國每年對外花的100美元裡,有40美元被日本人拿走。
全球市場讓日企大賺特賺,也讓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右翼議員石原慎太郎和後來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當時就寫了一本名為《日本可以說不》的書,內容針對的就是美國,主張日本要在經濟和外交等各個領域提高自主地位,不能總對美國卑躬屈膝,要對美國說“不”。
面對日本經濟不可思議的增長和美國與日本的逆差越來越懸殊,美國人忍不住了,決定啟動多年前埋伏下的“秘密武器”,對日本進行絕殺。
這個“秘密武器”——301條款,最先就是為日本準備的。
20世紀60年代,日本出口美國的紡織品遭到美國同行投訴,指責日方傾銷。於是,美國政府便透過貿易談判的方式在1968年,強逼日本達成了美日紡織品貿易協定。
1974年,在紡織品貿易戰中嚐到甜頭的美國,又頒佈了修訂版的《1974年貿易法》。其中,該法案的301條到310條中規定:當有任何利害關係人申訴外國的做法損害了美國在貿易協定下的利益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可進行調查,並採取制裁措施。
總而言之,美國阻止競爭對手方面一直就是,能競爭就競爭,競爭不了,就用各種條款“玩”死你。
美國民間當時也對日本很不滿,除了工人上街舉行“反日遊行”,許多經濟學家也紛紛站出來指責日本是對美國進行“經濟侵略”,提議以美元貶值、日元升值的辦法來應對。
甚至,當時美國很多企業家都覺得自己玩不過日企,是因為匯率,絕對不是自己的產品質量有問題。
面對美國從上到下的反日情緒,日本政府終於有些恐慌,派出官員前往美國,對日元升值問題進行商議。
氣氛烘托至此,美國政府也不裝了。
1985年9月,美、日、英、法和聯邦德國的五國財長齊聚曼哈頓廣場酒店開始進行談判。
協議規定,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
談判時,日本政府本想讓日元升值10%左右,這樣既在表面討好了美國,又能讓自己最大限度減少損失。但美國人對此並不滿意,威逼利誘之下,日本政府只好讓日元繼續往上升。
當時,態度強硬的美方代表萊特希澤,甚至直接把日方的檔案折成紙飛機,扔到日方代表的身上。
經過一番較量,彼此正式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確定了日元的升值。
當時日本政府能順利透過協議,是覺得日元升值,確實削弱了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但對日本來說也並非不可接受。日元升值固然會破壞出口經濟,但同時也能擴大內需,帶動國內消費。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持續升值,並在美聯儲下場後,不到兩年時間,日元升值便突破了50%。在這個協議之前,美元兌日元的匯率是1:250,可到1987年變成了1:120。短短3年之內,日元的價值翻了一倍,遠超日本政府預計。
此後的日元開始不斷升值,時間長達10年。1985年至1996年這11年間,日元兌美元的比率由250:1變成了87:1,漲幅接近3倍。
這就導致了日本隨後一連串的經濟災難,很難說背後沒有美國的推波助瀾。
06
失去的20年
隨著日元升值與美元貶值成了大機率事件,虛擬經濟的泡沫開始在日本迅速膨脹,誰都知道日本升值是趨勢,買賣日元隨即成為了金融玩家的新業務。
除此之外,取消日元兌換的限制,意味著原先外幣進入日本需要經過日本央行的監督,可現在不需要了。好處是,日本企業更容易獲得海外投資;壞處是,大量的外幣兌換成日元后,造成地產股市的過熱,使得日本出現了巨大的金融泡沫。
金融是一個很魔幻的東西,明明不創造財富,只負責流動和分配財富,最佳化投資,卻變成了投機分子的財富密碼,資本家的薅羊毛利器。
由於銀行降息帶來的借貸成本降低,日本實體企業紛紛開始成立“財務技術部”,借得大筆資金去炒日元。
過度充裕的貨幣數量,帶來的是日本房地產的火熱和股票市場的爆發。
面對鉅額暴利,大量企業不再專注於生產研發,而是貸款“殺”入股市和樓市,反正利率那麼低,傻瓜才不貸款。
1985年至1990年,日經指數一度衝到了38915點,日本股價上升3倍之多,東京證券交易市場也由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
與此同時,日本的房地產價格漲幅更是可謂瘋狂。到1987年底,日本全國土地總價高達1673萬億日元,是美國土地總價的2.9倍。
最瘋狂的時期,日本東京的皇宮僅23000平方米土地,市值就超過美國整個加州的土地市值。
風暴到來之前,日本社會的慾望已經決堤。
腰包越來越鼓的日本企業主買完日本所有值錢地產和世界藝術品後,美國的洛克菲勒中心、帝國大廈等美國地標建築也相繼被收入日本企業囊中,他們甚至在媒體中大放厥詞說道:“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如此一來,鉅額的資金更是全部湧向日本的股市和樓市,資產泡沫由此產生。
彼時的日本城市街頭,霓虹閃耀,銀座KTV裡觥籌交錯,舉國宛如一個特大的狂歡現場。
但是虛假的金融盛況終究是曇花一現,1990年,日本股票市場率先崩盤。
短短一年間,日經指數跌到14309點,跌幅高達50%,最低甚至跌到5000點左右。
日本虛幻的經濟泡沫幾乎是一戳就破,隨著國內各種資產持續縮水,民眾損失高達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3年的GDP總和。
從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間,日本經濟大幅衰退,年均GDP增速只有1.5%,2000年之後,GDP增速更是降為-0.6%,這段經濟長期陷入衰退和超低速增長時期,日本社會對此稱為“失去的二十年”。
1989年,時任日本央行行長三重野康上任,推出了一系列財政緊縮政策,給金融市場降溫,誓要主動戳破經濟泡沫。
這些政策的確很有效,1992年,日本六個主要城市土地價格跌幅達到15.5%,而在過程中,日本央行不管如何就是不印錢救市,財政緊縮政策延長了衰退,造成通貨緊縮越發嚴重。
經過了這次的大起大落,日本經濟成了“半死不活”的狀態,之後政府推出的改革和貨幣政策全部石沉大海。
那幾年,東京地鐵JR中央線,一度成為最熱門自殺地點,車廂裡沉默的人們在晃盪中急停,便知又有人跳軌了。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購買洛克菲勒中心的三菱地產因鉅額貸款被迫破產,美國人又以14億美元買回了洛克菲勒中心,只不過當時的匯率是1989年的一半……
金粉塗抹的浮世繪,最終淪為泡沫時代下的海市蜃樓。
即便日本依然是全球的經濟強國,並在很多高科技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可還是在貿易、關鍵技術等領域受到美國的左右。
弄潮兒再風光,也得服從海水的意志。由於日本的政治、經濟等領域皆由美國染指,讓其失去了作為主權國家的底氣。時至今日,無論日本多麼想擺脫美國影響,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態度,只能一退再退,疲於應付。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