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刀刀致命,日本人拼命掙扎!

自4月2日特朗普對全球發起“關稅戰”以來,美國就將日本列為最主要目標之一,日本也深知這一點,它想求個寬大處理。
4月16日,日方談判代表團由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率領抵達華盛頓。
日本以最為恭順的態度,成為了第一個與美國舉行關稅談判的國家。
一晃,將近三個月時間過去了,雙方舉行了七輪談判,日本談判代表跑了七趟華盛頓。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美日關稅談判,雙方地位是極不平等的。
正常的話,美國代表至少得“回訪”日本,或者在第三地談判。但美國始終是一副“爸爸”模樣,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日本。
6月26日,赤澤亮正再次來到美國,但見到的只有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卻避而不見。
為了見到這兩位,原定28日回國的赤澤亮正又等了兩天,但兩人仍未現身,6月30日,日本人悻然離去。
而此時的特朗普對日本已是極為不滿,他一改初次見面的滿臉笑容,連續炮轟日本。
6月29日,特朗普對FOX新聞抱怨:我們沒向日本出口汽車,是他們不接受我們的汽車,而我們卻將數百萬輛他們的汽車運往美國,這不公平!我要寫封信給日本先生,事情就是這樣,你要為你的汽車支援25%的關稅。
6月30日,特朗普發文指責日本:拒買美國大米,哪怕他們正陷入米荒。
7月1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表示,“日本人很強硬,你要知道,他們被寵壞了,敲了我們三十四年竹槓……所以,你要支付30%、35%或者由我們決定的任何數字,因為我們之間有非常巨大的貿易逆差”。
7月2日,石破茂在日本參議院回應,日本作為美國最大海外投資國,為美國創造了最多的就業崗位,“與其加徵關稅,不如透過貿易來維護國家利益。”
他還說那些“左舵的,耗油巨大的”美國車在日本賣不出去。
然而,在特朗普眼中,日本的一切都是美國給予的。“拿回來”是天經地義之事。
10%基準關稅+14%對等關稅+25%汽車特別關稅+開放農產品市場,日本只能照單全收,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日本必須先乖乖地把協議給簽了,然後才能跟美國談豁免問題,而不是相反。
NHK等日本媒體非常焦慮,因為7月9日大限之後,美國就要對日本動刀了,關稅甚至比談判初始更高。
石破茂現在面臨的局勢是:籤協議是死,不籤協議也是死。
前者是跪著死,石破茂還會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後者是站著死,給下一屆日本內閣留出一些掙扎的空間。
這次跟當年《廣場協議》還不一樣,《廣場協議》對日本社會的直接心理刺激並不大,它是慢慢發揮作用的,而汽車和農業問題,傷害性則是立竿見影。
《廣場協議》背景
因為朝鮮戰爭爆發,戰後日本第一個工業奇蹟發生在造船業,日本政府將僅有的資金幾乎都投入了造船業。
到了70年代初,日本製造的新船佔全球總數一半以上。既能賣錢,又能搞運輸。
造船業帶動了鋼鐵產業,然後又帶動了汽車產業。
60年代末,日本決定發展計算機產業,日本人只有在買不到合適的國產計算機,才允許向海外進口,比如IBM公司。
80年代,日本計算機整機在全球已獲得微弱的市場優勢,但美國逼日本開放計算機市場,搞得日本整機失去了優勢,後來只能搞章魚式生產(關鍵配件)
在輕工業方面,日本的摩托車、軸承、半導體收音機、電視機、錄音機、鋼琴、甚至拉鍊……都大量進入了歐美市場。
日本的製造業優勢:
一、傳統上工人與企業利益結為一體的觀念。
二、日本社會和企業沒有大規模罷工,這跟歐美三天兩頭罷工不一樣。
三、日本人工資階梯性增長,在企業做得越久,越有保障。
四、以和平方式解決勞資矛盾。
五、日本人習慣高強度勞作,包括加班和犧牲假期,歐美是不可能的。
7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爆發後,日本工人甚至願意接受工資被削減,他們相信只要企業能活下去,明天就有希望。
這一切令美國和歐洲相當吃驚,這還怎麼競爭?
日本企業還推出了3P運動(Productivity , Participation,Prosperity)即提高生產率、參與公司事務、促進公司繁榮。
無論男女職員,如果拒絕參加3P,就沒有升遷希望。
美歐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在不斷擴大,尤其是汽車產業,日本車便宜、省油,大受歐美家庭喜歡。
1982年,美國議員在白宮門口打砸日本錄音機,社會上還有打砸日本車的美國人。輿論鋪墊到位後,美國的貿易保護就來了,歐洲跟進,夾擊日本。
1983年,英國規定每100位新增購車人,只有11人可以選擇日本車,法國則只有3人。
里根雖然嘴裡喊的是:自由市場、自由企業、自由貿易。但美國政府限制美國人每年購買日本車總數不得超過168萬輛,我沒有加關稅哦。
然後,在鋼鐵、造船、紡織品、石英產品、工具車方面,美歐都對日本產品進行了限制。
除此之外,它們還要求日本將生產線轉移到本國。
比如錄影機,在歐盟(歐共體)範圍內,日本產品年售數量不得超過455萬臺,其中60萬臺必須是在歐洲設廠組裝。
但日本不敢反擊,而是“自我剋制”,一邊向美國開放煙草市場,一邊到中國及東南亞找出路。
然而,即便是日本轉向發展中國家傾銷產品,也會衝擊到美國產品的出口量。

美國決定用政治手段解決日本。1985年9月,竹下登大藏相在美英法德的壓力下,被迫在紐約廣場飯店簽下協議,日元被強行升值。否則,中曾根內閣必定垮臺,這就是《廣場協議》
幾年之內,日元大幅升值,導致經濟泡沫產生,然後破裂,給日本經濟帶來了長期的傷害。
1985年,1美元兌換210日元。1995年4月,1美元兌換79.75日元(日元升值了200%)
這還不算,1986年美國強迫日本開放半導體市場,簽下了《美日半導體協議》
1987年,西方國家又聯手逼迫日本簽下《盧浮宮協議》,日元被迫降息。
1990年,美國重點打擊日本造船業,扶持韓國,用了十幾年時間基本上毀掉了日本造船業,並嚴重影響到了日本其它工業產業。
今天,特朗普又將刀對準了日本汽車和農業,沒有絲毫“盟友”情面可講。
汽車關稅一旦過高,日本車在美國的市場競爭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汽車佔日本製造業總產值17%以上,為日本提供了600萬就業崗位(總就業人數的8%),所以,汽車產業是日本的紅線。
再說農業,2024年日本糧食自給率僅為38%,連過去二十年來的40%都維持不了。如果美國大米湧入日本,不用幾年就能摧毀日本農業。
農業是事關日本人生存問題,因此,日本一直用超高關稅保護農業。
哪怕是鬧米荒,日本政府也寧願讓國民吃“飼料米”,也不想從海外大量進口。至於“日本農協”的利益問題,限於篇幅,本文不述。
總之一句話,特朗普極為毒辣,他的刀精準地砍向了日本的致命部位。
回頭看這幾十年的“美日同盟”關係,難道日本人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正是以日本為代表一些國家,常年跪在美國面前盡孝,才使得美國敢對全球發動“關稅戰”。
結果被傷害得最慘的是日本自己。
不僅如此,日本還動不動對中國搞小動作,想損人利己。在所謂“安全問題”上全力配合美國,印度對抗中國,它去助力印度;菲律賓挑釁中國,它就去送艦艇……
就在7月1日,日本外相還屁顛屁顛跑到美國參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會議。這種會議針對誰?就是針對那個維護全球貿易秩序的國家。
所以, 日本人現在雖然看著可憐,但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特朗普為什麼不顧美日同盟大局?因為美國身子太虛了,要補血,它需要吃下日本的財富和產業。
日本不是不想供養“美國爸爸”,而是美國居然沒有半點憐香惜玉之情,直接要它的命。
用個粗俗的比喻就是:不是日本不讓美國爽,而是美國的要求太過變態,會鬧出人命的。
七輪談判,日本都是主動上門服務,賤不賤吶?
日本人機關算盡,結果卻是輸了裡子,也輸了面子。
最後期限也快到了,日本就掙扎吧!越掙扎,美國越興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