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不辭而別》由te editions出版
混亂中,我們輕易就被驚奇——美國人喪失了一箇中國製造的社交平臺使用權,從TikTok轉場小紅書,進入中國網民的社交視野,接著政策一變,又即刻消失;韓國人慕名上海網紅街道的體面生活方式,飛到安福路等街區拍照打卡,釋出在Instagram上。局外與錯位感正成為普遍感知。抖音上六旬縣城老太用英文唱著披頭士樂隊的歌,小紅書演算法推送著各國年輕男孩尋求中文教學老師——原本由地理與傳統文化構建的身份認知差異正以全新方式改變著每個人,戲謔也好玩。我是誰?這個問題推動著意識哲學及神經科學的進步,也不斷挑釁著藝術家如何真正進行自我表達。
紐約、東京、泉州、北京,藝術家蔡文悠在不同城市出生、求學併成長,為我們訴說一個旅居世界的中國藝術家如何踉蹌著完成身份認知。我們給出蔡文悠一個主題——對身份及家鄉、城際跨越的思考,她基於此推薦了五本書。

圖片收錄於《不辭而別》
以下為蔡文悠自述

紐約的人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無論怎麼奇怪、荒誕,都無所畏懼地展示自己。我小時候總想跟別人一樣,害怕成為異類。90年代移民到美國,華裔同學家人都是做正常職業,我作為亞洲小女孩,很難跟同齡人解釋父親藝術家的工作,顯得格格不入,產生的孤獨感甚至籠罩了童年和青春期——這也是後來我堅持做“創作者社群”的潛在原因。
5歲搬到紐約,由於父母不會英語,我要充當英文翻譯,包括幫全家人買車票,跟工人或服務員溝通,開家長會時也要充當父母的翻譯,不得不早熟。我渴望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流,2016年,我在紐約創立Special Special實驗創意空間,它一方面是個辦活動的場所,是商店,同時也促成一些創意合作。去年我創辦了社群雜誌《4N》,它頗具諷刺意味,呈現留美藝術家面臨的獲取“特殊人才”簽證的困難。透過書中的內容和後續的活動,我們希望大家會對辦理身份所需的檔案,移民律師的費用有些瞭解。


《4N》第二期

父母都是泉州人,我其實從小就會回老家看望祖大家庭的成員,但直到我的書《可不可以不藝術 》問世後,我才從讀者那裡得到反饋:儘管我從未在中國生活過很長時間,但我的閩南觀念很強。2015年,阿太過世,我們一家訂了當天機票飛往泉州。閩南的習俗要求遺體要見過至親後才能入棺。所以遺體會停在屋裡三到五天,親友們紛紛在此上香。

為祖先燒一本《不辭而別》,2024
當時是我第一次參加閩南葬禮。閩南公共化的葬禮聲勢浩大,諸如選燒紙紮,出殯的“一條龍”繁雜流程等習俗,對我來說都很新鮮。老人一個一個走,我每次都再一次拍葬禮過程。我在這種“熱鬧”中鼓起勇氣面對並理解死亡。後來把六年多里的四場閩南葬禮整理在攝影書《不辭而別》中。
在羅德島設計學院讀本科時,我去了羅馬留學一個學期交換,研究生又在倫敦,所以西方的文化語境在我身上重疊,也常讓我困惑自己到底是誰。切實瞭解更多閩南當地民俗風情、家族譜系後,我逐漸找到了文化支點。

我第一次參加葬禮是在 2012 年我姑丈的母親在日本的葬禮上。我以前從未參加過,我害怕看到一具沒有生命的屍體會讓我感到病態。葬禮中,我不知道該期待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表現,感覺很尷尬。恰好在東京買了一臺新相機,所以我就在現場拍照片,以此來為自己創造一個角色。葬禮結束後,全家人都對我記錄葬禮過程表示感謝。多年來,我回顧這些照片,對葬禮儀式的複雜性和美感到敬畏。
2024年12月在日本進行的“Minnan Exit”展覽現場,一件影像作品播放著《不辭而別》被燒掉的過程。燒書是被送葬時大量燃燒紙紮的場景啟發。我外婆去世之前很想看我的新書,但是沒人拿給她看,因為是關於葬禮的題材。我在外婆去世49天入土時,把書燒送給了她,也同時給其他在另一個世界的長輩。
這些年拿著相機,我處在outsider(局外人)狀態觀察著,發現文化之間的交融是必然的,但根上的東西不會變。2015年出版的回憶錄《可不可以不藝術》裡有我跟身邊人留下的記憶。很多人說從裡面看到了家庭的親密感,特別“閩南”。


From Here to the Great Unknown: A Memoir
作者: Lisa Marie Presley / iley Keough

The Motherload
作者:Sarah Hoover

Stay True
作者:Hua Hsu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作者:Gabrielle Zevin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作者:村上春樹

編輯:馬儒雅 Maya MA
圖書文字:張芷琳 Melo ZHANG
設計:曉霓